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际垄断组织,又称国际垄断同盟,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型垄断组织按
协议自愿组成的一种国际性经济联盟。战后,它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发展标
志:一是数量增加。1939年,国际卡特尔的数量从1931年的320多个发展
到1200多个。二是国际垄断组织形式多样化。这个时期,它的形式有国际卡
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和国际康采恩等。世界著名的国际垄断组织
有:国际航运卡特尔、国际钢铁卡特尔、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石油卡特尔
等。三是垄断范围扩大。战后时期,世界各国垄断组织的活动范围,从欧洲
扩张到世界各地,它不仅制订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销售、分割原
料及投资场所,而且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企图瓜分世界。因此,国际垄断组
织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垄断资本和垄断统治等矛盾激化起来。
资本输出的增长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方面。所谓资本输出,就是
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取得高额利润或利息,
在国外所进行的投资或贷款活动。战后时期,欧洲各国的资本输出有增长趋
势。1919~1938年,英国资本输出额从134亿美元扩大至140亿美元。1929~
1938年,法国资本输出从35亿美元增长到39亿美元。德国资本输出从12
亿美元增加至40亿美元。20~30年代,意大利的菲亚特、皮雷利、费鲁齐
等十大私人企业集团,扩大了国外直接投资,先后在国外建立了16个企业。
欧洲各国的资本输出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另一种是借贷资本
输出。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促进了商
品输出;而且可以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破坏当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运动。
劳动群众的贫困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通过对国内外人民的统
治与剥削,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与此同时,各国的劳动群众情况却日益贫
困化。垄断资本家借口实行“产业合理化”等措施,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加
强剥削,工人实际工资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危机使大量工人失业,英国工人
的失业率为30%以上,美国、德国的工人失业率一般都在40%以上。在30
年代期间,尽管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有所回升,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未获得
重大改善。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加强经济军事化,对劳动者剥削加强,从而使
劳动群众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与此同时,各国的农民和中小农场主在垄断资
本的剥削和慢性农业危机的制约下,也纷纷破产。垄断资本的统治与剥削,
… Page 9…
导致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反抗垄断资本统治的斗争。
4。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这时,帝国主义已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世界上计有70%的国家或地区沦为
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
一次世界大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入总危机阶段
后,帝国主义不仅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控制和剥削,使殖民地劳动
者的生活日益恶化;而且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获得了一些
发展,民族资本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这种社会政治经
济历史条件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民族解放运
动蓬勃发展,这一切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出现了危机。
现代后期,各国垄断资本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
了激烈的斗争。其手段之一是通过资本输出加强控制其所属殖民地的经济命
脉和政治。1939年,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投资较1913年扩大了一倍以上。
英国垄断资本通过经理行控制了印度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大量种植园,并通过
在印度投资建立金融银行机构,操纵印度的财政金融、保险、外贸、运输等
国民经济命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及垄断资本控制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以及附属国的绝大部分资源,而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则控制了落
后国家和地区的矿藏和重要战略资源的50—100%。
在帝国主义和外国垄断资本的支配及控制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农
业继续实行片面地发展一种或几种出口农作物,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农业
附庸。经济的片面发展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各国都有明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印度片面地发展棉花、黄麻、花生、茶叶等出口
作物;埃及则片面地发展棉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片面发展可可、咖啡、
棉花、花生等出口作物;美洲地区大都片面发展咖啡、糖、香蕉等出口农产
品;大洋洲殖民地片面发展羊毛、椰油、香蕉等农作物。由于片面发展出口
作物,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农业经济结构,造成了粮食生产落后,
粮食供应不足等。在片面发展出口作物的影响下,农村阶级分化加剧,广大
农民贫困破产,沦为佃农,过着极端困苦的生活。
尽管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采取抑制或摧残民族工业的政策,但从1918
—1945年,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工业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发
展的标志是;民族资本增长,建立了一些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如战后印度
发展了棉纺织业,建立了制糖、钢铁、水泥等民族资本工业。这个时期,埃
及的民族资本也建立了纺织、食品、制糖、加工、烟草、肥皂、榨油、水泥
等现代工业。1939年,埃及的工业投资较1914年增长了64%。但埃及的民
族工业具有一些殖民色彩,其主要标志是一些重要工业部门被帝国主义的垄
断资本控制和操纵。这个时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美洲半殖民地国家
的民族工业,如纺织、食品工业等也获得了一些发展。
然而,各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由于外国垄断资本的排挤与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旧中国的民族工业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个时期,法属北非一些国家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 Page 10…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上没有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由于帝国主义及垄断
资本的控制和操纵,加之工业设备、技术、资源靠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因此,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其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激化,民族解放斗争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其主要
表现如下:
第一,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加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
1945年,垄断资本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
人民的统治、剥削,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争夺的加剧,
又使亚、非、美洲国家的经济日益殖民化,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殖民地与宗
主国之间矛盾的尖锐化。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和间接地动摇了帝国
主义统治的基础。
第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的胜利,不仅削弱了整个帝国主义的力量,而且开辟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
族革命的新时代。现代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美洲的民族解
放运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帝
反殖斗争,工人、农民举行了罢工和起义。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
“五四”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
国的斗争。1926~1927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反对荷兰殖民主义的民族起
义。20年代,埃及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