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宗派之舟+二世达赖喇嘛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如何通达二谛,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如此说:通过通达世俗谛以及观察在那自心上的(分别心上的)观察分辨方式,我们就能够见到法的那个存在方式。这是对诸事深义之门,智者用此方法来修持。这个颂的主要意思是除了那个现见境以外没有更稳固的那个法,没有所知境。相对于其他宗派承认有四种现量:根现量,意现量,喻伽现量,自证现量,但均是离分别心的。
    经部认为有分别心的内心中的一个影像是假的,属于世俗谛。显现的东西才是真实,属于胜义谛。
    经部也承认无方极微和分别刹那。作者说经部承许之事实有与一般观念不同(有讲只有此世是有)。有部说无为法是常或无常不确定,经部不承认。
  2 道。
    经部师认为所要通达的,是四谛十六行相,和有部一样。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是如此说,所要产生的智慧是由自心的分别所产生的,我是非实有的。这也是认识无我性的智慧,空和无我是最重要的。有粗细二种我,常一自在的我,实体有自立的我。十六行相说到底还是这个,其他是辅助。经部认为构成大乘道要经长时的智慧和为利有情结合慈悲来修。对于他们小乘道主要修习智慧分不强调慈悲。大乘的结果是圆满佛位,小乘的结果是阿罗汉涅磐。经部认为大小乘都有五道,不承认构成见修二道之四谛。修法所要除的境是我执(补特伽罗我执)。也讲染污无知及不染污无知,不讲法无我,也不承许所知障,所知障与不染污无知是有差别的。
   3果。
    根据经部师认为,长期修习无我慧,以愿利一切有情之道,成就佛位,消除两种无知。阿罗汉涅磐只是修习四谛十六行相,这样来断除染污无知。三、大乘宗派
    大乘宗派的定义是持佛教宗派而又不承许外境真实有。这个定义非常明确,因为大乘宗派都不承认外境真实有。唯识以及中观顺瑜伽行派都不承许(在世俗谛上)外法离心而有,唯识宗认为外法是不真实有,非离心有外境。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部虽说外法是有,并非讲外法在胜义中是真实有。早先印度各大乘师分成两派:唯识宗和中观宗。(一) 唯识(宗)师之定义,唯识宗的小宗派,唯识见。
    唯识师之定义:持大乘宗派者,不许外境为离心而有的体性。由此就提醒了他仍承许了别境(相分)是真实有。
    唯识宗的小宗派,分成二派:真相派和假相派。不同点主要在于现为根境的粗相状态是真或假。真相派认为诸法由世人显现而有,假相派认为非如世人显现而有。又可分为随教行与随理行二派。随教行是随无著而来认为有八识,随理行只承许有六识。这些宗派没有一个承许外境是离心而有的,三界都是识的自性,唯识宗也称为瑜伽行派。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唯识宗认为修道和证果是通达了别境与心同一自性这个瑜伽而来修道和证果的。
    唯识宗之见:1基,2道,3果。
  1 基。
    基分为境与有境。境包括一切法,有境包括识。一切所知境分为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第一种非真实有,后二种真实有。唯识把三自性和二谛结合时说世俗谛指一切有为法,包括前二性,圆成实性与胜义谛相一致。诸法无自性和圆成实性相关,而补特伽罗我无自性与依他起性相关。八识中前六识与其他宗派一致。在此基础之上说了两种识,一种是第八识,一切种子识,是最为稳定的心王,是无覆无记的法,它是无覆的,因在阿罗汉心相续还是有的,在最坏的有情中还是有,在有顶天中还是有,所以是无记。另一种是第七识,末那识,染净依,染污识,是了别第八识时当成我,是有覆无记。把第八识当成常一的我。在觉悟的有情中还是有,但不会象烦恼一样生起,除了自证现示,以及瑜伽现示以外在普通人的心相续中是弯曲的,一切现示都是离分别心的。
  2 道。
    关于唯识所说的小乘,唯识说所通达的境是修习四谛十六行相,辟支佛乘花一百劫,用百劫积聚福德资粮最终成辟支佛,与修习无我慧相结合。小乘所缘境是无我,断除的是烦恼,在这方面道没有不同。
    根据唯识,小乘所行道产生八圣,唯识不讲二十僧,因唯识认为独觉不是修无色界而证独觉的。在唯识宗看来声闻乘与缘觉乘区分在于积聚福德资粮所花之时间。
    唯识对于大乘是这样认为的:有二种所缘境,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这也就是指依他起的法非离心而有,并且还有空性。关于遍计所执是非自性安立的空。
    大乘行者修习所缘境,并和积聚福资粮结合,通过五道十地而成佛。消除了执补特伽罗为我的障(烦恼障中最重的一个),消除了执法为我的障(所知障),所证的果是具足法,报,化三身之佛。小乘不承认有三身,小乘发菩提心很难。三乘都讲五道。如果没有报身,只能短时间的利益有情。随理行的唯识师认为有五种种姓(即一阐提,不定,声闻,缘觉,菩萨)。
  3 果。
    唯识师认为有三种涅磐:有余涅磐,无余涅磐,无住涅磐。也说有法身,报身,化身。其中法身又分二种:自性身(指佛的一切体性是空性),自法身(指能佛一刹那等观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
    佛性,如果从一般角度来看是空性,因心的体性是空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成佛(而不是本来就是佛);从密宗角度来看佛性也指光明心,是比较微细的。唯识师也说佛的任运事业是无终止的。(辩了不了义注解中说)。(二)中观宗师的定相(定义),中观宗的宗派。
    中观师之定义:持大乘宗派见而前提是一切法即连微尘也非谛实有之人。
    中观宗的宗派: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甲、中观自续派:中观自续师的定相,中观自续师之差别,中观自续师之见。
    中观自续师之定相:持无自性的见,指在胜义谛中都是无自性的,在世俗谛中一切所知境都是自相有的人。
    中观自续师之差别:有二种。一是顺瑜伽行自续师,他是持自续见说一切法都非谛实有(在胜义谛上讲)所说胜义谛离二相的境,世俗谛定义有二相的境,但他持有自证分,在世俗谛上讲一切外境都不是离心而有的。另一种是顺经部自续师,他们的观点是说世俗中有外境,有离心之外境。静命大师及他之弟子属于前者,清辩论师等属于后者。
    中观自续师之见分成二个部分:第一是顺瑜伽行自续师之见 1基,2道,3果。
  1 基。
    顺瑜伽行所说胜义谛离二相(能所),世俗谛是带二相的境。广说胜义谛讲十六空,略说有四空。世俗谛又分正世俗与倒世俗。如水是正世俗,阳焰是倒世俗。这些静命和清辩都承许的。
  2 道。
    声闻乘的道指证得补特伽罗的无我性。独觉乘的道所证得的是诸法和事的空性,此空性是指心与境的体性非一体空。
    大乘道证得一切法谛实空。三种道都有五道,共有十五种。表示小乘所修之道粗,大乘所修道细。故有人无我,粗法无我,细法无我三种证悟。所断障:烦恼障及所知障。烦恼障指补特伽罗我执所变。所知障是指为法我执所变。所知障中一种是粗的,指住现见的境是离心而有,一种是细的,指诸法是谛实有。
  3 果。
    他们认为有八果向。四果四向在声闻乘有独觉乘没有,承许佛有四身,虽然关于佛菩萨化身上面有这争论,但对地道及佛身数量没有争论。
    第二部分顺经部自续派,清辩论师为主:1基,2道,2果。
  1 基。
    对于二谛解释与顺瑜伽行解释一样,不承认离心外境有,不承许自证分。
  2 道。
    他们认为声闻独觉没有法无我的证悟,只证人无我,并且没有证得心境一体空的空性,除此以外和顺瑜伽行一致,粗法我是没有的,外境是离心而有的空性。
  3 果。
    这个宗派不把所除的障与所除分成二种粗细,所以八圣(预流果等八种),同时可以适用于声闻及独觉乘。
    静命论师和清辩论师都叫自续派,他们都破斥与他们宗派相违的宗派,是以量识来成立自己的见,他有三要素,三种量识都是有自性的,自续师中指三种是自相有,(自在自立)自续中的有,自性有。自续师是指具有自在自立之意思。问题出在许不许有自性,月称中讲得最多。乙、中观应成派:应成派之定义,应成派之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