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主张把一切关于现象的判断都还原成对存在自身的判断;他还把中世纪 

经院哲学中的“意向性”概念改造成心理学的记述概念,将其作为现象学的 

基本概念。这些思想构成了现象学重要的理论渊源。 

     现象学的真正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自他于20世纪初使用“现 

象学”这个术语以来,现象学就成了研究哲学的方法的一个名称。现象学家 

们认为,现象学方法是研究哲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现象学是迄今为止最好 

的哲学概括。但其他学派的哲学家则把现象学理解为现代哲学的一个流派或 

一种运动。 

     由于甚至连作为现象学创始人的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也是不断变化发展 

的,所以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定义来界说现象学。相比较而言,与实证主义拒 

斥“形而上学”不同,现象学家一般注重探讨“形而上学”问题。与分析哲 

学强调语言问题,侧重研究人类认识的语言形式不同,现象学家认为语言形 

式的深层是人的意识和实际生活,因此他们重视研究“生活世界”,关心人 

生的意义和历史的目的。现象学家还坚决反对心理主义把理性观念和逻辑规 

律归结为心理要素的企图,认为哲学应该是所有科学中最高、最严密的科 

学,而心理学是经验科学,心理学方法是经验方法,因此不仅不可能解决认 

识的客观性问题,而且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出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 

的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茨城。  1876年至1882年先后在莱比锡大学,柏林 

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攻读物理学、数学和哲学。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 

位后不久,便跟随布伦坦诺研究哲学。1887年至1901年,胡塞尔在德国哈 

勒大学担任编外讲师,讲授哲学。1900年至190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重要 


… Page 31…

  著作《逻辑研究》。由于这部著作,他于1901年被哥廷根大学聘为副教授, 

  1906年晋升为正教授。在此期间,以他为核心,由他的学生和朋友为骨干, 

  形成了现象学“哥廷根学派”。不久,在慕尼黑也形成了类似的现象学学派。 

  1913年,他和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1874—1928)等人共同创办《哲学和 

  现象学研究年鉴》。《年鉴》第一期上刊登了他的纲领性著作《纯粹现象学 

  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此书第二、三卷直到他逝世后才整理发表)。 1916 

  年起,胡塞尔被聘为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一直到1928年退休为止。  1938 

  年4月27日,他在弗莱堡逝世。 

       胡塞尔生前发表的著作并不多,除上面已提及的以外,还有《作为严密 

  科学的哲学》 (1910)、《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1928)、《形式 

  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儿的沉思》(1931)、《欧洲科学的危 

  机与先验现象学》 (1936)年只发表了两章,全书直到1954年才出版)、 

   《经验与批判》(1938)。此外,胡塞尔还遗留下大量笔记、讲演稿、研究 

  手稿。自1950年起,它们被陆续整理并同他生前正式发表的著作一起收入 

   《胡塞尔全集》出版。下面介绍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想。 

        (1)哲学应该是严密的科学 

       胡塞尔哲学探索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哲学成为“严密的科学”,在于反思 

  哲学的科学特性。这当然不是指将哲学还原到科学理论的层面或使哲学符合 

  于经验科学的方法。胡塞尔认为,经验科学并不关心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 

  而只关心直接认识事物,它们研究的对象是处于现实的时空世界的事物及其 

  联系,它们的方法是归纳、演绎、计算等等,因此它们只能提供或然的、相 

  对的真理,不可能提供必然的、绝对的真理。哲学的使命则是对认识本身进 

  行批判,是研究认识的可能性和客观性,是超越一切相对性达到绝对终极有 

  效的真理,同时从方法上为经验科学奠定基础,所以它“应该是所有科学中 

  最高的而且最严密的科学,是代表了人类对纯粹的绝对认识永恒要求的科 

         ① 

  学。”这样的“科学”自然既不能还原到经验科学的层面也不能运用经验 

  科学的方法。为此,他不懈探求能够使哲学成为一门严密科学的可靠方法。 

                                                                                   ② 

       胡塞尔通过对自古希腊哲学直到康德、黑格尔哲学及“混乱的当代” 

  各种哲学思潮的历史性考察,一方面肯定先哲们在为建立严密科学的尝试中 

  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指出,由于他们缺乏批判的反省和深刻的方法学研究, 

  致使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迄今还没有开始。他的“现象学”的问世终于开启 

  了哲学作为严密科学的新里程,所以是哲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现象学’ 

  标志着一种在10世纪末、20世纪初在哲学中得以突破的新型描述方法以及 

  从这种方法产生的先天科学,这种方法和这门科学的职能在于,为一门严格 

  的科学的哲学提供原则性的工具并且通过它们始终一贯的影响使所有科学 



① 胡塞尔:《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1911 年德文版,第290 页。 

②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年版,第188 页。 


… Page 32…

                                         ③ 

  有可能进行一次方法上的变革。” 正因为现象学为严格的科学的哲学提供 

  原则性的工具,并使所有科学有可能进行方法上的变革,所以它既是科学的 

  哲学,又是科学的科学:“现象学是关于所有可想象的先验现象的科学,并 

  且,这些现象都具有综合的总体形态,只有在这些形态中,这些现象才是具 

  体可能的——这里包括先验的个别主体以及与此相连的主体共同性——现 

  象学作为这样一门科学同时实际上也是关于所有可想象的存在之物的先天 

  科学;但这不是指关于在自然实证观点中的所有客观存在之物的科学,而是 

  指关于所有那些完全具体的存在之物,即所有那些在相关的意向构造中汲取 

  其存在意义和其有效性的存在之物的科学。”① 

       现象学着力探讨的是人的知识所以可能的客观必然的基础。胡塞尔不同 

  意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认为人的意识中并没有康德所谓的先天形式。胡 

  塞尔认为,人类知识无疑是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但同样显然的是,客观对 

  象必须作为可经验、可体验、可认识之物“显现”给我,我才可能获得关于 

  它的知识。“显现”意味着对象被给予一个置身于特定境况中的主体,因而 

  具有主观的、相对的特征。但是,认识的客观性又要求对象应该是自在的, 

  即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所处的特定境况。可见,在对象的自在存在与它的主观 

  —相对的给予方式之间存在着一个交互关系,一种相关性。它可以说是现象 

  学的基本问题,胡塞尔正是从探讨这种相关性开始其哲学创造的,正如他在 

  垂暮之年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时所说:“以为每个人所看到的事物和世界都 

  像它们展示给他的那样,这种单纯的自明性,如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遮盖 

  住了一个巨大的、特别的真理和视域,这些真理从未在它们的特性和系统联 

  系中进入哲学的视野。世界(我们所谈论的世界)与主观被给予方式之间的 

  相关性从未引起过哲学的惊异,尽管这个相关性在前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在 

  诡辩论中已经明确地显现出来,但它仅仅是作为怀疑论论证的动机而显示出 

  来。这个相关性从未引起过特有的哲学兴趣,以致它从未成为一门特有的科 

               ② 

  学课题。” “这个在经验对象与被给予方式之间的,包罗万象的相关性先 

  天的第一次突破(在我写作《逻辑研究》期间,约1898年)使我深感震撼, 

  以致此后我整个一生的工作都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