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刘彦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当然,这只是就倾向而言,如稍后郭湛波便有《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后扩充为《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
6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1…104页。
7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按《近世之学术》约25;000字,《清代学术概论》则已略超过55;000字。
8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页。
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页。
10 梁启超早年在与人讨论时,似乎以为若写“哲学史”便当选择性地论述那些“完全”而“有条理”的思想,若讨论“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则必须述及所有“在其时代占势力”而“可以代表一时代一地方之思想者”,而不必计其优劣。则其论“思想”或更重其社会影响。参见梁启超:《〈周末学术余议〉识语》(1902年),《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夏晓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4…105页。
11 李先生的原话是:“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概论》,以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真是覆盖了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看到学术史应当是怎样的规模。后来的一些书,包括大家熟悉的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便实际上是思想史,而且主要是哲学史了。站在今天的高度上,接续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事业,是当前学术界应该承担的责任。”参见《怎样重写学术史(笔谈)》,《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10月3日,5版。
12 我所用的是台北广文书局1983年3版。
13 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重庆三友书店1944…1945年初版;我所用的是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修订版,上下册。
14 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290…293页,引文在293页。
15 参见黄宣民为其校订的侯外庐著《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撰写的《后记》,416…417页。
16 陈祖武:《清代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40页。
17 陈祖武、朱彤:《乾嘉学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74…675页。本文所引部分为陈先生所写。
18 关于民初以来对清代学术的研究,可参见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介》,《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1期(1991年),140…154页。
19 丘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范〃的形成、特质与义涵》,《清华学报》(新竹)新4卷4期(1994年12月),451…494页。
20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163页。
21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26…27页。
22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诗集四·学术》,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卷227,第4册,1005页。
23 胡适的原话是“‘正统’的崩坏,‘异军’的复活”。参见胡适致钱玄同,1932年5月10日,引在耿云志:《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98页。
24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经学中本无此区分,都是后人所造出。从纯“科学”分析的角度看,固然也可以就此探讨,但那样必先严格界定何为“经学”,然后据此定义以倒衡古人。若从史学眼光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有相当数量的学人有此看法,就是历史事实,不宜无视昔人实际认知的存在。
2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蓉一版,下册,1010页。
2007…1…29 21:38 回复
幻化者
0位粉丝
10楼
26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528页。
27 这个问题所涉甚宽,只能另文展开讨论。一些初步的探讨,可参阅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302…375页。
28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四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册,89页。
29 章太炎:《与人论〈朴学报〉书》(1906年),《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54页。
30 参见本书所收的章太炎:《与吴检斋论清代学术书》、刘师培:《清儒得失论》。
31 参见本书所收邓实的《国学今论》,原刊《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32 叶德辉:《郋园书札·与戴宣翘书》,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20页。
33 蒙文通:《经学导言》(原名《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经史抉原》(《蒙文通文集》第3卷),巴蜀书社,1995年,10页。
34 类似思路入民国后仍持续,一度兴盛的“古史辨”派便上接今文家脉,而章氏弟子孙思昉(至诚)代其师指出:“康南海《新学伪经考》出,则群经之可读者鲜矣;崔适之《史记探源》出,则史之可读者鲜矣。近之以尧舜神禹为虚造者,实自康、崔诸为今文学者启之。”参见徐一士:《一士类稿·太炎弟子论述师说》,见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2),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05页。
35“与熊纯如书”,1917年4月26日,《严复集》,王栻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3册,668页。按严复所谓“为善为恶,姑不具论”,可能是在因应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而太炎固以为“中国自宋以后,有退化而无进化。善亦愈退,恶亦愈退”也。参见章太炎:《俱分进化论》(1906年),《章太炎全集》,第4卷,引文在391页。
36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277页。
37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1页、正文1页。
38 有意思的是,今人不能领会钱穆的分寸感,部分可能还是受梁启超的影响。梁启超在1904年说,“《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为一代儒林薮,尚矣;非徒讲学之圭臬,抑亦史界一新纪元也。学之有史,自梨洲始”(《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82页)。后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又说,清代“史学之祖当推宗羲,所著《明儒学案》,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清代学术概论》,17页)。其实《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更多是理学书而非史学书,在论述理学特别是其学脉时自不能不述及家派,然其本身未必是今人所认知的“学术史”。惟梁氏影响力甚广,后人追而随之,自不容易看出钱穆的分寸感了。
39 按他所谓学术的“正确名词”,不过依据外来学术分类的“性质”而定。参见柳诒徵(讲演,赵万里、王汉记):《汉学与宋学》,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国学研究会编《国学研究会演讲录》,第1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84…90页(本文承徐雁平君代为复制,谨此致谢)。柳诒徵的学术取向比较特殊,有时他也以更“保守”的态度批评章太炎破坏传统,也有稍偏于道咸“新学”一系的意味。同时他也不满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见解,有些后来得到传播的观念,如顾炎武非清学之开山,在很多方面不过是继承明学的说法,似即为柳氏最先进行系统论述(参见柳诒徵:《顾氏学述》,原刊《学衡》1922年5期,收入《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柳曾符、柳定生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0…34页)。此说对钱穆有明显的影响,盖可证清学不仅非明学之“反动”,而且是其承接者。今人有把柳诒徵的观念算作钱穆之创获者,不知钱著乃教科书,所以基本不提他人言说出处;若专论钱先生述清学之成绩,便当多读书而后知何为因何为创也。
40 反倒是今人爱说的“扬州学派”,才是晚出之说。如《清代扬州学记》的作者张舜徽所说:“近人研究清代学术史的,莫不认为‘汉学’兴起时有吴、皖二派。……很少有人注意到扬州学者们在清代学术界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广陵书社,2004年,2页。观张氏书中所论,俱为人人提到的清代大儒,从未被忽视;则所谓“很少有人注意到”,实即“扬州学派”一说基本不存于昔人心中也。
2007…1…29 21:38 回复
幻化者
0位粉丝
11楼
41 周予同:《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中国经学史讲义》,《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朱维铮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