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菜种类可达25种,大多数属于野生的植物,只有韭、瓠、瓜等属于人工栽培 

  的,果树有16种,仅有榛、粟、桃、棘等属于人工栽培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普遍驯化了狗、猪、牛、羊、鸡几种动物,到夏、 

  商周时代,马已被驯养,并成为六畜中较重要的一种,商代甲骨文中可见这 

  六种家畜的名称。 

        (2)农具及主要农,牧技术 

       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有所增加,出现了中耕的除草农 

  具,商,周时期又开始使用以青铜为主的金属制农具,青铜农具比以往的石、 

  木、蚌器坚硬,锋利、耐用,因而青铜农具的出现,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以青铜为主的金属大量被用于制作奴隶制需要的 

  礼器,广大奴隶仍以使用石、木、蚌制的农具为主。从考古学资料和文献记 

  载的情况看,当时的农具有十几个种类,按其用途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整 

  田的农具如耒、耜、铲、臿、䦆、耰等;二类是中耕的除草农具有钱、镈; 

  三类是收获农具镰、铚等;四类是加工家具杆臼等。耰、钱、镈是这一时期 

  新出现的农具,闵宗殿等认为:“钱,类似今日的锹,镈,类似今日的锄, 

  都是用于中耕除草的。”(《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第19页,农业出版社, 

  1983年)这些农具的出现,是当时出现整田平田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一个很有 

  力的佐证。 

       夏、商、周时最显著的耕作技术是采用“垄作”种“耦耕”。垄最早出 

  现于夏代,相传夏代我国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夏禹带领人民治水时,在 

  农田内开了大小不同的排水沟,形成了垄或高畦的田地。田间最小的排水沟, 

  当时称为甽(畎),宽度为一尺,用耜挖沟,耜的宽度一般为5寸,最小的 

  排水沟是二耜的宽度,因此当时开沟作垄均实行二人合作的方式进行,二人 



① 参见闵宗殿等《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农业出版社1983 年版。 


… Page 105…

  各执一耜,协作挖沟作垄,被称为“耦耕”。耦耕不仅被用在作垄上,也被 

  用于耕地等其他农田作业上。两人合作耦耕比一人单耕效率高,成为西周最 

                    ① 

  流行的耕作方式 。《诗经》中“十千维耦”、“千耦其耘”是对大田中集体 

  耕耘盛况的真实记录。 

       周代农作物播种前一般要进行粒选,《诗经·大雅·生民》中有“种之 

  黄茂”和“嘉种”的记载,反映出周代已重视对农作物播种的选种,且以色 

  泽鲜壳,子粒饱满为选种的标准。 

       杂草和害虫是威胁农业生产的两大天敌,西周时期人们对此已有所认 

  识,并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方法。《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说襘 

  之,嘉草攻之,……剪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赤犮氏掌 

  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貍虫,蝈氏掌去鼁焚牡鞠, 

  以灰洒之则死”,说明周代已设置专门治虫的官吏,采用以药草、熏蒸、炭 

  火逼攻,洒石灰和草木灰等方法除虫。 

       商代时人们注意到保护土壤,从甲骨卜辞的记载可知当时已用粪肥增加 

  土地肥力和贮存人畜粪肥,造厩肥的方法。 

       西周时期还出现了阉割家畜的技术,《易经》中有“豶猪”的记载,是 

  指对猪进行阉割。 

        (3)水利 

       自古水利就是农业的命脉,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夏商周时期, 

  中国广大地区的农业主要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水涝,二是干旱,为解 

  决这两个问题,人们发明了农田沟洫和人工灌溉的方法。 

        (4)农田沟洫 

       沟洫主要是为消除水害而设置的,同时也具有部分润湿土壤的效益。《周 

  礼·地官·司徒》中“通水于田,池水于川”是对农田沟洫的描述。农田沟 

  洫肇始于夏,相传大禹治水时己凿沟洫,以排泄水涝。《论语·泰伯》有谓 

   “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史记·夏本纪》也提到:“浚畎浍而致之 

  川。”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矬李后冈第二期文化煤山类型的新石器时代 

                                                         ① 

  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宽2—3米,深约1米的水沟 ,证明夏代肯定会有沟洫 

  的存在。 

       到商代沟洫进一步发展,且具备了一定的水平。甲骨文中有关沟洫的象 

  形文字如:“甽”,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甽”字即后来的畎字。“甽” 

  字从田从川,从字形上分析是指田间流水的小沟。考古学资料中可找到一些 

  商代沟洫的遗迹,如白家庄,二里岗等商代遗址中发现了数条上宽下窄,长 

  短深浅不同的水沟,小者宽70厘米,深50厘米,大者宽1。1米,深1米, 

  长30米。白家庄发现了一段5。5米长的水沟,近底部的两壁上有25个竖形 

                                                            ② 

  圆孔,孔内还残存着木质朽凝物,表明它是插木柱的 。有学者认为:“从其 

  结构,似乎商代在水沟上已设有节制水流的设施。”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 

  教研室《商周考古》第63页,1979年。) 

       到西周时农田沟洫的技术有所发展并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周族本是个 

  擅长经营农业的部落,公刘传十世到古公亶父,周人迁至岐山之下的周原, 



① 参见闵宗殿等《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农业出版社1983 年版。 

① 参见吴汝祚《夏文化初论》,《中国史研究》1979 年第2 期。 

② 参见许顺湛《灿烂的郑州商代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 Page 106…

  地处泾渭河谷,常遇水患,所以讲究沟洫治理。《诗经·大雅·绵》有云: 

   “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爱执事”。“宣”指宣泄,亩即垄, 

  由此可见当时周人开拓耕地已注意到沟洫的安排,方块农田与大小水沟结合 

  在一起的井疆制度开始萌芽,后来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的发展,沟洫 

  渐趋于规范化,在井田制盛行的区域内,还形成了大小田块与大小水沟配套 

                    ③ 

  的井田沟洫系统 。 

        (5)人工灌溉 

       农田沟洫只可用作排水,不能用作灌溉,大约在商代时开始出现了人工 

  灌溉工程。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说“昔汤有旱灾,伊尹为区田, 

  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收至亩百石”,伊尹是商汤的宰相,这段记载虽系传 

  说,但可能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诗经·小雅·白桦》载“滮池北流,浸 

  彼稻田”即指灌溉稻田。《诗经·大雅·涪酌》“涪酌彼行潦,挹彼注兹, 

  可以濯溉”意为提水灌田。从中不难看出至迟到西周时已有了农田灌溉工程, 

  且具备了引水灌溉和提水灌溉两种方式。虽然当时的灌溉范围和规模有限, 

  尚处在水利灌溉的萌芽时期,但它对后来中国农业水利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 

  响和作用。 



③ 参见汪家伦等《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990 年版。 


… Page 107…

                                   5。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是中国先民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疾病作斗争 

  的重要武器,也是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份宝贵财富。 

        (1)中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早期人类对动、植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时常会因误食某种有毒的东西引 

  起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新 

  石器时代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植物的性能有所了解,进 

  而对它们的药用性可能也有初步的认识,后来当疾病发生时,根据经验试服 

  某些动、植物来解除病痛,这便是中药的最早开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