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教授西奇威克(1838—1900)等人也是实证主义的坚定追随者。进入70、 

80年代,实证主义(尤其是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在欧美各国的传播更是盛况 

空前。20世纪初,它还跨越重洋,在东方各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实证主义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是它的后继者,所以通常分 

别称这二者为第二代实证主义和第三代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以 

及当代科学哲学的某些流派,也都受到它的重大影响。 

     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的哲学思想已在上卷介绍,这里向读者介绍穆勒和 

斯宾塞的哲学思想。 

      (1)穆勒的哲学思想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父亲 

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休谟的信徒,在古典文学、历史学、政治经 

济学、哲学等领域均有较高的造诣,他依照自己的理想精心规划对小穆勒的 

文化教育。3岁左右,穆勒就开始学习希腊文,8岁学拉丁文,随后阅读了 

大量希腊和拉丁文的文学、史学著作。从12岁起,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开 

始学习逻辑学,不仅读经院派逻辑学,也读亚里多士德的逻辑学著作和柏拉 

图的对话集。父亲的精心指导和大量逻辑学著作的熏陶,使他懂得了如何使 

思想严谨、缜密。15岁那年,父亲指导他阅读法文版的阐述功利主义思想家 

杰里米·边沁(1748—1832)主要思想的著作《立法论》。边沁不仅主张要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人生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而且试图把这条 

道德原则运用到政治、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使之成为政治原则、立法 

标准和社会目的。《立法论》不仅丰富和充实了穆勒的思想,而且奠定了他 

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社会的改革者。 

     1820年,穆勒到了法国,不仅学习化学、动物学、高等数学,而且学习 

法国语言文学和法兰西革命史,并结识了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从 

而确立了做一个民主自由战士的信念。 

     1821年回国后,穆勒开始研究18世纪哲学,特别是洛克、休谟、爱尔 

维修、孔狄亚克等人的哲学思想。后来,还研读过孔德的 《实证哲学教程》 

等早期著作以及苏格兰哲学家威廉·惠威尔(1795—1866)的《科学归纳史》 

 (1837)、《归纳科学的哲学》(1840)和威廉·密尔顿的《关于哲学和文 

学的探讨》(1852)、《形而上学和逻辑讲演录》(1859)等著作。这些人 

的思想都对穆勒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1823年,穆勒经父亲的介绍,进入东印度公司工作,前后达35年之久。 

1865年,他作为自由党员被选入国会,任职三年。1873年5月8日去世。 

     穆勒的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学体系》(1843)、《论自由》(1859)、 

 《功利主义》(1861)、《威廉·哈密尔顿爵士的哲学研究》(1865)、《奥 

古斯特·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以及《关于宗教的三篇论文》(1874)。 


… Page 43…

     外界与心灵。与孔德等法国实证主义者一样,穆勒也强调事实和科 

学方法的价值,强调知识起源于经验,注重社会改革。但是,孔德重视专门 

科学的方法和结果,致力于人类知识分类和系统化,穆勒则以法国人所忽略 

的心理学、逻辑学为出发点。 

     穆勒断言,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认识自在之物,认识现象就是认识 

人们自己的感觉经验;所以,除了感觉的真实性之外,不可能找到其它任何 

真实性。既然如此,我们何以确信外界世界的独立存在?穆勒以记忆、期待 

和联想律来回答这个问题。例如,我看见桌子上有一张白纸,然后,我闭上 

眼睛或走入另一间屋,我不再看见这张纸,但我记得它,而且在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我仍可以期待或相信会看见它。因此,不管我是否实际看到白纸, 

我总是相信看到白纸的可能性。我过去的感觉是感觉恒久的可能性,即它们 

始终有依照感觉上曾经出现的序列重新再现的可能性;外部世界就是感觉恒 

久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能够相信恒久的可能性是真正的实在,而倏忽即逝的 

感觉只是这种可能性的偶然的显现或表象。相信外部世界就是相信感觉会重 

新出现,这种信念不是先验的、天赋的,而是产生于经验,是观念联想的结 

果。当然,外部世界或自在之物是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它不依赖于人的意 

志而存在。但是,能够感觉到的经验与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是不同的,感觉 

经验是我们能够知道的,而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则是无法知道的。 

     穆勒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心灵 (自我)的存在。他既反对把心灵 

理解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的观点,也反对把心灵当作独立的实体的 

主张,而称心灵为一系列感觉;并断言,我们只能知道一连串的感觉,至于 

心灵的隐秘性质,也同自在之物一样是不可知的。但同时,他意识到用联想 

心理学把心灵看作是单纯感觉的前后相续的观点,面临与休谟及其追随者们 

一样严峻的难题:要把心灵是一系列感觉的观点贯彻到底,就必须宣称它是 

能认知其本身的过去和未来的一系列感觉。对这一难题,穆勒认为明智的做 

法只能是承认这不可理解的事实,而不提出解决它的理论;在不得不用肯定 

性的概念来陈述时,对所用概念的意义要采取保留的态度。 

     逻辑体系。穆勒从事学术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源于社会改革、政 

治改革和人类幸福的理想。要实现改革,需要有知识;而要取得知识,必须 

运用正确的方法,即能够由已知真理达到未知真理,从而给人类增加新知识 

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应该是实验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而且可以运用到诸 

如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心理或道德科学上。 《逻辑学体系》 

就是专门研究这种方法的。 

     穆勒认为,一切非直党的知识都源于归纳;近代实验科学所运用的研究 

方法,一切推论和证明,一切非自明真理的发现,都是由归纳法及其对它的 

解释构成的。三段论的演绎过程 (凡人都要死,保罗是人,所以保罗要死) 

不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的大前提并 

不具有普遍必然的意义,更不是先天、自明的东西,而只是众多单称命题的 


… Page 44…

  机械汇集,只是多次观察结果的简明表现形式,只是告诉我们已经发现了什 

  么:“凡人都要死”只包括过去经验到的所有人,至于未经验到的和将来的 

  人则超出我们的经验之外,也不在这个全称命题的意义之内。三段论的推理 

  也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从特殊到特殊:“保罗要死”的结论并不是从“凡 

  人都要死”的大前提推出来的,而是我们看见约翰、柏拉图等人曾经活着, 

  而现在都已死了,从这些个别的实例推出现在活着的保罗要死。这样,他就 

  把演绎法解释成归纳法的组成部分;演绎的任务只是对归纳得出的命题作出 

  解释或指导在未曾经验的情况中的归纳。 

       在重新解释演绎法的同时,穆勒着重考察了数学的性质,认为数学中的 

  公理、公设归根到底都来自观察和经验。数学命题只是近似真实:现实中并 

  不存在符合几何定义的点、线等等,它们只是我们经验到的点、线等等理想 

  化的摹本,是抽象,是假设。 

       穆勒指出,归纳法乃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可以从某种个别情况或某些 

  特殊情况下知道其为真实的东西,推断出所有相似的一切情况下也都是真实 

              ① 

  的东西。”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使归纳法能够从已知真理 

  达到未知真理?穆勒认为,归纳推理所以能成立,乃是由于自然的齐一性原 

  则,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和现象都有共同的规律,个别如此,全类也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