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少问题。为此,本文将着重探讨“文化反思”和“文化环境”,将之上升到方法论层面,
以求重新认识处于转变期中的日本。 

关键词 解读日本 “反思文化” “文化环境” 方法论 

 

 

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国家
战略和经济发展前景。总的来说,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美国是重点,欧盟是另一重点,而日
本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角色也相当重要,不可低估。对此日本有论者认为,日本目前已
经将中日关系明确定位在相当高度的一种关系②。这种见解是否真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
观察③。上述看法的共同点是中日双方都认识到了对方存在的重要,尽管彼此在认同对方
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众所周知,就目前现状而言,中日两国之间在相互认识方面依
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以何种方法论去重新认识处于转变期中的日本。 

目前,中国和日本这两各国家都面临着结构性转变。在这一转变期,中国如何正确解读
日本走向普通国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④,本文拟就此提出某种方法论上的探讨,并认
为只有对以往的方法论做出某种修正,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对方,把握方向。 

本文主张,应重视一种理解“反思文化”的观点,并将这种观点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把握

① 本文前半部分内容(论述“反思文化”)的初稿写于2002年6月,后半部分内容(论述“文化环境”)
源自作者在“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
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年11月23~24日)上的主题发言,由于两部分内
容均与方法论有关,后合二为一,完稿于2004年7月。该论文原系应同济大学亚太研究论丛稿约而撰,
后因故自行撤回,近日有幸列入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在此谨致谢忱。 

② 冈本行夫(曾担任小泉内阁顾问)指出:“日本在当前外交重点取向上,首位是美国,其次是中国,第
三位才是欧洲,这是从日本政府到民间的一种共识。”'“日本外交的课题”(特别演讲会,同济大学亚太
研究中心主办),2004年6月17日' 

③ 安倍晋三出任首相(2006。9)后随即访华(2006。10),改变了历来首相出访第一站为美国的惯例,若
仅仅解释为修复低谷的中日关系似乎还不够,其象征意义显然值得思考。2007年1月24日日本防卫大
臣久间章生指责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错误”,导致美国副总统切尼以日程安排已满为由,拒绝在访日
期间与其会晤。 

④ 笔者(戴)曾接受《东方了望杂志》实习记者章原的采访,就日本如何变成普通国家的问题作了回答'章
原:《美日联手布阵东亚》,载《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15期,59页'。“普通国家论”出自1993年小
泽一郎所提出的,国家强大就必须取消“专守防卫”原则的“修宪论”。1998年,龟井静香也公开主张
“普通国家论”。有人认为,“普通国家论”最早可以上溯到中曾根康弘的“再现国家论”。但是,这些
“普通国家论”中的“普通国家”是作为狭义词,在特殊范围内使用的,主要针对修改日本宪法第9条
而言,本文的“普通国家”一词则作为广义词使用。 


事实,即在“反思文化”的观点和方法下,分析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机制,把握其实质;其
二,本文强调,构筑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的“文化环境”,即重建我们现在认
识和理解日本的“环境”。本文试图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分析和操作,找出某种化解中日关系
中的疑惑的可能性。 

① 中江要介(前日本驻华大使、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基调报告:'“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
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
年11月23~24日' 

② 刘学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认为,“我们同日本学者在有些问题上有分歧。我们讲日本侵略战
争主要归结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制度和政策,实质上是日本军国主义”。郑励志(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
事长)认为,“日本文化涉及日本政治。日本不承认侵略是与日本文化有很大关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
皇是绝对不犯错误的,这一思想在旧宪法第一条就已经充分表述出来了”。'以上言论均出自“中日关系
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
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年11月23~24日' 这里尽管只是引用的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论,但基本
上代表正统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其人数显然不在少数,而且同一调子在相关话题的学术研讨会上基本上
是重复的。 

③ 小泉在2001(第87届),2003(第88届),2005(第89届)任内阁总理大臣,中日关系严重倒退,走
入低谷,至2006年10月安倍晋三出任首相并访华以后,中日两国才开始修复关系。2007年1月温家宝
总理出席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菲律宾宿务),发表重要讲话,并同安倍晋三
首相举行会谈,由此,中日双方重新确认了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各自的责任和目标。 

④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主题发言主旨:'“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

 

影响中日关系的变数:日本的“反思文化”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
中日关系“三十而立”,不过,站是站了起来,但总有点“摇摇晃晃”,这是因为身体的重心
偏于“右”侧,是由于冷战结束以后,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等接连不断,结果越来越向“右”
脚用力①。对此,如何看待和理解日本社会所出现的某些右翼抬头新动向,显然是构筑中
日关系时需要时刻把握的一个基点。中国学者倾向于把中日两国不断产生的磨擦,甚至对立,
主要应归咎于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及其言论②。 

鉴于上述理由,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中日关系是“政治冷,经济热”,但应该指出,这
仅仅是两者比较而言的。实际上,尽管历史问题是困扰着中日双方在政治领域中的合作的一
个重要因素,但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已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经贸和人员交流的规
模之大足以说明中日彼此已经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关系。中日关系正在突破
双边范畴,走出地区,面向世界,在推动东亚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区域化的进程中,已经迈
出了实质性步伐。特别是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与
中日韩(“10+3”)峰会期间签署的,旨在推进三方合作的联合宣言,就是一个极好的例
证③。 

但是,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
化,中日两国国内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关系的背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结构性重
大变化,也就是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而日本正在走向普通国家④。因此,中国从国际


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
年11月23~24日' 

① “小泉旋风”(2001年4月首次当选首相)的出现标志着这种“政治强势”。“9。11”事件突发,反恐战
略使得日美关系大为加强。这些都为日本参加后来的“朝核六方会谈”奠定了基础。小泉两度(2002年
9月,2004年5月)突访平壤足以说明日本外交政治的“强势”。 

② 林华生(早稻田大学中华经济研究所所长)认为,“日本经济复苏与亚洲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就
目前而言,日本经济在短期内不能达到全面复苏而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因此可以说,亚洲经济中,尤
其是东南亚经济仍然无法摆脱日本经济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逐步取
代日本,带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复苏和亚洲区域合作”(专题演讲会,同济大学亚太研
究中心主办),2004年2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