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日,苏嘉线'苏州至嘉兴。'与沪杭线交会点嘉兴被日军攻陷,乍平嘉国防线被突破。
守军退向南浔、青镇、长安、海宁一线。20日,蒋介石命令刚到达之第7军向吴兴急进,加强吴兴、广德地区防御,11月24日拂晓,日军在30余架飞机掩护下,攻占吴兴。30日占领广德。
12月初向宣城、芜湖西侵,主力北上进攻南京。此时,中国第7战区已经编成,刘湘上将力司令长官,即命第23集团军(川军6个师)支援第7军。
12月初,第21、第15集团军在第23集团军掩护下,经宜兴向孝丰、宁国附近地区转移;第23集团军亦向宣城以西及宁国转移;锡澄线守军即向南京转移。淞沪抗战至此结束。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西撤,历时3个月。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华中方面军,编成上海派遣军、第10集团军,下辖近10个师的兵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和驻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总计兵力约70余个师,海军舰艇约40艘,空军飞机250架,投入战斗。广大官兵同仇敌汽,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迷梦。
这次会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上海工厂内迁,保存经济实力,以至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时间,松沪会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亦有其重要地位和影响。
淞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首都的门户,日本帝国主义早已虎视眈眈。中国无意把战争引向淞沪地区自伐肺腑,自损资源,以改变敌进攻方向,而是日本侵略者决意夺占上海。因此,在淞沪地区进行一战势必难免。在淞沪地区进行多大规模和多长时间的作战,要从中日双方的特点及中国长期抗战的全局利益考虑。在上海地区给敌以相当的反击和消耗,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后,逐次转移至第二、三防线,再从正面阻击,翼侧反击给敌以更大的消耗,在战略上是有利的。把70余万大军部署于敌掌握制主权、制海权的滨海城市,单靠拼消耗,拖时间,幻想求得国际干涉,解决中日战争,这是违背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不利坚持长期抗战的表现,是战略指导上的严重失误,因而给以后保卫首都南京的作战,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陈诚也认为:“这次战略受政治的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民国档案》1987年第1期,第18页。'
三、南京失陷及日军大屠杀
日军侵占上海后,鉴于进攻发展顺利,中国首都南京也指日可待,侵华气焰更为嚣张。11月17日,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直接受命于日本天皇。随后,设立了大本营与政府首脑的联席会议。
11月24日,日军大本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陆军参谋总长等在上奏作战计划中提出,利用在上海周围的胜利,不失时机地果敢追击,进攻南京。
此时,日军乘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撤退之机,以8个师的兵力,分三路水陆并进,进逼南京。日军上海派遣军第11、第13、第16师沿京沪铁路及其以北进击南京。第10集团军第114师沿宜兴、溧阳、溧水公路前进;另以第6、第18师沿宁国、芜湖公路进攻芜湖,以断中国军队沿江往西的退路,国崎支队从广德经郎溪、太平渡江,攻占浦口以截断中因军队后路。日军企图从东南北三面合围南京,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防守南京问题。会上多数高级将领认为,日军由京杭国道、京沪线和长江进逼南京,来势凶猛,而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加以中国军队自上海撤退,战斗力受到削弱,短期内无法恢复,但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亦非上策,因而只能作象征性防守。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撤退。训练总监唐生智则坚持死守。
他说,如果放弃南京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蒋介石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表示南京必须防守。此时,唐生智自告奋勇,表示愿意防守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唐生智到任后,于27日对记者发表谈话,表示本人与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并预言“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付出莫大之代价。”他为表示破釜沉舟、拼死一战的决心,让交通部长俞飞鹏把下关到浦口之间的船只撤走。其后,又命驻浦口之第1军禁止任何部队及军人由南京北渡,“如有不听制止者,可开枪射击。”'《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9页。'
蒋介石把可以调得动的兵力即调来防守南京,计有:宋希濂第78军、王敬久第71军、孙元良第72军、叶肇第66军、俞济时第74军、邓龙光第83军、徐源泉第2军团、教导总队和宪兵团等部,共计10余万人。这些大多数是刚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部队,未经补充休整,尚未恢复战斗力。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到11月底,政府各机关已大部分迁至重庆,一部分迁至武汉、长沙。
日军大本营于12月1日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
12月2日,免去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继任司令官,华中方面军即分路向南京逼进,决定夺取南京守军的既设阵地,准备攻城。12月5日,日军己到达南京外围阵地附近。当晚,日军第16师向第66军防守的句容阵地进攻,并从土桥镇、牧马场两翼迂回,另以一部由土桥镇转向新塘市断第66军后路。句容守军被围,与日军苦战,损失极大。
6日上午,日军侵入孟塘。午后,日军进至高家庄、大胡山附近,第66军后方联络被切断。中国军队第36、第41及第66军各一部对该敌进行反击。日军第9师与守军第51师在湖熟镇展开激战,守军被迫后撤。
12月7日拂晓,日军猛攻淳化镇,中国守军英勇抵抗。8日,日军分别向东樵村、西庄附近包抄,企图断守军后路。第51师奋力抵抗,伤亡沉重,其第5营官兵牺牲甚多。在8日午后,该镇失守,中国军队撤至板桥镇。至此,日军已进入城郊,南京被围。同日,日军攻陷镇江炮台,第3师一部在此渡江,进击南京。
12月8日晚,日军向南京发起进攻。9日拂晓突进至光华门外大校场、通光营房。守军第87师后续部队赶到,将大校场日军击退。
12月10日,日军逼近南京城下,第114师、第6师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同时进攻。当夜守军第156师选敢死队坠下城墙,将潜伏在城门洞内的日军及盘踞在通光营房的日军消灭甚多。12月12日,日军猛攻雨花台,守军第88师顽强抗击,伤亡惨重,中午雨花台陷落。第88师退守中华门。同日,敌第18师攻占芜湖,向当除前进,中国军队后路被断。
当日,日军以重炮猛轰中华门,城墙数处被轰塌,日军乘机蜂涌而入,守军抵挡不住,遂撤离中华门,于是南京城防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日军一部从中华门突人后,中日双方军队展开激战。接着光华门、中山门亦被突人。此时,日军国崎支队亦开向浦口,切断南京退向长江对岸的去路。
12月12日傍晚,唐生智接到蒋介石电令:“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随即召集各部队长官开会,下令一部渡江,大部实行突围。当时城内秩序混乱,军队难于掌握。唐生智率长官部少数人员在第36师掩护下由下关渡江而去。他所下达的突围向令,只有第66军、第83军两部当夜由紫金山北麓和栖霞山附近突围成功,退至宁国一带,其他各部涌向江边。是夜从挹江门到下关一带,秩序混乱,纷纷争船抢渡。
南京之战,中国军队以10余万之众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国军事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不少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守军分别扼守正面很宽纵深浅短的外围和复廓阵地,缺乏机动兵力。战斗中,消极防守,被动应付,致使本可作为首都屏障、钳制敌人前进的金坛、句容、溧水等地轻易陷入敌手。负责策应作战的部队轻失芜湖,使中国军队陆上退路断绝,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致使守军在突围中,损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