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冶铁 

        人类最早利用的铁是自天上落下的陨石,又称陨铁,后来人们才发明了 

  炼铁技术。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和近东地区,共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铁器共 

  14件,其中1件为人工冶铁,4件为陨铁,9件是未经分析的铁器,这些都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铁器资料,除实物外,在公元前2000—1900年的苏美尔语 

  文献中,可见到铁字为“AN。 BAR”,说明铁在当时已被人们普遍认识。但直 

  到公元前18世纪,铁器的产量非常之少,品种有匕首、项链等,多是作为贵 

                   ① 

  族的馈赠礼品 。自公元前12世纪起,铁器在地中海东岸地区日益增多,且 

  出现了铜柄铁剑等新的武器,到公元前10世纪,铁工具比青铜工具更为普 

  遍,公元前8世纪,西亚的亚述军队更多使用铁武器、铁农具如犁、锄、锹 

  等。 

        公元前8—前7世纪,两河流域地区率先进入了铁器时代,当时使用的 

                                                                                      ② 

  炼铁炉主要是地炉和竖炉,地炉的直径一般约为40厘米,深20厘米 。冶炼 

  时铺一层木炭,铺一层铁矿石,再铺一层木炭,这样一层层地堆积起来,然 

  后将木炭点燃,冶炼后取出全部炉料,经过锤打分离炼渣,或者先行破碎, 

  分选后烧结锻造成锭,这种方法称为块炼铁法,在底格里斯河上游豪尔萨巴 

                                                                                   ③ 

  德王宫出土的铁锭长30—50厘米,厚6—14厘米,重4—20公斤 。这时期 

  人们在炼铁中还采用了渗碳和反复叠打,并经过快冷或淬火使之变硬等技 

  术。直到公元14世纪,这种块炼法一直是这一地区,乃至北非、欧洲地区普 

  遍采用的炼铁方法。 

        这种块状铁的质量虽然不高,但在当时能使用这种铁的确是件大事,因 

  为铁矿石在地球表面的含量比铜矿石多,分布也更广泛,铁器的用途也较为 

  广泛,比起铜器来是一个大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 

  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 

  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 

                                                                                            ① 

  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 

         (3)其他金属制品 

        两河流域人还有制作金、银制品的技术传统,在早王朝时期他们就对凸 

  纹制作、镂雕、雕刻、金丝装饰及锻造工艺等技术有所掌握,如在一座麦斯 

  卡拉木都墓中发现的假发金盔,是用平金板打制而成,用细线刻缕表示分散 

           ② 

  的头发 。乌尔墓出土的女侍从的一些装饰物有金银制成的植物装饰的梳子和 

                                                                                 ③ 

  由小的牛状、羊状、鸟状和鱼状护符构成的花冠以及牛形大耳环,这些金、 

  银制品不仅代表了精湛的工艺水平,还反映出人们一定的审美情趣。 



② 参见'英'塞顿·苏埃德 《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①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年版。 

②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年版。 

③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年版。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59 页 

② 参见'英'塞顿·劳埃德 《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③ 参见'英'塞顿·劳埃德 《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 Page 53…

                                    9。制陶与纺织 



       在文明时期,陶器仍是两河流域人的主要日常用具,因此陶器制作也就 

  成为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 

       早王朝前一段时期内,陶器制作上保留了许多史前的彩陶遗风,以轮制 

  方法制作出一种极富特色的鲜红彩陶,其绘彩方法是先用黑彩在淡黄色陶衣 

  上打草图,再用鲜红色的彩绘出图案,图案多以几何形和动物为主,往往是 

  在一器表中用几个框把人或动物图案分为几组,描绘的图案十分具体生动, 

  不少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和历史内容的。如阿格拉卜丘出土的一件彩陶表现 

  了三个裸体妇女正在为一头拴住的动物击长鼓。陶器一般制作的都很精致, 

  器型多为广肩罐、短颈下面有一个或几个三角形鋬耳。后一阶段的陶器则被 

  各种形状的刻划装饰特点的陶器所取代,器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然而上述的鲜红彩陶只存在于底格里斯河以东的苏美尔地区,一直分布 

  到现在的伊朗边境。在尼尼微到叙利亚边境一带,彩陶却呈现出另外一种风 

  格,器型有带圈足的高水果托盘,圜底或圈足底的长颈折肩罐和折腹碗等, 

  彩陶的图案均为在素色器表上绘深紫颜色,陶器上多绘有繁缛的图案,一些 

  大器物上常绘有长颈山羊、水禽、鱼和一些几何图案。在彩陶之后则出现素 

                                                           ① 

  面陶,素面陶的陶土细腻,上面饰有精致的刻划纹 。 

       在古巴比伦时期,制陶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出现了高温窑和上釉的技 

  术,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古巴比伦人还发明了玻璃制造的技术。 

       两河流域的纺织品是以亚麻和羊毛为原料,据文献记载在古巴比伦时 

  期,人们所用的纺织工具有卧式织机和立式织机两种,其麻织品的经纬密度 

                                ② 

  达到每平方厘米63×73根 ,表明他们的纺织技术已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 



① 参见'英'塞顿·苏埃德 《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② 参见纪素珍《中外科技史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 Page 54…

                                     10。交通运输 



       古两河流域人的交通运输更多的是依靠陆路,最初是靠人力搬运、牲畜 

  驮运,后来发展到用牲畜牵引的泥撬作为运输工具。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人首先发明了带轮子的车辆。从考古发 

  掘出土的一些战车模型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车是由四个轮组成,轮附于 

  两轴,用四头牲畜曳引。这些车有独辀和短衡,并以颈带把牲畜的颈部固定 

  在衡上,当牲畜曳车时,由颈部受力,通过衡和辀拖动车轮行进。早期的轮 

  子都是由一块实心木头做成,把它牢固地连结在随轮转动的轴上,也有的车 

  轮是由三块木头组成,合为圆形,用若干金属条连接,并在轮子的边缘密密 

                    ① 

  地钉上一圈铜钉 。后来又发明了车毂,并把轮子的中心部分挖空,交叉部分 

  逐渐越挖越薄,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发明了有辐的车轮,亚述时期车更多地 

  被用于战争,车的形制也更加完善。 

       轮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机械发明,使用轮子可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 

  积,将所载重量与地面的摩擦减到最低的限度,起到用较小的力量运送较重 

  货物的目的。因此可以说车轮的发明给陆路交通运输带来了一场革命。后来 

  这种技术被传至欧洲和东亚各国,时至今日它仍对我们的生活起重要的影 

  响。 

       水上交通是两河流域贸易的生命线,主要的航行工具为帆船,这种帆船 

  多为两头高高翘起,用多条木浆划行,有的帆船可达60呎长,可将木材从今 

  天的黎巴嫩运往到地中海沿岸各地。另外此地区还盛行一种盆形的划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