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了名副其实的Diaspora。是否真了解中国现状?是否具有使命感?都是值得怀疑的。
是短时间可以消除和避免的,但这也说明了“文化环境”重建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媒体“不真实”这一问题同样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了出来,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一些
看法或多或少是受到“媒体”影响的,尽管他们知道媒体报道有“倾向性”,但还是处于一
种“被动选择”。比如,在一些政治方面的提问中,大学生对对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关心程
度一般”。中国大学生中有一半人不知道日本国内修改宪法之事,却对一些问题特别关心,
很敏感,比如有7成对“日本欲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持坚决反对态度,8成以上对日本政
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表示不满。既然一半学生对对方国家的政治并不感兴趣,却又有那么
多人作出了上述回答,这颇令人费解。显然,这与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左右我们的价值
判断有关。当然,同样情况也会发生在日本,比如有将近4成的日本学生对中国军事力量的
强大感到某种程度的威胁。但是,与中国学生对近年来日本欲成为“政治大国”所持的反对
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将近3成的日本学生积极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的作用。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述调查相吻合:认为日本媒体“导向性比较明显”的日本学生仅1成。
诚然,本文在这里并不认为所有不利于中日关系发展因素都是来自媒体,更不是让媒体
有意去营造一种虚拟环境而误导舆论①。这里只想表明这层意思,即媒体作为一种手段,
应该实事求是地报道对方,这样做对推进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以上仅就影响“文化环境”的两个基本变数作了一些分析,如前所述,实际影响到“文
化环境”的因素还有许多,因此,只有完成这一部分概念分析,才有可能对“文化环境”作
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研究,而本文只是对“文化环境”研究的初步构思,实为今后进
一步的研究寻求一种“链接”。必须指出,媒体对“文化环境”的是有利与不利,必然与政
治和经济的指向与结果相关。
“文化环境”作为假说,还有几点需要说明:在研究“文化环境”的场合,有必要论证
“文化环境”的动态及其过程。只有到了这样的阶段,将“文化环境”与政治和经济层面相
重叠的同时,也就有可能作为一般手段加以运作。“文化环境”的构筑和操作,不仅要诉诸
其手段,手段本身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可能性也必须加以考虑。
“文化理解”是构筑未来中日关系的关键
“问卷调查”表明:文化方面,三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喜欢日本流行文化,而日本学生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应则比较冷淡,显示出中日两国年轻人在文化交流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
障碍。笔者以为,就目前而言,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所谓民间交流主要还是限定在留
学、旅游、贸易等范围。一般来说,除了留学以外,大多数民间交流方式时间较短,且不稳
定。有几种情况可以证明年轻人交流不容乐观。中日年轻人交流中,一般是日本人来的多,
我们去得少;年纪大的多,年轻人少。加上现在日本的年轻一代,似乎“沉默寡言”者居多。
一般说来,留学生可以与所在国国民进行最为直接的交流,但实际上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年
轻人似乎对欧美圈里来的留学生表示出较大的兴趣。日本也有一些民间友好团体有时与留学
生学友会一起举办一些联谊活动,但这些团体多以老人和家庭主妇为主,有些留学生参加交
流只是为了尽快学会日语,并不一定对文化交流本身感兴趣。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对方国家的文化。就中国人而言,有个如何重新将日
本文化定位的问题。只有在观念上有了明确定位,在肯定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这一基础上,才
有可能理解日本文化,仅仅停留在以往那种“同文同种”旧观念上,已无助于对日本文化独
特性的充分理解。
目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趋势,中日两国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一种以相互信任
和理解为基础的关系,关键的前提是要确立以“文化理解”为主的“文化环境”。“文化理解”
虽然不是万能钥匙,但或许可以说是一把可以打开中日关系未来之钥匙。如果说,这种“文
化环境”是可操作的和可实践的,那么一旦这种“文化环境”得以构筑之时,便是中日关系
可以大大改善之日。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有关“文化环境”的概念、构造和机制等问题有
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但是,在解读日本的时候,“文化环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手段,
尚需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加以完善。只有在不断构建“文化环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不
同层次上达成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解”,以使中日关系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文献
Beck;U。;Giddens;A。& Lash;S。 (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Politics;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Polity Press。
Bourdieu;P。(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Polity Press。
Durkheim; E。(1895;1919) Les règles de la méthde sociologique;Librairie félix Alcan;Paris。(狄
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
Geertz;C。(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Basic Books;Inc。
Giddens;A。(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orig。) Polity Press;(1990) Modernity and Utopia;Statesman &
Nation Publishing pany Ltd。
Giddens;A。(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Polity Press。(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
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Hobsbawn;Eric and Terencer Ranger (eds)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S。P。 (1976) “The Change tochang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and Politics” in
Cyril E。Black ed;parative Modernization:A Reader;The Free Press;New York。
Huntington;S。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Simon
& Schuster。
Roberson;R。(1992) 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Sage Publication。
Weber;M。(1913) über einige Kategorien der verstehenden Soziologie; (1950) Gesammelte
Aufs。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2 Aufl。
丸山真男(1952)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
鶴见和子(1977) 『漂泊和定居——柳田国男的社会变动论』筑摩書房
《英汉辞海》(王同忆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年
(作者任职单位:俞纯麟,复旦大学外事办公室;戴建方,同济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 李振声)
关于消费的“私”文学
――《老师的提包》散论
施小炜
内容提要 夜晚坐在酒馆里倾杯畅饮之类,则是在尽过了社会义务之后,人们暂时从“公”的约束之下
退回相对自然的个我之中,回归于“个人”的私生活状态。如是,“白天”对“夜晚”的构图,就直截了
当地等同于“公”对“私”,“社会”对“个人”的构图。因而在这层意义上,“夜晚”小说《老师的提包》,
无疑又可被视为纯系从“私”的层面来表现人和人生的小说。
关键词 日本当代小说 川上弘美 “私”文学 消费
《老师的提包》,不妨说是一部饮酒小说。
关于饮酒,地理上不论海之内外洋之东西,时间上则不问前朝后世古往今来,我们人类似乎始终不
乏对其妙用不吝赞词者。且不提“李白一斗诗千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之类无人不
晓的名句,更早,先贤陶渊明就每每“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脱然有怀”,去做彭泽县令,也是
因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的缘故。无独有偶,在东国日本的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