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贵族和一些神职人员。 

       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际外交上的通用文体,后 

  来叙利亚地区的乌加里特人和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楔形 

  文字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逐渐变成了字母文字,到公元前后,字母文字 

  最终代替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慢慢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初,德国人 

  G·F·葛罗第凡开始释读楔形文字,这种古文字才逐渐被现代人所知,到19 

                                                                                  ① 

  世纪中期,英国人H·C·库鲁特非度,成功地释读了150个楔形文字 。从 

  此以后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进展迅速,使得美索不达米亚的许多记录文件可 

  被现代人所读懂。 

         (2)书写工具与书写技术 

       古代两河流域盛产粘土,这里的人们很早就发现它十分适于制成泥版, 

  可趁湿在其上面刻划文字,于是粘土成为当时最普遍的书写材料,后来人们 

  也用一些新的材料,如石头、蜡版、陶瓷等。削尖的小木棒和芦苇是当时用 

  于书写的主要工具,相当于笔。书写时将棒尖按压,按压处可留下较深的笔 

  划印痕,收笔时因为用力较轻,则可留下较细的笔划印痕,使整个笔工形成 

  了木楔形,因此可以说楔形文字的特点完全是由于其特殊的书写工具所致。 

       最初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书写,公元前3000年时,人 

  们开始改变这种书写方法改为从左到右,横行书写,字体的位置也转了 90 

  °,例如 变成  ,              (山)变成 等,改进后的书写方式更接近于现 

  代人的书写方式。 



① 参见同上书。 

② 参见塞缪尔·诺亚·克莱默等《文明的摇篮》,纽约时代公司1979 年版。 

① 参见《图说世界的历史》,光复书局1981 年版。 


… Page 44…

                                    5。农业与水利 



       两河流域的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这个地区是世界农业起 

  源的中心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居民们就已积累了相当多的农业 

  生产经验。进入文明时期后,国家对于农田管理、家畜饲养、土地租赁、灌 

  溉设施和水的分配等,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使这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 

  展,有了更好的保障。 

        (1)农业与家畜饲养 

       公元前3000年前,两河流域的居民已懂得按照全年节令的农业时序表去 

  按季而作,藉求丰收。有一部传世的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农民历书泥版,共 

  109行,为苏美尔语楔形文,它是以农民教子的口吻,叙述了从灌溉到耕耘、 

  收获,乃至收割后的谷物处理等方法,堪称为人类史上最早的一部农历,其 

  中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农业技术资料,如:五、六月间灌溉田地,以准备耕作, 

  对全部沟渠、堤埂及放水的穴口,悉心观察,使灌田的水不致过多,使农套 

  掌践田,以除苇草,并使田平整,再用重约三分之二磅的小斧亲力平治之。 

  对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也有详尽的记录,如应注视大麦播种,每一颗种 

  子皆应入土达两指之深,如下种深度不够,即应另换犁刃,还提醒人们勿使 

  大麦倚垂,并在作物最茁壮之时,即行收割,教人们如何去簸谷扬糠,及剔 

          ① 

  除杂物 。可见当时的农业已非完全的实践,而开始注重总结经验,使之成为 

  理论以指导实践。 

       两河流域以种植大麦为主,因为这一带的土地都含有盐分,较适于大麦 

  的生长,同时也种植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但数量较少。大麦的颗粒可以捣 

  成粗片,煮成麦粥,也可以磨成面粉烤制扁饼,还可用来酿造啤酒等。两河 

  流域的居民还注重发展林木,其中大部为枣林,其次为葡萄、无花果、石榴 

  和苹果园。 

       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此地区的人们就已发明了犁,并利用牛和驴来拖 

  犁,也正是由于这种犁耕的发明,使其农业较早地由新石器时代的小块田耕 

  作,过渡到大规模的田地耕作。其他的农具有锄和镢等,在古巴比伦时期这 

  些工具的头部,大部分是采用青铜制成的,最为重要的是这时期巴比伦人发 

  明了一种新式农具——即带有播种器的耧,它由两头犍牛曳引,一人扶犁, 

  一人牵牛,一人在旁向谷斗放种子,一边耕地,一边播种,是一种较先进的 

       ① 

  农具 。 

       除农业外,这地区的畜牧业也很发达,人们利用两河流域下游宽广的河 

  滨草地和沼泽草原,畜养牛、羊、猪、驴、马等,并发明配种和人工受胎法, 

  成功地改良了许多家畜品种。苏美尔人喜食各类鱼,见于古文献记载的鱼多 

                                                                                   ② 

  达50余种。乌尔庙墙上的一块镶嵌装饰板上,保留了一些畜牧业的内容 , 

  其上层是一排牡牛和乳牛的图案,下层为奴隶们挤奶和制酪的图案,表现出 

  畜牧业在苏美尔人神庙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水利灌溉 

       两河流域的土地肥沃,但必须修筑人工的灌溉系统,才可能使农作物的 



① 参见塞缪尔·诺亚·克莱默等《文明的摇篮》,纽约时代公司1979 年版。 

① 参见朱龙华《千古名城巴比伦》,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② 参见朱龙华《千古名城巴比伦》,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 Page 45…

  生长得到保证,苏美尔人十分注重修河渠,并对水利工程加以管理,国王和 

  政府都把开渠和分配水的使用权作为国家的重大事务,由于对水利工程的重 

  视,人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约前3000年前文献的记载, 

                                                                  ③ 

   当时苏美尔人种大麦能够得到比种子多86倍的收获 。 

        为了灌溉干旱平原的田地,古两河流域人使用了一种前后纵列的机械从 

  河中汲水,长杆一端缚有重物以提起汲水桶而将水倾入较高处的蓄水池,这 

                                                ① 

  类蓄水池可供给比较繁复的运河系统 。 

        古巴比伦时期,随着两河流域的统一,人工灌溉网得到扩大,特别是在 

  汉谟拉比王时期,据年名表,汉谟拉比第8、9、24、33年的年名都是开凿运 

                         ② 

  河、兴修水利之年 。运河的开凿和水利的兴修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和生活用 

  水,并将两河流域中、下游更加连接起来,扩大了农业灌溉的面积和效益, 

  正因为如此,汉谟拉比王时的农业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巴比伦地区的麦子 

                                             ③ 

   已可以得到比种子多300倍的收获 。 

        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公元前604—562)尤其重视水利 

  工程的修筑,著名的利俾尔——海加拉大运河就是在这时期修成的,这一时 

  期还在幼发拉底河上筑坝建成一个可蓄水40英尺 (1英尺=0。3048米)深的 

           ④ 

  大水库 ,使两河流域平原地区的灌溉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治理和改善。 

        纵观古两河流域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农业的发展与水利的兴修密不 

  可分,这里的沟渠、运河和堤坝需要不断的维护和修缮,水利设施的好坏直 

  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丰歉。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水利兴修关系密切,凡是盛世 

  都注重修水利,开运河,可以说水利设施是古两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发 

  展的生命线。 



③ 参见朱龙华《千古名城巴比伦》,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① 参见塞缪尔·诺亚·克莱默等《文明的摇篮》,纽约时代公司1979 年版。 

② 参见《世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