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危机的袭击,导致了农民处境日益恶化,广大农民被迫掀起了反对地主
压迫、剥削,反对外国垄断资本劫掠的斗争。如1932年,巴西圣保罗等地的
种植园发生了雇农大罢工,争取实行土地改革。1926年,墨西哥建立了全国
… Page 87…
农民联盟,开展了农民运动,它要求墨西哥政府进行土地改革,要求将土地
分给农民。美洲其他国家的农民运动也在广泛地开展,农民运动震撼了美洲
封建、半封建的大庄园制度。
④帝国主义垄断美洲的对外贸易。帝国主义不仅垄断美洲国家的工农
业,而且也垄断美洲各国的对外贸易。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英、德等
国家,一直垄断和控制着美洲各国的对外贸易。这个时期,美洲对外贸易有
以下特点:
一是美国在美洲的对外贸易中占优势。这个时期,美国推行所谓“睦邻
政策”,加强对美洲各国的贸易掠夺,先后与美洲各国签订了各种“互惠贸
易协定”,降低关税30%,从而使美国垄断资本于1937年在美洲20多个国
家的对外贸易额中占居优势地位。例如,1938年,美国在古巴、墨西哥、哥
伦比亚、巴西等20个美洲国家的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从1913年的25%上
升为35%,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从31%上升为32%。①
二是进行不等价贸易。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与美洲各国进行
不等价贸易,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和工农业原料,以高价向美洲倾销工业品,
从中谋取高额垄断利润。1930~1939年,美洲国家对美国出口低价农产品及
矿产品总额为42。5亿美元,美国垄断组织在经营中获利13亿多美元。
三是进出口贸易的附庸性。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美洲国家的进出口
商品贸易具有强烈的附庸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向美洲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劣质
的工业品,其中包括纺织品、汽车、金属制品、煤、化工产品等,实质上是
把美洲作为工业品销售市场。工业品在美洲各国的进口商品总额中约占 70%
左右。而宗主国和外国垄断组织从美洲进口的商品,90%以上是棉花、咖啡、
可可等农产品、食品、畜产品、矿产品、工业原料以及半成品等。这些情况
表明,美洲是帝国主义的农业附庸、原料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洲经济
①美国对美洲经济的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不仅加强对美
洲各国的政治、军事的干预和侵略活动,而且加强对美洲各国经济的控制和
掠夺。这个时期,美国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美洲各国经济的控制。
一是增加对美洲的投资。在二战期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在美洲的投资
逐渐减少。如二战初期,英国变卖了其在美洲的投资,1945年,英国在美洲
的投资额减少了30%以上。二战后,法国在美洲的投资仅有1亿美元左右。
在战时,美洲各国政府先后没收了德国等轴心国在该国的投资和全部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战时有利因素排挤英、德、法、日等国的势
力,加强对美洲的全方位控制,并扩大对美洲的投资。截止1946年,美国在
美洲的私人和国家投资共43亿美元,其中:私人直接投资计30亿美元,私
人间接投资约7亿美元,国家投资约6亿美元。战时,美国对美洲投资的目
是掠夺美洲各国的石油资源、战略性工业原料和半制品等重要物资,从而控
制美洲各国的经济命脉。这个时期,美国投资的地区是盛产石油或矿产资源、
战略物资丰富的国家,如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秘鲁、智利、墨西哥、
阿根廷等国家。
二是垄断美洲的对外贸易。在二战期间,美国垄断组织不仅加强对美洲
的投资,而且加强控制美洲各国的对外贸易。战争初期,美洲各国的对外贸
① 保罗·何恩及赫伯特·毕斯: 《拉丁美洲的贸易和经济状况》,美国1949 年版,第122 页。
… Page 88…
易处于混乱状态,出口额大减,丧失了德国市场,削弱了英国市场,从此美
洲国家对外贸易转向美国市场。美国乘机垄断了美洲进出口贸易额的50%以
上。美国的垄断组织在控制美洲对外贸易中大获其利。而美洲国家对美国的
进出口贸易额也有所发展。1941~1945年度,美洲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从
1936~1939年度的2。7亿美元增至15。3亿美元,对欧洲的贸易也有一定的
增长。但美洲国家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矿产品,进口的商品是工业品、
金属、金属制品、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化学产品、纺织品、粮食等。而且
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和美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等价交换。美国为了加强其
在美洲的垄断地位,1945年泡制了所谓“美洲国家经济宪章”,并以取消关
税壁垒、保障国外投资为借口,加强对美洲各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控制和掠
夺。
②战时美洲国家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世界市场对农
产品、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美洲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美
洲工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一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战时,美国各国的工业生产都获得了不同的增长
和发展。其中采矿业、钢铁工业、水泥、煤炭、加工工业的产量,有较大的
增长。例如,1937~1945年,美洲的采矿业普遍提高产量1倍至数倍,钢铁
产量增长2倍,水泥及煤炭约增产50%左右。加工工业产量也增长35%以上。
战时,除轻工业、食品工业获得发展以外,重工业也有所发展。但美洲各国
的工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1939—1945年,美洲各国的加工工业产量增长了
35—50%。其中,巴西增长80%,墨西哥增长39%,阿根廷增长36%(与1937
年相比)。①
二是工业企业数和职工人数增加。战时,美洲国家都先后兴建了一些现
代企业。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加拿大等国,先后建立了一些钢、
铁冶炼企业,其中巴西建立了年产100万吨钢铁的沃尔塔雷东达钢铁联合企
业和大型国营飞机发动机工厂,墨西哥建立了大型的钢铁厂、发电厂、水泥
厂等,智利建立了大铜矿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大型瓦奇帕托钢铁厂等。随
着工业的发展,工人队伍也不断扩大。1945年,美洲的职工人数从1940年
的900万人扩大至1500万人左右。
三是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战时,美洲国家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
发展方针,并通过制定关税、信货、金融、价格、外资管理等政策来推动民
族工业的发展。战时,美洲各国没收轴心国家的企业,购买了英、法等国的
一些企业,都大大地加强了民族工业的实力。例如,1947年,美洲国家的民
族制造工业产量较1938年增长了50%以上,民族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投资额
和工业产品种类等,都有显著的发展。例如,1945年美洲民族工业投资总额
约为30亿美元 (按1950年价格水平折算)。随着美洲工业的发展,巴西、
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出现了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尽管美洲工业获得
了重大的发展,但是,因帝国主义国家仍然控制着美洲各国的经济命脉,因
此,它制约了美洲各国工业化的进程。
③战时美洲农业的增长。战时,美洲各国的农业有一定的增长,但它的
增长较工业慢得多。美洲农业增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战时,美洲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标志是农业
①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325 页。
… Page 89…
产值有所增长。以1934—1938年为100,则1946年为110%。但各国农业生
产发展不平衡。加拿大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粮食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