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的解释,因此必须解决物理现象被因果性支配而生物现象却被目的性支
配的矛盾。
通过历史的考察,马赫认为,因果性和目的性的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
对作用因和终极因 (动力因和目的因)的区别,而这两个概念又渊源于万物
有神论的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物理过程方面,由于它的可计算性和极
其简单性,万物有神论逐渐被排除出去。生物现象比物理现象复杂得多,仅
仅按照因果关系无法解释,但却可以按照目的性作出解释。但是,科学的两
个领域,一个作因果性的了解,另一个作目的论的了解,这是不合理的。目
的性概念占支配地位的生物领域同样保留着因果原则,这一原则之所以不能
像在物理领域那样有效,无非是由于生物现象间的联系不像物理现象那样简
单。尽管迄今为止的研究尚无法证明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统一,但随着科学的
发展,这种统一终将会得到证明,万物有神论的幽灵终将被逐出生物领域,
亦即,生物现象最终也可用因果性来解释。
马赫基本上同意休谟对因果性的解释,但他主张用数学的函数关系代替
因果关系:世界既然是由要素以及要素的复合的不同联系或相互依存关系构
成的,那就理所当然可以用函数来描述要素的各种依存关系。而且,“函数
概念比原因概念优越,它的优越性在于追求精确性,而不带有原因概念的不
①
完整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 因此它能够克服旧因果观在生物领域遇到
的困难,使不同领域的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都能得到精确描述,从而达到统
一科学的目标。
思维经济原则。马赫以生物进化论为依据,提出思维经济原则作为
他的科学方法论。这条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花费尽可能少的思维,获得尽
① 马赫:《感觉的分析》,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12 页。
② 参阅《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第86 页。
① 马赫:《感觉的分析》,第73 页。
… Page 58…
可能多的成效。实现思维经济原则的途径是:选择适合于问题的正确方法,
由经验抽象出概念并正确地运用数学描述。
马赫认为,神学理论就是通过经验事实在思维中的摹写和表现来代替和
节省经验。理论能代替的经验事实越多,就越符合思维经济原则;我们对经
验事实的摹写或描述越简单,则对所摹写的对象的认识越深入越完善,对科
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因此,简单性和经济性是评价科学理论的主要标
准,也是思维经济原则的主要内容。
马赫指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经济的性质。记忆比直接经验更方
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手段;数学和化学符号、数的运算方法、音符等
等都表现了普遍、概括性质和较高的适应能力;一切自然规律都是对经验事
实的经济描述,给人以简单扼要的指向。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反对“形而上学”的武器。在他看来,诸如本质、
实体,自在之物、灵魂、上帝等等不能还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的东西,对
科学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不符合思维经济原则,只会阻碍统一科学的事业,
所以应当将它们排除掉。这些思想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具有相当
的积极意义,对不少科学家以及维也纳学派、工具主义等产生过重大影响。
但他通过思维经济原则否定科学理论所描述的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并把概
念思维仅仅当作是对感性经验的经济描述,因而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思想
理查德·阿芬那留斯(1843—1896)出生于巴黎一个书店老板家庭,先
后在苏黎世、柏林、莱比锡研究生理学、语文学和哲学,并在莱比锡大学获
哲学博士学位,1877年起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他的一生是在书斋和大学
讲坛度过的。他独立地创立的经验批判主义,遵循的是与马赫相同的路线。
他的主要著作有:《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集中阐
述思维经济原则和只有感觉才是真实存在的思想,1876)、《纯粹经验批判》
(进一步发挥前书的观点,1888—1890)、《人的世界概念》(完善前两书
的观点,1891)和《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概念的考察》(提出“要素复合”说,
对其哲学体系进行总结,1894—1895)。此外,他于1877年创办的《科学
哲学季刊》杂志,对促进经验批判主义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①批判经验。阿芬那留斯主张,知识的基础只能是经验。自我以及由具
有多重相互依存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构成的环境(世界和他人)都离不开我
的经验,二者都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而是同时由我的经验发现
的现成的东西;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具有同我一样的世界概念,或者说同我
一样具有各自的自我与环境的经验。但是,以往哲学讨论的经验都不是“纯
粹经验”,而是夹杂了许多非经验的内容,即在经验中“摄取”了思想、感
情、意志等等,结果分裂成外在的经验 (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和内在的经
验 (主观的内省)、客体和主体,实在就这样被弄得黑白颠倒了。所以,他
的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经验本身进行批判,清除经验中夹杂的一切与经验无关
… Page 59…
的内容,恢复对世界的本来的自然看法:纯粹经验。列入清除对象的非经验
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类:一是拟人化的内容。在知识发展的初期,人类往
往把自己的特性当作对象的特性,用拟人化的观点去解释对象。二是属于审
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内容。三是诸如“物质”、“必然性”、“因果性”之
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即被唯物主义当作经验的客观基础的外部世
界及其客观联系。他认为,“物质”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绝对概念,是一
种抽象,因而必须从经验中清除出去。“必然性”和“因果性”也一样:我
们感觉到的只是一个现象跟着一个现象,根本感觉不到某种引起运动的力
量,从而也就感觉不到任何运动的必然性;因果性是以力量和必然性为前提
的,既然必然性在经验中没有立足之地,那么因果性也同样应从经验中清除
出去——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休谟的幽灵。清除了一切与经验无关的内容
之后,剩下的就是“纯粹经验”。纯粹经验是一切可能的个人经验所共有的
经验。②原则同格和反嵌入论。阿芬那留斯认为,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对
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依存)之中;其中自我是同格的
“中心项”,环境是同格的“对立项”。二者总是被一起发现的,没有前者
就没有后者,反之亦然。他认为,唯物主义使自我屈从于环境,唯心主义则
使环境屈从于自我,二者都把由纯粹经验所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主客二元,因
而都是错误的。
自我与环境的分离也使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犯了他称之
为“嵌入”的错误,即把知觉与知觉的对象相分离,把后者当作意识之外的
东西,而把前者置入意识中,从而把环境的组成部分变成了思维的组成部
分,把自由明显地表现在现存的东西中的非机械的东西变成了神秘地潜藏在
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东西。在他看来,知觉与知觉的对象是绝对同一的,即都
是纯粹经验。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是从
人的生活平衡的破坏 (发现问题)到平衡的恢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
是说,人的认识并不像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而只是生
物有机体应付外部刺激的手段。由此出发,他得出了头脑不是思维的器官,
思维不是头脑的机能的极端结论。
列宁在批判阿芬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