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不能破译他们的文字。芬兰和俄国的学者曾经试图使用电脑将哈拉巴印章 

  上的图形和符号进行编码和分析,但未能成功。在印章上可以辨认出四百余 

  个不同的图画符号,这个数目太大,不可能每一个都有文字意义。语言学家 

  们对于这些符号的语言文字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权威学者以为这些印章不 

  仅是宗教性的象征,也是用苏美尔文字写的标签,还有一些学者假设印度哈 

  拉巴的文字是以阿拉美语为基础的,阿拉美语是住在美索不达米亚以东城市 

  居民的口语。德拉威语也是一种可能,因为这种语言对几世纪以后印度次大 

  陆所用的梵文曾有相当的影响。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哈拉巴文字与印欧语有关 

  系,有可能早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哈拉巴人就可能说的是印欧语。虽然对 

  哈拉巴文明的文字没有破译出来,但一般学者却都同意哈拉巴的书写方法与 

  后来的书法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印度河流域的符号和数百年后恒河婆罗门文 

  献上的符号相似,而且两者都是由右而左,之后由左而右交互成行的书法。 

        (2)交通运输 

       古代陆路交通工具一般是指车。车是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最早可 

  能是用滚木,之后发展为轮子,带轴的轮子,最后才出现了车。 

       由于制造车的材料都是木头、竹子、皮革等易腐材料,很难保存至今, 

  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很少发现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哈拉巴文明时的车子虽然没 

  有出土过,但在哈拉巴、摩亨焦达罗、洛特尔、卡利班甘等遗址上都出土了 

  陶制的玩具车。这些玩具车都是从真实的车为模型制作的,因此可以看作是 

  哈拉巴文明制车技术的代表。 

       哈拉巴文明的车多是二轮车,采用一头或二头牲畜拉车。拉车的牲畜是 

  驼牛、马或羊。车子的底盘有的是一块整板,有的是中间有孔的。有底盘下 

  有车轴,用皮条将车轴和车身捆绑在一起。车轮直接安在车轴上。哈拉巴文 

  明的车轮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轮辐的一整块圆盘,另一种车轮上有轮辐。轮 

  辐的出现是为了减轻轮子本身的重量,是制车技术提高的标志。 

       带车篷的四轮车玩具模型在哈拉巴文明遗址上也有发现,车篷的材料看 

  起来像是用竹子、皮革等轻材料制成的。印度次大陆的红铜或青铜的车子模 

  型出现得比较晚,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金属玩具车将车子复杂的细部零件 

  都表现得很清楚。 

       在水路交通上,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哈拉巴文明遗址中 

       也出土了船的陶制模型,有两种类型。一种船有明显的龙骨,船首很尖, 

  船尾高平,并有桅杆和橹,可能是在深海中航行的船。另一种船没有桅杆, 

  很可能是用于内河湖泊的航行。 

        (3)纺织 

       印度次大陆是棉花的发源地。根据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的 

  陶纺轮有可能是纺棉线用的。有的专家提出用苇子和竹子编席子的技术可能 

  导致纺织技术的产生,特别是编席子产生的几何图形,对纺织有直接的影响。 



①  Ray。s。K :Indus Script,NewDelhi,1965。 


… Page 96…

在伯扎赫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表面印有的席纹就反映出编席技术对纺 

织的影响。 

     最早的棉织物是出土于印度河文明的摩亨焦达罗遗址的一个银瓶中。根 

据有关权威学者的研究,这些棉织物平均每平方米重67。5克,在一平方厘米 

平均有24个线头,8个漏线处。洛特尔遗址的一个仓库里,出土了一批印章, 

印章外面有明显的用席子和棉布包捆的痕迹。从阿拉姆遮普的哈拉巴地层中 

也出土了棉织物,棉纱纺得比较细,采用是平纹纺织技术。 

     吠陀时期有关纺织的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尼瓦萨和产多力出土了丝线的残 

段,这些丝线是从野蚕茧上抽出来的,看来比棉织品和麻织品珍贵得多。 

      (4)天文历法 

     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 

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4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太阳悉檀 

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书 

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 

在吠陀时代,人们一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 

着此山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 

北极为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 

宇宙风所驱使。 


… Page 97…

                            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地理、社会历史背景概略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南部濒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地势西高东 

  低。河流多属太平洋水系,有两条最主要的河流,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流, 

  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长6300公里;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大河 

  流之一,长5464公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 

  原,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从南到北 

                                                            ① 

  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气候带 。自远古以来,中国 

  人的先民们就生息、繁衍和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发明创造出许多科学技术成 

  就,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在公元前21 

  世纪,开始进入文明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居住并活跃在黄河流域中游一 

  带的夏部落联盟,依仗疏松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有一 

  定的剩余产品,进而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最终导致了原始社会氏族制 

  度的瓦解。夏部落的首领禹死后,一些氏族贵族打破民主选举联盟首领的“禅 

  让”制,实行父死子承的“世袭”制,根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2095年, 

  这些氏族贵族拥立禹的儿子启做了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主阶 

  级社会。夏朝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14世。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及 

  科学技术方面均有着承上启下的特点。 

       公元前1711年左右商王朝推翻了夏桀,建立起商朝的统治,商王汤最早 

  建都于西亳 (今河南偃师),商中期建都于嚣 (今河南荥阳以北),后又迁 

  到刑 (今河南温县东),南庚又迁于奄(山东曲阜),最后到盘庚时迁都于 

  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一直到公元前11世纪,商代灭亡,共传17世,31王, 

  经历了约600年的历史。这一期是中国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也得以充分的发展。 

       继商代之后的王朝是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周人 

  曾是一个古老部落,早在夏朝末年,周人的部落就在我国陕西、甘肃一带活 

  动,与夏朝有联系。周人姓姬,最早和羌人中姜姓部落通婚,结成部落联盟, 

  周的始祖弃是有邰氏的女子姜嫄所生,弃善于农业,被祀为农神后稷。他曾 

  在夏朝作过农官。周人原来居住在黄土高原,那里适于种植黍稷,是一个经 

  营农业的部落,后稷的第三世孙公刘时,周人迁居到豳(今陕西旬邑县)。 

  到公孙的第九世孙古公亶父时,离开豳,又迁到岐山以南的周原,这里土地 

  肥沃,适于农耕,周人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并逐步成为臣服于商的一个小 

  方国。到了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时,周强大起来,始与商朝发生矛盾,季历 

  儿子昌(即周文王)已为灭商作好了一切准备,并迁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 

  昌之子发又称周武王。终于在公元前1027年1月向商发动进攻,商纣王惨败, 

  在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占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