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境,胡佛采取了下列反危机措施: 

     一是降低所得税。在危机初期,胡佛从推行自由放任政策转向调整经济 

政策,推行了自愿联合的反危机措施。他的第一个反危机对策是1929年12 

月向美国国会提出了降低所得税法令。但这个法令的实质是维护垄断组织及 

大企业家的利益。二是向农场主发放低息贷款。为了解决农业危机,胡佛根 

据1929年6月国会通过的农产品销售条例规定,建立了美国联邦农业局。它 

的职责:一方面是向农场主发放低息贷款,维持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是给经 

销农产品的合作社5亿美元贷款,加强资金周转能力,收购农产品,减少农 

产品过剩。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农场主生产困难起了一定作用,但它无法控制 

农业危机的发展。为了防止农业企业经营恶化和破产,胡佛政府于1932年先 

后颁布了联邦土地银行法,目的是扩大大农场主的贷款。同时,调整全国农 

业播种面积。 

     三是提高关税率。1930年6月17日,胡佛政府颁布了霍利—斯穆特关 

税法令,该法规定将70多种农产品和900多种工业品的关税率,从原来的 

33%提高至40%。但美国的关税保护政策引起了各国的连锁反应,纷纷实行高 

关税政策,结果加剧了世界经济及农业的危机。 

     四是建立复兴金融公司。胡佛政府为了改善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状况, 

于1932年1月命令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其目的是向工商企业放款。但这 

个对策未能制止美国的经济萧条。 

     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救济失业工人。危机期间,美国存在大量的失业工 

人。但胡佛反对联邦政府直接救济失业工人,主张由私人慈善机关或地方当 

局负责救济工作。由于社会的舆论,胡佛政府被迫于1931年建立“失业救济 

局”。一方面由私人慈善机构解决失业救济工作;另一方面由联邦政府给州 

和地方救济机构提供救济基金,允许复兴金融公司给地方贷款,作为救济失 

业经费。但这些救济均属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六是实行赤字财政。在危机期间,美国的财政收支恶化,入不敷支。1932 

年财政赤字达25亿美元。因此,美国被迫推行赤字财政和通货紧缩政策。 

    尽管在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对策,但均未能制止危 

机,而且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经济萧条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罗斯福的反危机政策 

     1932年,美国在经济危机严重,阶级斗争尖锐化和资产阶级惊恐万分的 

形势下,进行了总统选举。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并于1933年3月4 

日上台执政。为了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革命危机,罗斯福提出了国家调节 


… Page 94…

经济的新政纲领和改革方针。他的反危机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顿金融银行、改革货币制度。罗斯福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其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整顿金融银行,改革货币制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以下几条:一是清理银行。所谓清理银行,就是指由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 

宣布“银行休假令”,全国银行一律放假,暂停兑付存放款业务。并授权财 

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对银行进行清理、检查、改组,审批各类银行复业事宜。 

这个措施,淘汰了小银行,加强了大银行,制止了存户挤兑的现象。二是保 

障存款和发放巨额贷款。为了保障存款,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存款保险 

法”。并由政府印刷第一批20亿美元的纸钞票,运往各大城市银行,保证存 

款兑付。同时,为了保证投放巨额贷款,政府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向银行等金 

融界发放了30亿美元的巨额贷款。这项措施暂时地稳定了美国银行制度。三 

是改革币制。主要是放弃金本位制,禁止黄金白银出口,禁止利用货币兑换 

黄金,实行国家垄断金银收购。同时,实行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政策,1933 

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美元贬值50%。并大量印发纸币,发行国债券。这种 

政策,既促进了货币流通,又使工人实际工资收入下降。 

     第二、实行失业救济。1933年春,美国计有1500万人失业,有16%以上 

的家庭靠领取社会救济金生活。为了解决失业救济问题,1933年5月,美国 

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计拨款5亿多美 

元作为救济资金。后来,即1933年6月,美国兴办公共工程,如建立医院、 

学校、商店、邮政等机构,给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因工程耗资庞大,1934 

年秋停止活动。失业救济工作改由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办理。 

     第三、调节工业。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下降和 

萧条。为了复兴工业,1933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产业复兴法”。从此, 

罗斯福政府开始实行国家对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政策。其调节措施包括下 

列几个方面:一是制定“公平竞争法”。主要是通过制定法规,规定各工业 

部门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量、雇佣工人条件等,从而控制资本家的 

盲目生产,导致生产过剩现象。但制定“公平竞争法”却加速了卡特尔化过 

程,排挤了中小企业,扩大了垄断组织。二是兴办公共工程。主要是通过政 

府投资兴办公路、机场、医院、学校、商店等工程项目,从而扩大就业人数。 

这个时期,罗斯福政府共投资100多亿美元,所建工程年均吸收失业者计200 

多万人。三是法典规定给工人一些权利。如允许工人参加工会,自行推选工 

人代表,有权与工厂企业主签订集体合同等。从而缓和劳资矛盾和革命危机。 

     第四、调节农业生产。1933—1938年,美国政府在农村实行新农业政策, 

即按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来调节和控制农业生产。它的措施包括下列 

几条:一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美国政府主要是采取控制农业生产,通过奖励 

及津贴手段,减少农产品的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这个时期,美国 

政府先后同农场主签订了几万份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从而减少了小麦、棉 

花、玉米的播种面积约2000万英亩。因减少耕地面积,领取政府奖励或津贴 

的农产品有:小麦、棉花、玉米、生猪、大米、烟叶、奶牛、乳制品等种。 

尽管采取这些措施,农产品生产仍然过剩,农产品价格依然较低。为了消灭 

农产品过剩现象,政府人为地销毁了大量谷物和猪、牛、羊等各种农畜产品。 

二是扩大农业贷款,减少农场破产。美国政府根据1933年6月国会通过的农 

业信贷法规定,成立农业信贷机构和农贷中心银行等机构,专为农场和农民 

合作社提供贷款,使农场主获得抵押贷款,也使农民合作社偿还老债,重新 


… Page 95…

获得低利率贷款(即利率为4。5%)。但在推行农业信贷法过程中农民未获得 

明显改善,而且有60万个农场破产,约占全国农场总数的10%左右。 

     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纲领初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农业的 

恢复。但实施罗斯福“新政”,并没有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更没有使美国 

经济获得复兴和高涨。就是说,自罗斯福执政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处于萧条 

和不景气的状态。1937—1938年,美国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 

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30%以上,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开工率为50% 

左右;失业人数达1000多万人,失业率约为20%。农业危机尖锐化,农产品 

过剩日益严重,重要农产品价格下跌30%以上。对外贸易额大幅度下降,1938 

年美国对外贸易额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的比重从1929年的12%下降为8%。 

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实力明显地下降了。例如, 

1938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29年 

的48%下降为32%。1938年美国的资本输出额也从1929年的172亿美元下降 

为115亿美元。而且随着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扩张, 

也使美国在世界经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