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昌之子发又称周武王。终于在公元前1027年1月向商发动进攻,商纣王惨败, 

  在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占领了商都,宣告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直至公元 

  前771年西周灭亡。前770—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春秋时代。 

       西周、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各项政治制度更加完 

  备,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 



① 参见《世界知识年鉴》(1985—198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版。 


… Page 98…

科学技术均有新的成就。 


… Page 99…

                                    2。天文历法 



       中国是一农业古国,农耕一直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的发 

  展需要求助于天文学,基于这种需要,人们自远古时期就对天文现象进行观 

  察,到文明时期的夏、商、西周、春秋时,出现了专管天文的官员,他们把 

  分散、零星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较为系统的天象观测和计算, 

  使天文历法得以发展,形成了早期的天文学,成为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 

  国家之一。 

       夏朝的天文学尚处在观象授时的阶段。古籍《尚书·尧典》中记述了尧 

  帝曾命令羲叔三兄弟与和氏二人虔诚地按照天来计算和描画出日月和星辰的 

  方位、形象,并定出春、夏、秋、冬的季节使人民遵守。《夏小正》是一部 

  流行在战国时代的著作,但更多记录的是夏代使用的历日制度等,其中包括 

  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夏小正》的观象授时 

  法,是以观测黄昏时分若干恒星(鞠、参、昴、南门、大火、织女、银河等) 

  的见、伏或南中天的时日,及北斗斗柄的指向,作为一年中某一月份的起始 

       ① 

  标准 。有人认为“《夏小正》是一种分1年为10个月,每月36日,另有5 

  至6日为过年日的初始历法”(《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自然科 

  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夏小正》中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 

  六月“初昏斗柄悬在上”,其间五个半月为半年,五月“时有养月”,十月 

   “时有养夜”,也是以五个月为半年,由此不难看出《夏小正》是一种不考 

  虑月相变化的纯阳历历法。 

       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夏代人还采用了“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 

  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早期历法,它是以一年为366日,说明当时人们可对恒 

  星同年运动周期进行测算。因为一年的长度与月的长度不是整倍的关系,所 

  以这种历法还采用了置闰日的方法予以调整,反映出早在夏代人们就发明了 

  阴阳历,这种阴阳合历在中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夏朝末期的几个王子是以天干为名的如胤、孔甲、履癸(即桀),许多 

  学者据此推测夏代已有天干记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十个天干循环记日,并有了10天为一旬的概念。 

       商、周王朝时期,奴隶主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竭力宣扬“天命观”, 

  于是各种占卜巫术相当兴盛,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是用来占卜的,其中有不 

  少内容是记录天象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天文学往往与巫术迷信混杂在一起。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却保留了许多这时期关于文天气象的第一手资料。 

                                                           ② 

       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 ;表明这时期人们已把 

  天干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 

  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依次类推的六十干支,用干支记日,六十 

  日一个循环,干支纪日法顺序循环,几乎没有中断地连续使用到今日,是世 

  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代人观测到月亮经过的星区,发明了28宿的星空划区法,是指把沿着 

  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28个不相等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宿。 

       商代有了明确的平年、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月放在十三月,岁首 



① 参见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版。 

② 参见王玉仓《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 Page 100…

已基本固定,但对闰月设置的多少还无一定之规,往往是由观测来决定,当 

发现季节与月份名称不符时,便加进一个闰月加以调节。另外还将一天分为 

不同的时段,常见于甲骨文的时段名称有:明 (旦)、大采、大食、中日、 

小采、昏等。 

     商代甲骨文中可见“至日”、“南日”或“日南”的记载,有人认为: 

 “这些均指冬至日,并结合甲骨卜辞和古文献论证,殷商时期已使用圭表观 

测日影长度的变化,由此确定冬至日”。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1。)圭表是通过测量日影长度以定时刻的天文计时仪器, 

圭一般是平卧于表下的有刻度的标尺。表则是垂直于圭面的立杆。圭表的发 

明标志着我国天文学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人们开始了凭借仪器观测天文 

现象的新阶段。 

     商代十分重视对天象的观测,发现了一些星座,其中最重要的是当时已 

观察到了新星,另外从甲骨卜辞中还可看到不少关于日蚀、月蚀的记录。 

     西周、春秋的历法在商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确切有了以圭表测影的 

方法,来确定冬至和夏至。《周礼·春官》记载:“土圭……以致四时日月。”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提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科 

学家研究认为:“这是指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发生的一次食分很大的日 

偏食,是中国典籍中关于朔日的最早记述。”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3 

集,1984年。) 

     这一时期人们进一步将一天分为12时辰,并以12个地支来记时。从《周 

礼·夏官》中“挈壶氏掌挈壶……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的记载可见至迟 

在西周时,已发明了漏壶这一古老的计时工具。 

     有人认为在西周、春秋之时,中国已有不少世界上最早的天象记录,如 

公元前687年,中国记录了天琴座流星群,公元前611年中国有了彗星的最 

早记录。 


… Page 101…

                                        3。数学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 

  性,是人类生产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数学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世本》中曾提到“黄 

  帝使隶首作数”的传说,成书于西汉的著名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记载 

   “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从考古学资料看,中国古代数学 

  的萌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陶片上的数字符号,另外新 

  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大多数房屋的形状都是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等几何形状, 

  陶器的形状和纹饰更是以几何形的图案为主,这些离开规矩、准、绳一类的 

  工具,很难想象。古籍《尸子》中记述:“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便 

  天下仿焉”,规画圆、矩画方,准取平,绳取直,均为简单却又基本的数学 

  仪器,可见这类仪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 

       进入文明社会即夏、商、周后,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对数学的要求 

  也自然是越来越高。商代有关数学的一些明确概念和记数方法均已产主,并 

  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到周朝时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并在周朝社会中占有 

  了一定的地位,被人们熟悉的周代的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数就是指数学,数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可见之一斑了。 

        (1)甲骨文与金文中的数学 

       真正见于文字记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