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从1937年的16%下降至1945年的13%,美国却从13
%提高至22%。四是英国殖民地体系开始瓦解,其表现为英国占领的殖民地
面积及人口减少,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发展。这些都使
英国经济日益衰落,英国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因此,英国从“日不落帝国”
走向“日薄西山”是大势所趋。
(4)英国的经济思想
世界现代后期,英国流行凯恩斯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每一个学派都有
自己的特点。
①凯恩斯经济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这时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
体系爆发了特大的经济危机。这意味着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失去作用,
资本主义自行调节经济活动和永存论的神话破灭了。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
况下,英国等资本主义迫切需要一套适应新形势的经济理论,适应垄断资本
需要的理论。于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应运而生,并登上了
… Page 24…
世界经济理论的历史舞台。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凯恩斯稳定资
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政策、纲领的具体反映。他的主要经济思想是主张国家
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它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
政治需要,在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出现的。1936年,凯恩斯在资本主义危机时
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和
政策,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其主要观点是:生产与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投资收益、货币
量及货币流动偏好。因此,凯恩斯主义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
态。自30年代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
信奉和实行凯恩斯主义,它在缓和资本主义矛盾,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
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
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1902年
学习于剑桥大学。1908年在剑桥大学任教,并任《经济学杂志》主编。他不
仅从事教学、研究,还担任英国政府的要职。1913年任英国印度通货及财政
委员会秘书。1919年任巴黎和会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1930年任英国内阁财
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41年先后任英格兰银行董事等职。1944年,英国
皇室授予他“勋爵”的爵位。其主要著作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13年)、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货币政策论》(1923年)、《货
币论》(1930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等。《通论》
提出的“有效需求、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理论,适应了
当时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凯恩斯主义学说的发展和变化
凯恩斯主义一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也是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策。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各种经济思想的出现,
促进了凯恩斯学说的发展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分裂为两
大流派:一派是美国凯恩斯学派,又称新古典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保罗·萨
缪尔森、詹姆士·托宾、罗伯特·索洛等人。另一派是英国凯恩斯学派,又
称新剑桥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庇罗·斯拉法、尼科拉·卡
尔多等人。从此,凯恩斯学说日趋衰落。
②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福利经济学是世界现代后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流派,这是一种以研
究“社会经济福利”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它大约于20
世纪20年代在英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出现。霍布森和庇古是福利经济学的创
始人。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修改、补充
和发展,从而出现了新福利经济学,它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
等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取了不少社会福利措施,
如英国制定了社会保险方案等,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盛行英、美等
国,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出现了“福利国家”论。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一个流派,它没有完整的思想体
… Page 25…
系,但有自己的基本理论观点。因福利经济学派存在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
经济学和以帕累托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因此,他们的观点也有同异之处。
旧福利经济学,就是指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它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是将福利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福利是指社会福利,包括财富占有和
欲望的满足等。狭义福利是指经济福利,这是指可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
福利。二是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上。认为“效用就意味着
满足”。三是主张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同等化,即国民收入量大,经济福利
也大。四是从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出发,主张国民收入平均分配。五是主
张适度地配置生产资源,减少生产资源消耗,扩大国民收入值。为此,要求
国家干预经济。
新福利经济学,就是指以帕累托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它的主要理论观
点:一是排斥收入均等化理论,由卡尔多提出“假想的补偿原理”。即主张
在变革后出现受益人和受损人时,由政府对受益人征收特别税,对受损人发
给补偿金,若补偿有余额,则表示社会福利增长。二是以效用序数论代替效
用基数论。三是补充发展了“帕累托最优条件”。也就是主张在完全竞争的
市场经济中,为提高社会福利地位在生产、交换、分配等所需具备的最优条
件。四是编制所谓“社会福利函数”,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森、庇古、帕累托、希克思、卡尔
多、柏格森·萨缪尔森等人。这些人的福利经济学观点各有特色。
约·阿·霍布森(1858—1940)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英国的经济学
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德尔比郡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牛津大学毕业,获硕
士学位。霍布森是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者,并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提出
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提倡生产力的配置应使劳动痛苦减
少到最小量,而消费品分配要使社会效用达到最大量。并且要求国家干预经
济,以保障“最大的社会福利”。他的主要著作有《产业合理化和失业问题》
(1922年)等。但他的理论未形成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阿瑟·塞西尔·庇古(1877~1959)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
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1920年,他出版了《福
利经济学》一书,这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此外,庇古还有其他著作,
其中包括:《产业变动论》(1926年)、《财政学研究》(1928年)。这三
部代表作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维尔弗里多·帕累托 (1848—1923)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意大利
经济学家,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洛桑大学教授。其代表作有:《政治
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教程》、《社会学通论》等。
在福利经济学派中,除上述人物以外,还有美国的柏格森·萨缪尔森,
汉森和加尔布雷思等人。
3。法国经济
(1)20世纪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