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5。5万个,各个主要农村城镇都有了信贷合作社。
这些农业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达到了战前水
平。以1913年为100,则1925年的农业总产值指数为112。粮食、农牧业生
产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②工业的恢复与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物质
技术基础,苏维埃国家进行了下列工作:
一是改组工业管理机构。主要是撤销工业总管理局,建立两个工业管理
局:一个是负责领导全国大型企业的国营工业中央管理局;一个是负责指导
其他工业企业的工业管理局。1922年10月,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政体后,又将工业分为联盟、加盟共和国和地方工业三大类。
二是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为了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苏联政府采取下
列措施:第一、停止对小型工业企业的国有化,恢复私人工业所有制;第二、
准许私人建立中小工业企业,但雇工不准超过20人;第三、宣布解除部分工
业企业国有化,将一些工业企业出租,实行祖赁经营;第四、发展个体私营
小工业企业等。1925年,苏联出现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包括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工业
所有制结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三是扩大工人队伍。在战争时期,因工人参军等原因,造成了熟练工人
不足,影响了工业生产发展。为了扩大工人队伍,1921年10月5月,苏俄
政府颁布命令将义务劳动制改为招工制,实行有计划招收工人,保证工业劳
动力。1925年,苏联有工人212万人,较1921年增长了64%。它保证了战
后工业生产的发展。
四是改革企业领导制度。主要是在国营企业中实行一长制和民主管理制
度,吸收工人参加企业管理。
上述工业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925年,苏联
的国营工业产量达到了战前水平的73%,它的产量在全国工业总产量中占76
… Page 49…
①
%。1928年,超过战前总产值的32%。与此同时,运输业也获得了发展,
并达到了1913年的水平。
③商业、外贸、财政的恢复与发展。战后,苏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来恢复与发展商业、贸易和财政事业。
为了恢复与发展商业,苏俄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是克服轻商思想,要求
重视商业,学会文明经商。二是允许私人经商。三是恢复合作社商业。四是
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五是建立集市和商品物资交易所等。这些措施有
力地促进了苏维埃商业的发展。1926年,苏联社会零售商品流转额为58亿
卢布,较1923年增长1倍多。
在国内战争期间,苏俄的对外贸易处于停止状态。战后,苏俄政府为了
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采取了下列政策:一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对
外贸易关系,开展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签订贸易协议等;二是国
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三是实行外贸政企分开体制,即外贸调节局负责
领导管理工作,国家进出口贸易局负责外贸业务工作。这些措施推动了外贸
业的发展。1926年,苏联对外贸易额较1920年增长了47倍多,达到了战前
的50%。
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国家为恢复及发展财政,采取了下列措施:一
是改革货币、稳定卢布。1922年发行苏维埃纸币,新纸币1卢布等于1万旧
卢布。1923年发行的新纸币,1卢布相当于1922年的纸币100卢布。同时,
发行国库券。二是建立财政体制。主要采取三大措施:首先是建立信贷体制。
1921—1925年,先后建立了国家、工商、农业、投资、外贸、合作银行和农
业信用社,这些银行在筹集资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是建立新税收制度。
主要是实行直接税和间接税制。最后是建立国家预算制度。1923年以来,先
后建立了中央和地方预算体制等体系。上述措施在恢复和发展财政工作中起
了积极作用。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经济
(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
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
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大工业,苏
联采取了下列方针政策:
①制定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方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苏联制定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
斗争,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力争在较短的
时期内,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
技术基础,发展与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②体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是优先发展
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燃料、金属、机器制造业,从而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
苏联从重工业开始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
的方法有区别。在工业化时期,苏联重工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30%以上。
① [苏'B ·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57 页。
… Page 50…
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了18倍,较轻工业增长速度快2倍多,比农业
快了14倍。
二是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工业化的核心和基础。而高速度则是工
业化的灵魂。从1926~1940年,苏联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为18
%,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约22%。
三是高积累、低消费筹集资金。为了解决工业化资金,苏联采取了下列
办法:一方面是靠工业等部门的利润积累,积累率高达30%。另一方面是靠
农民的“纳贡”。主要靠农业的人、财、物的支持,靠减少农业投资,靠对
农产品高征购,低价格的剪刀差取得工业化资金。它约占工业化资金来源总
额的30%。再一方面是靠增产节约、压缩个人消费基金比重来筹集工业化资
金。此外,税收、公债、捐税、储蓄也是工业化资金来源的一部分。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苏联用了12年时间 (从1926—1938年),
终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达951亿卢布,它在
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7%以上。这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实现工业
化的意义就是通过工业化使苏联建立了大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
础,使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提高了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巩固了国防,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同时,苏联工业化的方针、
政策、途径等经验,对于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设社会主义的农业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国家的一个中心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制
度,也就是实现农业集体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制度,苏联进行了下列
工作:
①确定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是逐步建立与发展起
来的。它主要是根据列宁的合作化思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合
作社逐步将小农经济改造为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1927年12月,联共(布)
第十五次代表会决议提出“在合作化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
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这个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但 1928
年,苏联仅有农业合作社6。5万个,社员950万人;集体农庄3。3万个,联
合了1。7%的农户。大部分中农未加入集体农庄。1929年4月,联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