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一六二)(分别六界经)

  ※自我中心、主宰欲、有属于我的、自我存在的傲慢、黏著、烦恼等等的错
    误见解与行为都断除了,就只有寂静、清凉、真实了。此时,一旦组成这
    一辈子的五蕴分散了,就不会再有一个新的五蕴聚集了。这样的解脱,已
    经离开生与死的行列,就如同不再添加燃料,火终于熄灭了一样。如果,
    再回过头来说,这样解脱的圣者还会再生,或不会再生,都不恰当了,就
    像火熄灭了,还找得到火的踪影吗?或许,火的影像还存在人们的脑海里
    ,栩栩如生,有人姑且称之为「妙火」,然而,那也只是凡夫的回味与执
    著罢了。火,终究还是熄了。
    修行,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燃料」,然后学习如何让自己,停止去加「
    燃料」。

 33。若彼因、彼缘、彼行,无余行灭、永灭已,如来于彼,有所记说,言:有
    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耶?(杂·九五一)

 34。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
    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
    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杂·一O七)

  ※解脱的圣者,连觉得不比人差的细微慢心,都断除了,其「识」不再去攀
    缘色、受、想、行,组成下一辈子(下一个五蕴)的因缘条件没有了,已
    经离开了一般的生死概念,哪能再去说死后的有无呢?只能说他斩断了所
    有的爱欲,永远地离开了烦恼(有结),真正地脱离苦海了。
    欲爱(贪),延续著生命之火,烧出无尽的苦迫。

 35。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
    诃(汉),名慧解脱。
    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
    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中·九七)(大因经)

  ※八解脱,是八种不同深度的定法,也是四禅定外的另一种定法分类(请参
    考《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印顺法师著)。七识住及二处,是
    所有执我众生,九个不同生命活动的型态,也是九种不同的生命世界。
    慧解脱,是心不染著的解脱圣者,对众生染著的生活型态,有正确的了解
    与超越,但没有入初禅的能力。
    俱解脱,是心不染著,而又有入甚深禅定能力的解脱圣者。

 36。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疑薄。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疑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杂·八O九)

 37。身邪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
            、有缘、有著。
    疑 结:所谓有我?无我?有生?无生?有我人寿命?有父母?有今世?
            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阿罗汉?有得证者?
    戒盗结: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长者家、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
            。
    有此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
    。(增·二一三)

  ※三结,是指身见、戒取、疑。
    五下分结,是指三结加贪欲、镇恚。
    须陀洹果,又称初果。
    修学,如果能到达初果的程度,以后必定朝会向解脱,勇往直前,不会再
    走入歧途。所以,经中以「必不堕恶道,定正趣三菩提」来形容。
    初果,是修行上的一个重要标竿,是凡是圣,从此区隔。破三结,是证初
    果的必要条件,三结中,隐隐然都透露出,是对邪见的执著。
    修行者,当常以三结的内容,来作为思惟与反省的素材。

 38。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著。
    (杂·一一六O)

 39。犹如青、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
    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
    (中·九二)(青白莲华喻经)

 40。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
    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著尘水,诸天所爱敬,见者心欢。
    (增·三八八)

  ※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解脱的圣者,在这个世间的最佳写照。
    世间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请参考本《剪辑》第
    一五一条经文。

五、死

    大部份的人都怕死,也忌讳谈死。但是,人人都会死,也免不了面对亲朋
    好友的死。
    死,总是让人有一种结束的无奈与压迫感,人人都不喜欢。然而,死亡,
    并不会是一个终结。检讨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思惟死亡的冲击,常也能
    让修行者,发现自己内心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41。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第三梵志入须弥山中,
    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一切行无常、一切行
    苦、一切法无我、灭尽为涅盘。(增·二六八)

  ※神通,是一种异于平常人的超能力。五通,指的是五种神通,是甚深禅定
    下的副产品。然而,即使是具有五种神通能力的梵天修行者(梵志,是古
    代印度传统婆罗门教修行者的称呼),仍然是难逃一死。
    如果想要摆脱死亡,那么,就只有从「诸行无常、(诸行苦、)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等,称为佛教「三(四)法印」的道理中,去思惟、体证,
    才能达成的。
    神通,不是一个修行者,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42。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增·二三三)

  ※有生必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要超越(灭)生与死,只有一个可能
    :那就是不生。要不生,也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贪、镇、疑永尽,一切烦
    恼永尽的涅盘。

 43。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终,王闻夫人逝丧,极怀愁忧,不饮不食,不理王
    事。
    尊者那罗陀告王曰: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老
    法,欲使不老者;病法,欲使不病者;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此
    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我今所失、所灭、所老、所病、死者,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我设于
    中起愁忧者,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
    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
    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增·二八二)

 44。一切众生皆归于死,一切变易之法,欲令不变易者,终不有此事。
    人身之法,犹如雪揣(博;抟),当要归坏;亦如土坏,不可久保;亦如
    野马幻化,虚伪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儿。
    是故,莫怀愁忧,恃怙此身。
    有四大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药草、符书所
    可除。云何为四?老、病、死、无常。(增·二三一)

 45。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
    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增·二三O)

  ※文荼王的第一夫人死了,波斯匿王所敬念的母亲也死了。即使是佛陀的最
    后身,也和众生一样,没有离开生、老、病、死的铁则。亲人死亡的忧伤
    ,就像「刺」一样的令人难过,而佛陀总是以「无常」的道理,给予教化
    与舒缓。
    会耗尽的东西,要它不耗尽;会消失的东西,要它不消失;想要青春永驻
    ;想要永保健康;想要长生不死,佛陀说,这是五件最不可能的事了。假
    如,一时想不开,无法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想一想,又不是只有
    自己才有这些遭遇的,而是大家都一样有的啊!
    以忧愁来面对死亡,可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生命就像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