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系
统的叙述。
恩格斯首先科学地分析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和意
义。他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运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①,在于它“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
②
想法”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相矛盾的,方法为
了迎合体系而不得不背叛自己,即宣布他的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为绝对真
③
理。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彻底
革命的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却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费尔巴哈哲学的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6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6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7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7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4 页。
… Page 105…
绩是突破了黑格尔的体系,揭露了宗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
④
新登上王座。”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对人们的思想起了巨大的解放作
用。但是,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
辩证法,这使他的唯物主义没有克服自然观上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以及历
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因此他并没有真正批判地克服黑格尔;同时,“他本人
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来和黑
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抗衡。”⑤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唯一
⑥
的产生真实结果” 的哲学。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从前的“包括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并且“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
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
①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
②
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他同
费尔巴哈不一样,即不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哲学抛在一边,而是把它的革命方
面即辩证法方法当做出发点,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辩证方法倒转了过来,重
新用脚立地了,结果,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
般规律的科学,……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
③
觉的反映”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创立的辩证的自然观最终清除了用理想
的或幻想的联系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
粹的想象填补现实的空白的自然哲学,而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则结束了
历史领域内的哲学。“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
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
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④
在总结全部哲学史的基础上,恩格斯明确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⑤
题。”这个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自然界谁是本原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只能在这个意
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8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7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2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9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53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9 页。
… Page 106…
混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我们关于
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
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
①
反映现实?”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哲学家分为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②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还进一步
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特殊表现形式、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发
现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并支配这些动机的“最后动力的动力”的方法论
原则。
(3)反对庸俗化、教条化,捍卫马克思主义
19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庸俗化的
思潮。莱比锡大学哲学家、社会学家恩斯特·保尔·巴尔特(1858—1922)
把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决定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把唯物史观
当作套语和标签乱贴到各种事物上,以为任何事物一贴上这个标签就不需进
一步研究了,问题就解决了。为此,恩格斯在1890—1894年间写下大量书
信,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一再指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
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
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
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
①
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如果把这
种空话应用于历史,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经济状
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
②
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
律、哲学、宗教、文艺等等上层建筑诸因素总的说来都是尾随生产的运动,
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同时,它们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彼此间相互影
响,而且反过来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影响。例如,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
就可能有三种反作用,即加速经济发展、阻碍经济发展以及阻碍经济发展沿
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因此。“如果巴尔特认为我们否认
经济运动的政治等反映对这个运动本身的任何反作用,那他就简直是跟风车
作斗争了。……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末我们又为什么要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21 页。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