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90…

今天。 

    模制成形是印度次大陆最早采用的陶制品成型的方法之一。原始社会的 

人们用藤条编的篮子作为陶器成形的模具。哈拉巴文明的小型陶质印章和塑 

像,多采用陶质单范成型;比较复杂的大型陶器,则采用双范或多范成型。 

古代印度的陶质容器,多用手工成型,并用一种“陶砧”的工具,垫在容器 

内壁,帮助成型。这种陶砧的顶部多有一孔,可以伸进一指,便于握住。有 

的陶砧的顶部为一柄,柄上有沟槽,也是为了便于握住。陶砧的外形一般是 

凸起的,一端渐细。陶砧的底部是上凹的,这样可以把容器的底部造成上凹, 

使容器可以放置平稳。陶砧一般为泥质粗陶,暗红色或灰色,表面经过特殊 

处理,非常光滑。有些陶砧是空心的,也有的陶砧是石质的。印度次大陆使 

用陶砧制作陶器有很悠久的历史,哈拉巴文明时期的遗址就出土过陶砧,直 

至今天,印度制陶业中还在使用陶砧。使用陶砧成型陶器的过程是这样的: 

先将陶土加水和成面团样的硬度,用手将和好的泥做成容器的雏形,再用陶 

砧放在内壁垫着,外壁用陶拍拍打,将容器撑大,器壁撑薄。印度的很多遗 

址上都出土过陶砧,有的陶砧上还写有或刻有主人的名字。 

     哈拉巴文明遗址不仅发现陶砧,还发现了抛光陶器表面的专门工具。这 

种抛光器有用卵石制成的,也有骨质和陶质的。将陶器表面抛光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陶坯成型后,未干前,用抛光器打磨,陶器表面留下打磨的痕迹; 

另一种也是在陶坯未干前,用抛光器拍打,陶器表面留有抛光器的痕迹。陶 

器表面经过抛光处理后不仅外表上光滑漂亮,更重要的是陶器的渗水率大大 

降低,因此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 

     印度次大陆使用陶窑烧制陶器的历史也很长。窑炉都要三个最基本的结 

构:火膛、火道和窑室。火膛是窑炉的燃烧室,燃料要能不断地加入。火道 

是指火膛的燃料点燃后,将火力送入窑室并加以扩散燃烧的渠道。窑室是放 

置陶坯的地方。古代印度的窑炉按火道传送火力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垂直向 

上、垂直向下和水平传送的三种窑。 

     印度最早的陶窑是在哈拉巴文明的摩亨焦达罗城市遗址的较晚地层中发 

现的。窑炉为直筒形,火道是垂直向上传送火力。火膛为半地穴式,四分之 

三都在地下,直径为2。25米,高1。04米。窑室在火膛的上面,直径也是2。25 

米。火膛的环形墙和中心砖柱支撑着窑室。窑床上有 14个圆形孔,孔径为 

11厘米,其中1个孔在中心,另外13个孔靠窑壁围成一圈。这14个孔是窑 

室与火膛相通的火道通孔。窑室的环形壁是用砖垒砌起来的,内壁抹了一层 

泥,现存残壁高40厘米,为直壁。窑室的高度还不能确定,推测很可能顶部 

为穹隆形,顶部中间有一个烟囱。类似的陶窑在哈拉巴文明的洛特尔城市遗 

址中也有发现。这种垂直向上传送火力的陶窑采用的是自然导风,用木柴作 

燃料可以使窑室的温度达到摄氏800—900度,窑室下部的温度要比上部要高 

一些。由于窑室内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比较厚重的盆罐等陶坯要放在窑室的 

下半部,而薄壁的小器皿要放在窑室的上半部。这种窑的设计是合理的,但 

是哈拉巴文明时期用窑烧制陶器仍然是一项相当昂贵的手工业,需要大量的 

干木柴或是木炭才能产生足够的无烟火焰。城市陶器市场的需求,可以保证 

窑炉不间断地烧制陶器,而在农村里建立这种陶窑显然是不经济的。从考古 

发掘的资料来看,古代印度的陶窑都是在城市遗址上发现的,农村遗址上没 

有发现陶窑。经研究,古代印度的陶器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用窑炉烧制的, 

而是在一种开放式的火堆上烘烤出来的。现在印度农村的陶工仍然使用这种 


… Page 91…

  方法烧制陶器,并称之为“嗄加普特”。 

       用“嗄加普特”方式烧陶非常简单,也非常经济。首先在平地上挖一个 

  圆形的浅坑,直经4—5米,深50—70厘米。坑底到边缘都铺上很便宜的燃 

  料,如干草、干灌木和干牛粪。陶坯被仔细地摆放在圆坑中,比较厚重的陶 

  坯放在底部靠近中心处,小巧的陶坯放在上部,陶坯堆摆放要保持重力平衡。 

  陶坯堆中的层与层之间也要铺上一层燃料。最后,在整个陶坯堆上盖上一层 

  燃料,并糊上一层泥浆。在封好的陶坯堆的顶上安放一个直经50—75厘米的 

  长陶管作为烟囱。在陶坯堆的底部插入一圈10—12个破陶罐的口沿。这些破 

  陶罐的口沿即作点燃口,也作燃烧时的进风口。根据陶坯堆的大小,一般要 

  烧8——16个小时。燃烧时,燃陶工要在旁边守候,及时堵住漏烟的地方。 

  为了使烧好的陶器尽量少的破裂,熄火后,一般还要等二三天,陶器堆全部 

  自然冷却,才能取出陶器。实验考古学家对“嗄加普特”燃烧时测试过温度, 

  用牛粪作燃料时,温度可以达到950℃到1000℃。陶器的烧成温度是800℃, 

  可见用“嗄加普特”,完全可以烧制出很好的陶器。 

       经研究,古代印度最好的黑精陶也可以用“嗄加普特”方式烧制。目前 

  印度还在制作一种外表磨光的黑色陶器,看起来与古代的“黑精陶”非常相 

  似,其烧制方法是这样的:将晾干的陶坯放进一个大口陶罐内,罐内的空间 

  填满羊粪蛋,将罐口用几层泥浆封闭好,使罐内完全与空气隔绝。把封好的 

  陶罐再放到“嗄加普特”上。烧制黑光陶的嘎加普特的土坑容量为90立方厘 

  米,底部铺上20—30厘米的干牛粪,周围和顶部也堆满干牛粪。先用小火烧 

  数小时,之后用大火烧8—12小时。这样大陶罐内形成了还原气氛,陶坯在 

  这种还原气氛中渗炭为黑陶。 

        (2)金属器制作 

       印度次大陆的铜制品首先出现在前哈拉巴文明的地层中,在阿富汗和巴 

  基斯坦铜器出现的还要早些。与美索不达米亚相比,那里的铜器在公元前 

                                                                        ① 

  5000—4000年就产生了,印度次大陆的铜器还是晚了大约1000年 。 

       哈拉巴文明中的铜器很丰富,种类也很多:剃刀、刀子、凿子、箭头、 

  矛头、斧头、鱼钩,此外还有铜锅。带齿的锯和两面可以交替使用的锯在摩 

  焦亨达罗遗址上发现,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锯子。管式钻也是哈拉 

  巴文明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古代印度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的方法。熔炼金属的坩锅残片在哈拉巴 

  文明的遗址上出土过多件,器形也是多种多样,有圆锥形、圆柱形、方形、 

  椭圆形等,一般高24—164毫米,最大腹径24—57毫米。坩锅的壁都很厚重, 

  内壁常常挂有残留的金属质和玻璃质样的物质。绝大多数的坩锅都是陶质 

  的,但也发现过金属质坩锅。在撒姆伯哈的公元前3世纪的遗址中出土过一 

  件铁坩锅。 

       纯铜的颜色泛红,又称之为红铜。红铜硬度很软,除了做成装饰品外, 

  其用途有限。将锡熔进铜里,制成的铜锡合金则大大提高了制品的硬度和延 

  展性,这种铜锡合金又称为青铜。青铜中铜和锡含量的比例是否合适,往往 

  能反映出冶炼技术的水平高低。对哈拉巴文明出土的铜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 

  明:70%的铜器的锡的含量都低于1%;10%的铜器的锡的含量为1—7%;14% 

  的铜器的锡的含量为8—12%;6%的铜器的锡含量超过12%。锡在青铜中的含 



①  Agrawal,D。P。:CopperBronzeAgeinlndia,NewDelhi,1976。 


… Page 92…

  量若为8—12%时,其青铜的强度和延展性都为最佳状况。哈拉巴文明中的铜 

  器大多数是属于红铜的,比较合比例的青铜仅占总数的 14%,说明当时冶炼 

  青铜的技术还不太高。 

       值得注意的是,摩亨焦达罗和哈拉巴城市遗址中出土的铜器中有17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