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文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为自取干涉,使各国虽欲不干涉而不能。若夫革命之目的,单纯在于国内问题者,而谓义师一起,即于各国之政策有妨,此则稍知各国之大势者,皆能斥其妄也。 

   (乙)谓各国藉口于内乱而行瓜分。此说所谓小儿之见也。今分二段释明之。第一,各国苟欲瓜分,不必有所藉口。凡欲亡人国者,质直坦白宣言于众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而已。非有所赧而求有以藉口也。且今日各国之不言瓜分者,非患无以藉口。一由维持势力平均,二由于知中国民族之大,未可遽言并吞也。第二各国即欲有所藉口,亦不必藉口于内乱。今日满洲政府之政治,可以藉口者多矣。随时随地,何不足以藉口。必坐待有内乱起,然后有以藉口乎?举实例言之。台湾之割,朝鲜之割,缅甸之割,安南之割,曾以内乱为藉口乎?胶州湾之失,旅顺口、大连湾之失,威海卫之失,广州湾之失,曾以内乱为藉口乎?至于庚子之役,则尤非藉口。彼拳匪之宗旨为扶清灭洋,非与满洲政府为敌,乃与外国为敌也。则外国与之为敌,何怪其然。且各国苟欲瓜分,则联军入北京时诚机会矣。彼时不为,而欲于他日求有以藉口乎?故各国之不瓜分,有所惮而不敢为也,非因无内乱以为藉口也。 
   (丙)谓使革命军成功,则各国前此由满洲政府所得之权利,将尽失之。故各国必维持满洲政府,而与革命军不两立。为此言者,由于不知国际法之过也。于国际法,凡国家间由于条约而生之权利义务,条约之效力未消灭,则权利义务,依然继续。旧政府虽倾覆,新政府固当继承之。何也?条约以国家之名义缔结之,非以私人缔结之故也。故为此言者,自不知国际法之原则。不然,则欲以欺不知国际法之人也。(至于谓满洲政府外交丑劣,与各国结种种不平等之条约,宜筹撤改者,则固新政府之责任。然非政府新旧嬗代而失条约之效。故此两事,不可混为一。) 
   (丁)谓使革命军成功,则中国将渐盛强,非如满洲政府可以为傀儡。故各国为外交上之阴谋计,宁扶助满洲政府而锄除革命军。为此说者,必卑鄙狡黠之小人,未尝知外交之政策者也:大抵外国政策,贵于熟知各国之情实,定各国不可不由之准则,使己国蒙其利,而又非各国所嫉,乃为善于外交者。若夫操纵捭阖之伎俩,期于簸弄颠倒,以搏目前之小利,则未有不自戕者。俄罗斯喜用之,卒受巨创。盖各国林立,必不容一国独专其利。利之所萃,即害之所萃也。彼满洲政府诚甘为人之傀儡者。然傀儡只一,而欲利用此傀儡者有七八焉。一国乘间利用之而独享其利,此六七国者,旁皇嫉妒而不能堪。非求利益均沾,则相与攘夺耳。今日之中国,为各国所注目,而为之政府者,乃供人傀儡。得者骄盈,失者怨望。战争之祸,所以不息也。使中国人奋起而扑去此傀儡,卓自树立,行正当之外交,则不必求他人之保全,尤非供他人之傀儡。东亚问题解决,均势问题亦解决。故中国之独立,有关于世界之和平。各国息其觊觎,全球得以安燕。较之利用傀儡以生战祸者,其相去何如!而谓人不知所取舍耶? 
   (戊)谓革命军起,虽非以排外为目的,然经年转战,商务受其影响。各国为保其商务计,必发兵平乱。为此言者,似甚远虑,而实蒙稚可笑。其智识殆如小儿观剧,谓出兵之事至易易也。不知在古昔专制之国,其君主穷兵黩武,且有因苜蓿天马之故,而苦战连年者。洎乎世进文明,战祸愈烈,战事愈少。且在立宪政体之下,虽有好大喜功者,亦不能妄于兴戎。盖战事至危。所牺牲者,国民之生命也。所耗损者,国民之财产也。故非关于国家大计,非兵力不足以维持者,不轻言动众。试观英杜之战,其原因之伏,非伊朝夕。金矿主久怀兼并之志,一九○五年英将露迷臣率兵驻杜,受金矿主之音旨也。杜人尽俘之。全英舆论沸腾,犹未出于战。后以争占籍问题,始决裂。杜人口止二十余万,而英人占籍者已十余万。故杜决议拒绝。英遂示威。杜立下哀的美敦书。战祸乃作。初年英败绩,益愤。前后发兵四十万,死伤六七万,耗帑五十万万。至今英人以为得不偿失。故今岁选举,主战党势力失坠。由是观之,战事岂得已耶?商务固足重。然以此单纯之原因,而遽出于战,毋乃易言乎?据最近统计表,英人在中国者五千六百人,美人三千五百人,德人一千六百人,法人一千二百人(半为教士),日本人五千二百人,葡人一千九百人。为此等人营业之故,而动各国之兵,彼政府议会何轻举妄动若此也!是故革命军兴,各国派兵保护彼商民,意中事也。然此基于国际法上之自卫权。(例如南昌教案起,法遣兵舰保护是也。国人不知,以为示威运动。由不知国际法上之自卫权故也。)不可为非。至于谓各国因保护商务之故,而联万国之众以来干涉,而实行瓜分,则真如小儿观剧而叹战事之易也。 
   (己)谓革命军崛起,必倚一国以为援。革命军之势盛,则此国之势亦盛。各国惧破均势之局,乃不得不出而干涉,遂至于瓜分。为此说者,较前诸说稍坚,而亦有其证据。以谓希腊之独立,求助于英。意大利之独立,求助于法。民党必连与国,然后可以胜利也。然此视敌之何如耳。希腊之敌为土耳其,意大利之敌为奥大利,其政府之威力,十倍于独立军,故非有奥援,不足自立。若中国则异是。使民族主义国民主义而普遍于我民族的国民之心理,则与革命军为敌者,只满洲人及其死党而已。灭此朝食,无所于疑也。至于各国之同情,固革命军所希望者。然所希望者,消极的赞成而已。起事之际,欲其承认为交战团体,成功之际,欲其承认为独立国。然欲得其承认,虽由于外交,实专恃乎实力。已有为交战团体之实,然后彼从而承认之。已有为独立国之实,然后彼从而承认之。所求于彼者不奢,故其后患不生也。要之,此说之前提,谓革命军必倚一国以为援。使革命军纯任自力,而不求助于人,则此说不能成立也。 
   (庚)谓革命军起,政府之力既不能平,则必求助于外国。外国出兵助之平乱,因以受莫大之报酬。为此说者,以为贱胡无赖,苟求保其残喘,必出于借兵平乱之政策也。夫虏之为此谋,容或意料所及。然使其借兵于一国耶?则虏先犯各国之忌。各国虑破均势之局,将纷起而责问。是徒自困也。使其借兵于各国耶?则各国之兵,非虏之奴隶,非虏之雇佣,无故为之致死耶?如谓虏以利啖之,彼将为利所动。不知各国苟欲攫利,其道甚繁,奚必出于助兵平乱耶?(有以英遣兵助攻太平天国事为证者,然此事别有原因,于后论之。)试以最近事证之。英兵之初入九龙也,乡民鼓噪逐之。英兵退回香港。电总理衙门檄两广总督,饬何长清剿平。英兵安坐而待也。广西游勇尝攻窜入安南,一在马头山,一在高平牧马。法兵安坐,檄苏元春平乱而已。虏借外兵耶?毋亦外人以虏为傀儡耳。谓外国利于报酬而不惮动天下之兵,亦见之未审而已。 
   以上七说,皆谓革命起,必被干涉者,所以为口实者也。其言之者非一人,其流行也非一日。吾今乃聚而歼之。抑吾之所言,非侥幸于外人之不干涉也,以本无被干涉之原因也。其所言非以意假定也,外审各国均势之大局,内察国民之实情而后立言也。夫各国之均势,前屡言之矣。至于国民之意力,今将言之。大抵国内而至于革命,必民族主义极炽之时也。人人怀亡国之痛,抱种沦之戚,卧薪尝胆,沉舟破釜,以求一洗。其革命之目的物,至单纯也。而对于外国及外国人,守国际法上之规则,此在我国民已毫无被干涉之原因矣。而为外国者,设因欲保商务,欲得报酬之故(上举原因之二种),连万国之众以来干涉(此为假定其干涉之言),斯时为我国民者将如何?其必痛心疾首,人人致死无所于疑也!则试约略计各国之兵数。庚子一役,为战地者,仅北京一隅耳。而联军之数,前后十万。今若言干涉,言瓜分。即以广东一隅而论,新安近英,香山近葡,彼非有兵万人,不能驻守。即减其数,亦当五千。以七十二县计,当三十余万。即减其数为二十万,至少十万。而其他沿江沿海诸省,当何如?至于西北诸省,则又何如?计非数百万不能集事。而我国民数四万万,其起义也,在国内革命,而无端来外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