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20年代,埃及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殖斗争。亚、非、美
洲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给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以沉重的打击。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发展,殖民地宣布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
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削弱了
帝国主义的势力,而且鼓舞了亚、非、美、大洋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许多殖民地国家反对宗主国的控制和统
治,宣布独立。
上述情况表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而且帝国主
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
国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运用间接手段,从经济、政治、军事上控
制原有殖民地及附属国,并通过贷款、“赠予”、“经济援助”、“技术合
作”、倾销商品、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等方式,控制殖民地经济。
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经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论是德意日轴心
国法西斯集团,还是英法美反法西斯同盟国集团,都实行战时经济。战时经
济政策推动了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军事化的发展。这个时期,各国
的战时经济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表现如下:
一是建立了战时经济调节机构。在大战期间,德、美、英、日、意等主
要交战国都先后建立了战时经济“调节机构”,并由各国的金融寡头和其代
理人把持。如德国在国防军最高指挥部下设立经济总署,军备委员会等;英
国建立了由金融工业寡头控制的战时内阁和经济管制机构;美国建立了“战
时生产管理局”等经济调节机构;日本建立了战时统制经济机构以及企划院
… Page 11…
等。
二是积极发展军工生产。在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各国政府为了保证
战争的需要,大力发展军用品生产,压缩民用消费品生产。为了军工生产,
各国政府向垄断资本组织扩大军事订货,建立国有军工企业,加强对进口原
料和分配的控制及管理,将关闭中小企业的劳力及设备改为从事军工生产
等。
三是扩大军费。在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加重租税、扩大国债发
行、通货膨胀等办法,筹集了大量军费,用于扩大军工生产,并将巨额战争
费用负担转嫁给广大劳动人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的战费支出
①
高达11170亿美元, 它约占各国同期国民收入的60%以上。
四是强制推行卡特尔化。在大战时期,各国垄断资本为了加速生产和资
本的集中,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强制推行垄断组织的卡
特尔化。有些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垄断组织,旨在加强垄断资本势力。例如,
德国建立了所谓行业“最高同盟”,美国建立了“工业委员会”,日本建立
了“国策公司”等等。
五是人民生活困苦、垄断组织发财。战时,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强了对
本国和殖民地、附属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各国政府对居民消费实行定
额配给制度,劳动者勒紧裤带,生活极端困苦。各国政府除了加强对劳动者
进行掠夺以外,还通过财政经济补贴和税收优待等手段,帮助垄断组织发战
争财。
此外,大战时期,法国、比利时、波兰等被法西斯军队占领的国家,大
都沦为殖民地。这时,国家的经济都被迫为德国等侵略军的军事目标服务。
这个时期,殖民地、附属国的经济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各宗主国在
殖民地进行猖狂的掠夺战略物资,加重捐税、摊派公债、强行借款、滥发军
用券、敲榨勒索各种“献金”,目的是将战争负担转嫁给殖民地人民,结果
使殖民地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物价猛涨,劳动人民的生活恶化。这些都
为战后各国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38年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1941年6月22
日(星期日),希特勒德国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
动了突然进攻,苏联人民奋起抗击德国法西斯,从此,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了。
苏德战争爆发,根本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战争爆发后,苏联为
了反抗德国的侵略,于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
会,领导战时全部工作。同时,改组国民经济,组织疏散工作,实行战时经
济体制。为了改组国民经济,苏联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将全部经济生活转
向战时轨道,建立军工企业,发展军工生产;二是将战区的重要的生产技术
设备、物资、人力东迁,迅速恢复与发展生产;三是在东部地区建立新型企
业,增加军工产品生产;四是将民用工业企业改组为军工企业,等等。这些
政策措施,促进了苏联战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战争所需的军工产品、
物资和食品等,为苏联打败法西斯德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表明,“一
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行动准则有力地动员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事
业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同时,战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经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
① 引自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9 页
… Page 12…
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也给世界经济及财富造成了极严重的破坏。第二次世界
大战对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战争造成了巨大的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人口
约18亿,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在战争中死伤人员计有6700多万人,
物质财富损失约4万亿美元以上。第二、战争促使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
一步的不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体系,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
家被打败了,政治经济残破不堪。英、法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严重地被削弱
了,元气大伤;美国在战争中提高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上最
大的国际剥削者和超级大国。苏联在战争中经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它取
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战争推动了某些科
学技术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军事需要,引起了科技领域出现一
些新科技成果,它包括应用电子计算机、航空技术、原子能、高分子化合物、
新材料等,应用新科技成果对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第
四,战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国际政治
经济关系的混乱,削弱了资本主义体系,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经济有所发展,
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系列国家要求或宣布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
宗主国的奴役和统治,这些都意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面临着严重危机。苏联
卫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鼓舞了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运动。战后,在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些,
不仅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危机的发展,而且意味着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及
政治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
必须指出的是,世界现代后期,由于当时各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的需要,在各国的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思想、理论、学派、主义。
这个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想流派有:凯恩斯主义、弗莱堡学派、制度学派、
比较经济学派、福利经济学派、计量学派等。这些经济思想流派的经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