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械。公营企业的工人实际工资,较战前提高58%到84%。私营企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工厂:作坊多达1400余家,仅纺织工厂就有50家,共有职工4500余人。工业产品仅土布即达15万匹,可自给1/2,纸烟、毛巾、袜子、肥皂等已做到完全自给。陕甘宁边区的军工厂也发展到有1000余职工的10余个厂,为部队生产大量弹药及部分军械和无线电通信器材。
    晋察冀边区军民在1944~1945年连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边区经济建设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1944年扩大耕地面积43万余亩,旱地改水浇地11万余亩,仅此两项即增产粮食25万余石。此外,在精耕细作方面,也使粮食产量普遍提高,据北岳区42个先进村的统计,1944年粮食产量比1943年增产43%。边区政府于1945年提出了“争取工业品逐渐自给自足”的大生产口号,各地普遍掀起了开展手工业、副业、兴办生产合作社的热潮。边区部队、机关和学校,也积极投入了大生产运动。1944年,边区部队共开垦荒地3。8万余亩,挖井开渠变旱地为水浇地、700余亩,连同租种和伙种的耕地共6。1万余亩,共收粮食2000余万公斤,收菜蔬平均每人60公斤以上。同时,建立了11种作坊,组织了42种手工业生产。部队、机关、学校还帮助群众生产,平均每人助民劳动10天。在游击区,部队实行劳武结合,在战斗的间隙进行生产,如活动在山阴、代县、崞县一带的第2军分区第4区队,利用战斗间隙开荒1345亩,连同和群众伙种的耕地,共收获小米69万余公斤。并开设了油坊、磨坊、卷烟厂、毡帽厂及小型军工厂等。
    经过两年的大生产运动,晋察冀边区保障了军需民用的供给,为抗日战争的反攻奠定了物质基础。
    晋冀鲁豫解放区,1944年太行区部队和群众即开荒33万亩,仅此一项,就增产细粮1200余万公斤。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先进经验和科学方法,使农业产量一般提高15~30%。水利事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太行区1944年就修成14条水渠,增加水浇地1。3万余亩,仅涉县王堡、黎城大寺和上遥3条大渠,每年就使灌溉区增产49万公斤细粮。大生产运动带来大丰收,1944年夏秋两季,太行区共收获粮食6。15亿公斤,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丰收年。棉花产量也创抗战以来最高记录,据太行区24个县的统计,种棉9。1万余亩,产棉花75万公斤。农业生产大发展促进了副业生产的大发展。工业方面,至1945年,已有制造枪弹、火药、手榴弹、地雷等军工工业和纺织、造纸、卷烟、采矿、染料、熬盐、文具、肥皂等日用工业,边区日用必需品均可自给。
    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区部队、机关带头参加生产,实现生产自给。继1943年秋季垦荒运动后,1944年春,各部队又继续开展了垦荒运动,太行军区部队每人平均垦荒超过3亩,太岳军区部队平均每人达2。8亩,冀南军区部队,平均每人也在2亩以上。副业万面,除普遍饲养猪、羊外,不少单位开办了油、粉、豆腐等作坊,有条件的单位还开展了手工业生产,建立了纺纱、织毛衣、编草帽、缝纽,做鞋等小组和造纸、制革及铁、木、瓷、瓦等工场,有些部队还参加了短途运输,节省了民力,减少了政府开支,也增加了部队的收益。部队生产取得了突出成绩,如太行军区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了2至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的蔬菜,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10万石公粮的负担。太岳部队也减少群众负担约30%。党政民机关生产也获得了好成绩。
    1944年,太行区党政民机关共种地1万余亩,其中新开荒地7000余亩,生产细粮10。5万余公斤,蔬菜75万公斤。每人平均自给2个月的粮食,蔬菜全年自给。
    山东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也取得了明显效益,1944年,农业生产方面,扩大耕地面积34。6万余亩,打井1。3万余眼,疏通河流600公里,开渠20条,总长31。5公里,植棉15。4万余亩。山东军区部队贯彻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针,仅胶东、鲁中军区部队1944年即开荒1。1万余亩,渤海军区部队达到人种1。5亩地。鲁南军区部队自给半个月的粮食,由于发展了生产,部队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经费全年可自给50%以上。山东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不仅保障了供给,而且储备了大量粮、油、棉、盐等重要物资,为全面反攻、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晋绥解放区,1944年全边区共开荒75万余亩(其中机关、部队开荒19万亩),增产细粮16万石,产棉715万公斤。全边区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1945年,全边区所生产的标准布,即达30万匹,已解决了全体军民3/4的穿衣问题。军工生产仅手榴弹的产量,即比1943年增长5倍。
    华中各解放区党和政府,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领导全体军民广泛开展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生产运动,并把发展生产作为根据地建设工作的中心,作为准备大反攻物质力量的主要环节。在生产运动中,各解放区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大量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如苏中解放区于1944年由苏中行政公署颁布了《苏中区垦荒条例》,大大调动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1944年,东台县即垦荒2。51万亩,增产粮食1。5万余担。备解放区军民还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华中解放区在1944年共修建和改建较大水利工程30余处;又据苏北、淮北、淮南、皖中几个地区不完全统计,1944年兴修水利的灌溉面积就达120余万亩。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华中解放区的粮食达到了完全自给自足。华中新四军各部队,遵循毛泽东“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的指示,进一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各部队根据所处环境和斗争任务的不同,制定了以农副产品及日用品的自给半自给为指标的生产计划。生产项目多种多样,有开荒种粮、种菜,饲养家畜、家禽,种植青麻、烟草,开办作坊、工厂等。生产方法也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差异,少数单位(如第2、第4师)采取办农场的办法,多数单位是发动指战员利用早、晚时间,在群众无力耕种的闲散土地上种粮、种菜。在夏收、秋收季节,各部队在接敌区积极行动,扫击日伪的抢粮活动,并组织力量帮助农民抢收庄稼。各解放区政府和军队还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办起被服厂、印刷厂、造纸厂、卷烟厂、毛巾厂、化工厂、炼油厂、皮鞋厂等,这些工厂的产品主要是解决军需和民用,部分产品出口外销。新四军有小型军工厂50余个,能生产迫击炮弹及各类枪弹,手榴弹已达到全部自给。仅苏中军区各厂即月产枪弹4万发,手榴弹1。3万个,小炮弹1200发,地雷4600个。
    各解放区军民通过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使解放区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解放区文化的繁荣
    全国抗战爆发后,大批文艺工作者抱着抗日救亡的愿望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在前线和农村参加工作和斗争,使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国统区的许多文艺工作者也相继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他们的到来,给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增强了力量,创作了许多密切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这对于他们接近工农兵,扭转长期存在的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倾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42年5月2日到5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数次到会讲话。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论述了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在斗争实践中改造世界观的问题;分析了普及与提高、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继承与借鉴等问题,为发展无产阶级文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在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开展了整风运动。经过文艺整风,解放区文艺界出现了一片新气象。首先,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各抗日根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