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讨论联合对日本的作战计划了。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和其他同盟国军向日军不断展开反攻、中国战区敌后战场也开始向日军发起局部反攻的形势下,日军已处于穷途末路的境地,哀叹“自存自活能力也受到了影响”,已根本不可能夺回战争主动权,对中国实行的所谓新政策也就注定地破产了。
    二、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崩溃
    1943年9月,意大利的投降,欧洲战局的骤变,太平洋战场盟军攻势作战的加强,中国战区敌后战场中国军民局部反攻的展开,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考虑建立所谓“绝对国防圈”,企图借以挽回败局。
    9月25日,日军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就“世界形势”、“战略方策”和“对外方策”三项内容进行讨论,并分别作出决定,最后形成《今后应当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于9月30日提交御前会议审议通过。《指导大纲》确定,以“急速增强决战力量”、“谋求对苏关系好转”和“确立国内决战态势,加强大东亚团结”为今后的战略方针,同时决定建立所谓“绝对国防圈”,把日本在太平洋、印度洋方面的侵略防线后撤至“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中、西部)群岛及西部新几内亚、巽他群岛、缅甸的这一圈子”'[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原书房,1984年版,《文书》第588~589页。',缩小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确保要区”的范围,企图争取时间,逐步充实空军力量,与美、英决一死战。这是日本政府面对战争形势的重大转折,试图排除对德国的依赖心理,以独自力量对付美、英反攻势力而制定的国策。
    为了贯彻《指导大纲》,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以确保“绝对国防圈”内悔、空、陆运输的安全,阻止美、英军队对日本本土及“绝对国防圈”内重要资源地域和政治、产业等致命的中枢部位的袭击,遏制并击破美、英军队的大反攻。紧急措施包括:征用与补充陆、海军所需船只共28,5万吨;重新制订以航空军事力量为中心的增产计划,规定1944年内必须完成500万吨普通钢材、100万吨特殊钢材和21万吨铝的生产任务;断然实行增强军事力量所必需的一切非常办法;连续下令从中国战场和日本国内向“绝对国防圈”的前卫线派遣陆军兵力共5个师。
    然而,日本政府采取这一战略决策也是无济无事。原因是:自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年8月)以来,日本损失的战斗力相当严重,与盟军空军兵力对比十分悬殊,己无法抗衡;所谓“绝对国防圈”的前卫线,西从新几内亚东部的马丹地区,往东经丹皮尔海峡、腊包尔,连结布干威尔岛一线、已受到盟军挑战,芬什哈芬很快被盟军占领,布干威尔岛也已孤立化,陷于腊包尔和新几内亚的日军30万人无法撤退,等于“死棋”;日本国内生产力陷于瘫痪状态,以生产飞机为中心的增产计划根本无法落实;太平洋中部地区的前卫线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也受到美军的威胁,被紧急派往前卫线的陆军部队,在几乎是到达的同时,还来不及修筑工事,就遭到美军的攻击,已处于挨打的被动困境。
    1943年11月20日,美军在中部太平洋发起攻势作战,首先攻取吉尔伯特群岛中的马金和塔拉瓦两岛、建立了空军基地。尔后,于1944年1月进攻马绍尔群岛,岛上日本海军航空队约200架飞机在未能实行任何反击以前就被全歼。2月初,美军两个师占领凯塞林岛,并以此岛与阿德米雷耳提群岛为基地,用B—24型轰炸机对加罗林群岛的日军中部太平洋战略要点特鲁克岛进行猛烈空袭,两天之内,炸沉日本战舰9艘、运输舰只等34艘,炸毁飞机270架,炸死炸伤日军1700余人。'[日]赐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5年版,第519页。'
    2月10日,日军联合舰队司令部被迫从特鲁克岛迁到加罗林群岛西部的帛琉群岛。4月初,美军第58快速航空母舰突击队向加罗林群岛西部的日军守备部队发起进攻,尔后,于6月中旬又猛烈袭击马里亚纳群岛南部的日军守备部队,并相继攻占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
    至此,日军在内南洋地区的防御体系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日本本土也彻底暴露在盟军的直接打击范围。在缅甸方面,中国驻印军在美军一部的配合下,由印度向缅北日军发起反攻,于8月初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日本的“绝对国防圈”从东西两个方面都已崩溃了。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二章 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
     第三节 危机四伏的日本国内形势
    一、战时经济体制的崩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经济已完全走向战时体制化。但是,时间仅隔两年,战时经济体制就崩溃了。
    (一)军需工业的超重点生产
    1942年初起,日本政府根据国家动员法,对军需生产发布了一系列统制令,从原料、资材的分配,生产的部署,劳务的安排和利润的分配,进行全面统制;同时,逐年削减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工业的投资,兼并非军需生产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了拥有绝大部分资金、原料和劳动力的军需工业体制。
    1943年秋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军事上不断失利,对军需产品的需求更加突出。11月1日,日本政府决定撤销商工省和企划院,设立军需省,由首相东条英机兼任军需大臣,力图借此加强军需生产的统一规划,实行超重点生产,并调节陆、海两军在军事订货和资材争夺方面的对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颁布“军需企业法”,强制与飞机、船舶生产有关的金属矿业、煤炭、瓦斯、电力等共671家公司列为军需企业,尔后,又采取进一步兼并、关闭非军需生产的中、小企业,颁布金融统制的种种法令等手段,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军需工业。
    1944年1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行“军需企业指定拨款制度”和军需订货预付价款制度,使军需企业随时可以从指定的特定银行得到拨款和预付款。据统计,1944年度飞机、造船、机械等3个超重点军需工业部门的流动资本总额中,预付部分经常占50~70%。这样,各军需企业接受的军需订货实际上已远远超过它们的生产能力。依靠这种超重点生产的手段,日本陆海军兵器的产量一度急遽上升。与此相反,人民生活必需的轻工产品的产量,却逐年减少,棉布的产量,1943年比1941年减少30%,生丝的产量,1943年比1941年减少44%。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预示着日本战时经济体制的必然崩溃。
    (二)强迫劳动制度的发展
    日本的战时经济体制,除集中资金和原料于军需生产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劳动力被大量征用到军需工业部门,并将已经实行的强迫劳动制度扩大化。征用到军需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村中的广大青壮年农民和城市中非军需生产的中、小企业的职工,以及下层小资产阶级分子。这些被征用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被安置在指定的军需企业里,在宪兵监视下从事强迫劳动。全日本被征用的劳动力逐年增加,1941年是31。1万人,1942年增加到62。3万人,1943年猛增至132。3万人,1944年又增加到155。2万人。
    由于可能征用的劳动力人数已接近最大限度,1944年4月起,日本政府采取了另一个措施:废除关于动员学生到战时劳动部门从事劳动的禁令,把成百万学生分配到军需企业从事武器生产劳动,一天劳动时间长达10小时,劳动报酬不仅低于一般工人,而且不直接支付,实行强制储蓄,待到毕业时通过学校一次付给。动员妇女到军需企业从事生产劳动,日本政府本来有一些保护性法令,禁止妇女从事夜间和危险性劳动。
    但是,1943年以后,这些法令逐步被废止,通过发布“劳务调整令”,规定17种特定职业可以由妇女代替男子,并成立“女子勤劳报国队”,强制妇女从事军需生产劳动。1944年起,将“女子勤劳报国队”改称“女子挺身队”,强制12岁至39岁的未婚妇女全部加入,与男劳力一样,被固定在军需企业里从事劳动。
    此外,日本法西斯还从其在中国、朝鲜的占领区内掳掠大批青壮年劳力,强制驱赶到日本的煤矿等地,从事劳动强度最大,最脏,最险,类似奴隶的劳动,直至被折磨致残、致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