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惊奇,觉悟宗教对国家存在的重要意义,回国途中又游历了印度各地。回国 

  以后就兴致勃勃地大唱“神佛二教分离说”,屡次上书教部省,申诉他的主 

  张。政府不得已采纳了他的主张。于是,1875年5月,废除大教院,在各宗 

  分别设置学林、学校;1877年,政府废除教部省,将其事务移到内务省社寺 

  局。 

       1884年8月,政府下令废除教导职,规定委派神道教、佛教各派管长的 



② 当地神社的信徒,称为该神新的氏子,所谓受当地保护神保佑的人。 

① 大祓是日本神道教于每年6 月、12 月末日举行的祭神仪式,以“消灾增福”。祓,谓祓除半年的“罪”。 


… Page 86…

文件;这样,各宗才规定了宗法、寺法。这是各宗设置管长的开始。自从宗 

法、寺法制定以后,各宗的制度也大体完备。从各宗各派的宗制,寺法来看, 

法规文字之优美,制度之完善,似乎已无遗漏了,但其行动难及其什一者, 

比比皆是。一方面,学术知识的进步日益给佛教带来一些理论上和历史上的 

难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道德的堕落,不能不使人痛心不已。1889年宪法 

的公布,确定了信教自由政策,此后,佛教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发展。 



                          5。佛教在欧美的传播 



     19世纪以来,为配合西方各国在亚洲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欧洲统治者鼓 

励学者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礼仪司法、史地文学、思想观 

念、宗教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出相应的殖民统治政策。在佛教方面, 

他们首先从文献入手,一方面派人到亚洲各地尽可能搜集各种文字的原始佛 

典、文献资料、文法物器等;一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校勘、翻译。然 

而这种研究只限于语言学与文献学,个别涉及到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工 

作仍零散,重视研究佛教早期历史、原始佛教思想和基础理论。 

    佛教在欧美的流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介绍佛教的个别人物与事 

迹;进一步再了解佛教的全貌,研讨其意义;最后才是吸收与信仰。 

     随着佛教文献进入西方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首先是佛教哲学对欧洲 

发生了影响。其中最早最显著的是德国叔本华(1788—1860年),他在其1819 

年出版的巨著《意志与理念的世界中》宣称佛教是最高的宗教,消除痛苦的 

最好出路在于涅槃寂静。他的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他之视“世界是我的表 

象”和视“意志为一切痛苦的源泉”的观点,甚至于用以卑视妇女的理论, 

都浸透着佛教的某些基本精神,连尼采也称他的意志至上论为“佛教徒的虚 

无意志”。 

     1824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夫出版《巴利语文法和词汇》,成为欧洲人研究 

佛教之滥觞。从此欧洲有更多的学者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 (包括中 

国的藏传佛教在内),逐渐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从事佛典的搜集、整 

理、校勘、翻译及诠释、教义理论研究等。一些西方佛教学生通过研究逐渐 

对佛教产生信仰。也有一些人因为佛教书籍而对佛教发生兴趣,开始信仰佛 

教。早期的西方佛教徒一般没有经受由比丘授三皈五戒的入教仪式,也没有 

参加特定的佛教社团,只是按佛典中的规定吃素、奉持五戒、修习坐禅和学 

习佛法。 

     1815—1871年间,欧美佛教的重点在对佛学的研究上。 

    ①佛教典籍文献的搜集。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1800—1894 

年)从当地搜集到印度久已失传的梵文贝叶经、论共381部及纸本梵夹多件, 

内有《千颂般若经》、《普曜经》、《金光明经》、《法毕经》等9部。分 

赠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66部;又赠予精通波斯、巴利、梵、古楔形文字 

等东方语言的法国学者比尔努夫(1801—1850年)171部;还将144部赠友 

人印度学者密多罗,不久后,霍格森又通过尼泊尔的关系,从中国拉萨运走 

了全套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赠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稍后,北京版的 

 《甘珠尔》《丹珠尔》也被运到巴黎。 

    ②佛教文献的整理和佛教理论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可分五大类:梵文、 

巴利文、藏文佛典的校勘;佛教经典著作的翻译;专题和综合研究;佛教和 


… Page 87…

佛教语言辞典等的编订;佛教通俗读物、杂志的出版。 

     ①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巴利语研究。1824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夫的《巴利语 

文法及词汇》开欧洲佛教研究之先河。 

     1826年,法国比尔努夫和挪威学生拉森(1800—1876年)共同发表了《巴 

利语论考》(或译《论巴利语或恒河以东的半岛圣语》),介绍了1826年以 

前欧洲学术界对巴利文的研究情况。引起欧洲学者对巴利语的进一步重视。 

1821年考古学家普林西比 (1799—1840年)在印度发掘出阿育王的石柱敕 

文。比尔努夫首先研究了这些石柱敕文,认为其中包括着数量相当多的属于 

真正佛教教义的语言,并将其精细研究的成果收入《法译法华经》附录10, 

使很多章节得到充分的解释。 

     1837年,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敕文,曾在锡兰担任殖民政府官员的英国 

东方学者特纳(1799—1843年)首次发表《大史》的校勘本和英译本,同时 

在《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上连续发表有关的重要论文。欧美对巴利语佛典 

研究正式开始。 

     1850年,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卫理公会传教士哈迪·斯彭斯(1803 

—1868年)出版著作《东方僧门》,1852年出版《佛教入门》,1853年又 

根据锡兰文原本翻译出版了《现代佛教发展手册》。 

     1858年,天主教会主教P·比甘德特(1813—1894年)根据锡兰文、缅 

甸文佛经,著述出版了《缅甸人的佛,释尊的一生与传说》。上述二人的著 

作,因神学偏见影响,都有些曲解佛教之处,然而却激起欧洲人对佛教的兴 

趣。 

     1855年,丹麦著名的巴利语学者、哥本哈根大学的福斯博尔教授(1821 

—1908年)借助罗马注音字把南传《法句经》从巴利语译成拉丁语本,并在 

同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文译出并附有供欧洲学者研究用的带注释的佛教典 

籍。随后,他又将 《本生经》编集成6册出版。这两部经典对欧洲初期的佛 

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58年,德国学者克彭发表《佛教》一书,标志着德国参与佛学研究的 

开端。 

     ②大乘佛教(北传)及梵语研究。1827年科勒布洛克在其《论印度教派》 

一书中,根据原始资料,向西方解释了佛陀的灵魂转世说。 

     1844年比尔努夫对霍格森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后,发表了大乘佛 

教研究发凡之作——《印度佛教史导论》。书中论及佛教与数论的关系。指 

出:反映在十二因缘说中的佛教基源于存有论与数论哲学十分相似。作者强 

调,要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以尼泊尔的梵文原典与锡兰文的巴利文原典为基 

础;只有通过这两类文献的共同部分,才可以了解佛教的基本原始成分。在 

书中,作者还根据自己对原典的了解,就佛陀时代的印度、佛陀的教义与发 

展、佛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等加以探讨。 

     1852年比尔努夫又将《妙法莲华经》译成法文,成为以严密的语言学翻 

译梵语佛典的开端。而霍格森本人也在《亚细亚》等杂志中,不断介绍尼泊 

尔和西藏的语言、文字、宗教。他还将《金刚乘论》译成英文,并著《尼泊 

尔佛教略论》,二书均于1827年出版。由于他向欧洲各国图书馆提供了大量 

梵文文献,逐渐吸引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国、俄国学者转向对梵文大乘佛教思 

想的研究。他们对梵文原典进行校勘、翻译,同时编著梵语语法书和辞典, 

继尔发表了一系列论著,霍格森搜集的梵文贝叶经后经英国学者赖特、法国 


… Page 88…

  学者莱维、日本学者河口慧海、高楠顺次郎等人的努力,被编集出版于世。 

       18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