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天国世界在形式上也不同。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 

世界之外有一个另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最高最后最欢乐的世界,即不可 

言状的梵的世界。由此,婆罗教主张,人必须摈弃现实的社会生活,抑制感 

官的欲求,过苦行生活,认识自我,知道“我就是梵”。 

     在他们看来,梵是大宇宙,是万物的本体,而阿特曼 (自我、灵魂)是 

小宇宙,认识小宇宙包摄大宇宙,达到“神我”(即梵我同一)的境界即是 

人生的根本途径。因此,凡是有形体的东西有生有灭,梵是无生无灭,所以 

人生不要追求世俗的情欲和物质享受,而要认识“你就是梵”,达到梵我同 

一。《森林书》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父亲在一杯水里撒了一把盐,盐味溶 

化在水里,儿子只能感到水有咸味,但不能看到已溶化的盐。父亲是以水比 

喻人的身体,以水中咸味比喻梵与阿特曼,想说明正如盐溶化在水之中使其 

成了咸水,同样梵或阿特曼在你的身体里,使你成了“你自己”,所以你要 

认识“你就是梵”,即自我的灵魂阿特曼即是梵。按照此说,认识梵我同一 

就成了人的目标和愿望,达到梵我同一就成了人的最高境界。这确实有点哲 

学的思辩性,但他们的梵是同灵魂的阿特曼相联,而自我的阿特曼又是梵的 

化身,让人追求身体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就成了带有思辩性的宗教理论。 

     b。业报三世轮回解脱说。这是婆罗门教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同“梵我 

同一说”一起构成该教的基本教义。 

      “业报”即指对人的行为回报,“三世”即指前世、今世、来世,“轮 

回”即指“三世”的互相转换,“解脱”即指不受轮回之苦。这四个方面密 

切相联,又生出许多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其中,业报是前提,三世轮回是 

过程,解脱是目的。总的来讲,它是指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职业、地位、 

身份是由于前世行善或恶的结果,而今世如何又决定了来世会是怎样的。据 

他们说,一个活着的人由于感官欲求,在情欲和物欲的驱使下,会有种种磨 

难,而又由于今世如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来世也不会好,有的要沦为畜类, 

轮回不是快乐的事情,所以要修行求得免受轮回之苦,达到超越轮回的解脱。 

在这个看法中既有悲观主义色彩,因为人有轮回的苦难,又有乐观主义色彩, 

因为人可以通过修行取得解脱。 

     婆罗门教的业报三世轮回解脱说究竟产生于何时还有待考证,自它出现 

以后对印度及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宗教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耆那教、印 

度教等都接受了这一理论。 

     他们讲的修行可以使人解脱,在理论上是让人认识到“我就是梵”,达 

到梵我同一境界,实际上婆罗门教的轮回之说有明显的种姓制度的性质,他 

们的行善行恶完全取决于是否忠实奉行每一种姓的义务。如首陀罗 (奴隶) 

必须终生服劳役而且毫无怨言的劳动,没有资格学吠陀经典,否则就会得到 

业报,沦为兽类和草木。吠舍、刹帝利、婆罗门三种姓可以学习吠陀经典, 

但吠舍只能从事畜牧业、商业的工作,作为统治者刹帝利要知道没有婆罗门 


… Page 75…

的帮助是不能幸福的,只有婆罗门与刹帝利巩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现世 

和来世幸福。《奥义书》中说,“依照人的行为,决定那个将来要成什么样, 

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如果崇信吠陀经典,奉行吠陀的规定,来世可 

被投入“天道”(即神的境界)。差一点的将被投入“祖道”,根据虔诚的 

程度或是婆罗门、刹帝利或是吠舍,在这个三个种姓中是根据“业”发生“业 

报”转化的。如果不崇信吠陀,不按婆罗门教的规定去从事活动那会再来世 

被变成次一等种姓或畜生。按 《摩奴法典》的规定首陀罗种姓最好的职业就 

是为婆罗门服役,因为除此以外都不会得到好的“业报”。这样,以奉吠陀 

为宗旨的业报三世轮回学说就与四种姓制度联系起来,让人尽心尽力在自己 

所属种姓范围内活动。 

     研究古婆罗门教的教义的极大困难在于:第一,古婆罗门教并没有如别 

的宗教那样有严格的组织(至少在该教的早期是如此),当时一般情况是把 

信奉吠陀经典并进行修行,给人祈祷、占卜或作巫术的人统称之为僧侣或祭 

司。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具有相对固定性,但又不是以寺庙、神殿 

为活动中心的集团,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该教没有神庙,只有流动的祭坛和 

修行地,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派别林立,教义的内容繁杂。 

     第二,古婆罗门教和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虽有不同,但其教义又相 

似,流传至今,对他们之间教义的区分在某些方面是极困难的,而且各派别 

的理解又不一样。 

     第三,古婆罗门教的教义核心是梵的理论,梵我同一说与灵魂解脱说是 

与梵主宰一切说相联系的,在论证时又加进种姓制度,对于梵的描述缺乏拟 

人性的人格化,使人只能意会不能指出“它是什么”,具有神秘的思辩性, 

这加深了研究者的困难。 

     如果问婆罗门教什么是梵?他们爱说的话是“不是这个,不是这个。” 

如果进一步问梵究竟是什么?他们会回答这是诸天神诸万物的“生主”;再 

进一步问我和梵是什么关系?他们会说,自我、灵魂是梵的阿特曼,由于受 

物欲和尘世生活的束缚一般人不知道这一点,但经过个人的努力,自己的小 

宇宙(自我、灵魂)会与大宇宙(梵)统一起来,这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如 

果问我为什么是这样受苦受难,他们说这是业报三世轮回,是你前世造就的, 

不可妄为——这就是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2)神谱 

     婆罗门教的神谱基本上继承了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神灵,与此同时 

又吸取别的民族宗教观念中神的观念,重新创造和改制了神灵的形象位置, 

基本上属于三大主神为谱系的多神教。 

     前面提到的梵天、湿婆、毗湿奴是三大主神。其中梵天神的拟人性程度 

不高,《摩奴法典》把他称之为“自在之神”,为创造神,其妻子为娑罗室 

发底,在《梨俱吠陀》时代为河川之神,能除秽,给人以财富、子孙;在《梵 

书》中是语言之神,后为梵天之妻(一说是女儿),是艺术之神。 

     湿婆是毁灭之神。他是由“吠陀”中因陀罗神发展来的,在《梵书》、 

 《奥义书》中有他的记载和颂词,可看作婆罗门教的重要神之一,后在新婆 

罗门教中才发展为主神之一。据说他有很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 

毁灭一切,梵天有张脸就是被他砍去的。以后信奉他的人逐渐形成一派,叫 

湿婆教。其妻子为雪山女神,其形象是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拿三股 


… Page 76…

叉、水罐、神螺等,坐骑是一条大白牛。 

     毗湿奴神是位既能创造又能降魔之神,此神与太阳和大海相联系,可能 

是海中太阳神的衍化。他的形象为皮肤深蓝,有4只手,手拿法螺、轮宝、 

仙仗和莲花,躺上巨蛇身上,漂浮在海上,肚脐生有一朵莲花,上坐梵天, 

据说他三步跨过大地,十次下凡救世,有百般变化。在婆罗门教文献里,他 

的事迹多次出现,有时也称他为“世界之主”,其地位高于湿婆神,低于梵 

天神,其妻子为吉祥天女。 

     在这三大神之外还有摩西,他是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为梵天神的儿子或 

孙子,同洪水相联的神。据说他有14世,每世432年,每世为不同名号的神; 

俱毗罗神,为财富的守护神,与罗波那魔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楼陀罗神, 

为善恶神,可伤害也可降福于人,据说出生在梵天神的前额部分。 

     除神以外还有恶魔,如罗刹,可变幻各种形体,专门残害人命;夜叉, 

有时是其他神的随从,有时又为恶魔伤害人畜;等等。 

     婆罗门教的神极多,有人统计说有 1000多位;与此相伴的是恶魔也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