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到264万人。三是工业产量增加。1939~1945年,印度除麻织品产量减少 

10万吨以外,其它工业品产量如钢、煤、电、水泥等都增长了,其中钢材、 

电力、水泥分别增长了22%、62%和28%。但这个时期,东南亚等亚洲国家的 

工业生产却下降了。例如,印尼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爪哇有碾米厂444家, 

其中有236家被毁坏。1948年,印尼的布产量从1940年的8180万米减至2640 

万米,食用油从22万吨下降到6。7万吨。战时,菲律宾的工业总产值仅占 

1937年的40%。泰国工业生产出现了衰退现象。 


… Page 60…

       ③垄断资本的发展。战时,外国垄断资本和亚洲各国大资产阶级的垄断 

  资本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垄断利润增长。 

  战争期间,亚洲各国经济遭到巨大破坏,而外国殖民者及亚洲国家的大资产 

  阶级却发战争财,在战争中牟取了巨额利润。例如,1946年英国的垄断组织 

  ——吉兰德斯一阿布特诺公司在印度掠夺中获利润1230万卢比。印度孟买一 

  企业主投资1。4亿卢比,在战争期间获利润9亿多卢比。战争期间,中国国 

  民党及四大家族搜刮民脂民膏,聚敛资本100~200亿美元,使国家官僚资本 

  主义迅速膨胀。二是金融资本发展。亚洲各国资产阶级将其攫夺来的利润, 

  用于发展金融银行信贷事业,从而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1939~1943年,印 

  度财团的银行数扩大了3倍,银行资本增长了1倍,银行存款扩大了3。5倍。 

  中国国民党及四大家族通过“四行二局”控制了国家财政金融命脉。三是工 

  业生产日益集中化。战时,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工业生产集中化日益发展,促 

  进了新财团的出现。如印度出现了塔塔、比尔拉、达尔米亚·贾因、辛哈尼 

  亚、瓦尔昌德、希拉昌德、塔帕尔等大财团,他们拥有几十家,以至100多 

  家企业,控制着印度国民经济。四是美国垄断资本渗入亚洲。在战争期间, 

  美国的资本加紧渗入印度、中国、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1948年,外国 

  在印度的投资总额为52亿卢比,其中美国占7%,英国占70%以上。战时,美 

  国以贷款、援助等形式在中国投资计30亿美元。外国垄断资本投资是推动亚 

  洲国家垄断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世界现代后期,亚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是不同的,下面重点介绍 

  日本、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2。日本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一度膨胀,资产阶级获利巨万,财阀资 

  本不断扩大,日本人民生活状况却日益恶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 

  利后,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进入了危机阶段,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亦处于 

  动荡不定、危机四伏之中,并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后,日本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1937年,日本帝国 

  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行法西斯专政,推行经济军事化。1937~1945年, 

  日本法西斯在侵略战争中逐渐走向崩溃,经济残破不堪。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正式无条件投降。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着手经济恢复和发展。 

        (1)战后日本的经济危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迅速膨胀,财阀资本猛增,资产阶级 

  发了战争大财,但日本人民生活状况却日益恶化。1918年与1914年相比, 

  物价指数(以1912年为100)从99增长至200,实际工资下降了25%。1918 

  年,东京大米每日石平均售价从1917年的19。80日元上升至32。51日元。① 

  因粮价猛涨,导致了日本全国性的“米骚动”。所以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政 

  治处于国内外矛盾的漩涡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经济从战争时期 

  的畸形繁荣立刻转变为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危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8—1920年)。这是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时期。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日本经济,隐藏着严重的政治经济矛盾。1918 



① 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34 页。 


… Page 61…

  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过一个短暂的通货膨胀后,随着就 

  发生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一是物价大暴跌。铜、染料、 

  烧碱、船舶的价格下跌了50—80%,钢铁等军用物资价格下降了3倍以上。 

  如1919年上半年,生铁每吨价格从1918年9月的550日元下降至105日元。 

  与此同时,股票价格亦不断下跌。二是工农业生产萎缩。三是工厂企业破产 

  倒闭,大量工人失业,流落街头,在职人员的实际工资不断下降。四是对外 

  贸易发生逆差。1919年上半年,进口贸易额入超2亿多日元。尽管1918年 

  的经济危机来势猛,但持续时间较短。在危机期间,美国经济处于短暂的繁 

  荣状况,大量进口日本的生丝、纺织、船只等商品,从而为日本开辟了国际 

  贸易市场,并一度缓和了日本的经济危机。从此,日本经济略有复苏,股票 

  价格也有所提高。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日本垄断资本家又掀起扩大投资、建 

  立企业的浪潮。 

       由于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投资,乱建工厂企业,加深了经济矛盾。 

  这样,1920年1月,日本又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一是欧美 

  等西方国家的国内市场商品过剩,涌入日本等亚洲市场倾销,于是推动日本 

  经济暂时繁荣的因素消失了。二是出口贸易额大幅度下降。如在经济危机年 

  代,商品出口贸易额下降了40%以上。三是股票价格下跌,工业品价格下降。 

  下降率约为50—80%左右。四是日本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汇储备减少到最 

  低额,即6亿日元。五是生产日益萧条。工业总产值约下降20%,企业设备 

  闲置率达40%以上,由于生产萎缩,工人失业,工资下降。1920年,日本“全 

  国有3500个缫丝厂停工,三十万职工挣扎在失业线上,二百万蚕农面临困 

         ① 

  境。”六是农业生产下降。在危机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冲击,各种农 

  产品价格下降50%左右,大量农民破产。 

       1920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衰退。为了抑制危机 

  的发展,日本原敬内阁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1920 

  年5月通过日本银行向有关棉纺、制糖、钢铁企业、银行、股票市场等单位, 

  拨出3。5亿日元低利率紧急贷款。1921年颁布了“米谷法”,日本政府使用 

  特别基金调节粮食价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但无法根本上 

  解决危机问题。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又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更加混乱 

  的局面。日本政府为了摆脱危机,对在地震中受害的资本家或企业,发放了 

  巨额贷款。因此,从1924年起,日本经济逐渐地摆脱停滞、萧条局面。 

       第二个阶段(1924~1926年)。这是日本经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从1924 

  年起,日本经济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日本经济相对稳定性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生产增长缓慢。如1921~1929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3%。 

  而同期,法国增长9。4%,德国增长7。1%,美国增长4。3%,英国增长1。7%。 

  日本工业发展速度仅快于衰老腐朽的英国,而且发展不平衡。钢铁工业产量 

  成倍增长,制铜、煤炭、造纸生产增长较快,分别垄断了全部生产的 95%、 

  62%和85%。但纺织、造船业却停滞不前,甚至从兴盛走向衰落。此外,还有 

  成百万失业人员。 

       二是对外贸易停滞。这个时期,日本对外贸易没有多少增长,出现了入 

  超现象。1924年,日本对外贸易的出口总值为19。2亿日元,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