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学堂以培养佛学人才,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为了办好僧人教育,杨仁山
还制订了种种规章制度。规定僧人一定要受教育,没有受过教育的一定要令
其入释氏学堂,不能入释氏学堂就学的,则令其还俗,不得进入僧人行列。
② 德龄:《清宫禁二年记》。
③ 德龄:《御香缥缈录》。
… Page 74…
他还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史,通过“三字经”的形式编写了《佛学初学课
本》并详作注解。经过多年筹备,杨仁山终于在1907年秋,在刻经处开佛学
学堂,取名为“祗洹精舍”,就学者僧俗兼收,共20余人。一代佛学大师太
虚和知名佛教居士谢无量等都是这个学堂的学员。学堂规定要学习佛学、语
文和外语,讲课的人都是尽义务,不收修金,学生和老师一律平等。1910年,
杨仁山还和他人在金陵刻经处办了一个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每月开会一
次,每周讲经一次,深受听讲者的欢迎,这是培养佛学人才的一种办法。他
还鼓励动员别人也举办僧人学堂,由于他的提倡,寺庙自己办学培养僧才的
风气大开,各地僧学堂办起了很多,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僧才。杨仁山本人通
过祗洹精舍和佛学研究会培养出来的佛学人才,比较有名的有谭嗣同,桂伯
华、黎端甫以及释太虚,章太炎、谢无量、欧阳竟无等等。这些人后来在佛
学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中国近代佛教发展史上的知名人物。
杨仁山注重注释经典,弘杨佛教思想。他在金陵刻经处一边讲学,一边
校勘佛经,注释了不少经典,此外,还用佛教教义对儒、道经典作了注释。
他注释经典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首先,他对印度佛教学者马鸣的著作以
及与此有关的净土宗思想十分重视;其次,他善于运用佛教教义来注释儒、
道经典,目的还是为了崇杨佛教。
杨仁山的佛学思想,据他给日本南条文雄的信中讲:“大乘之机,启自
马鸣,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他如
①
明之憨山,亦素所钦佩。”他强调只有弄通了唯识思想,才能使人“不致颟
顸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觉”。并把它看作是“振兴佛法之要门”,因此他在
重兴法相之学,开一代佛教义理研究之风方面,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说起来,杨仁山在近代佛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搜求亡佚经典,刻印流
通,提倡义学。对于佛学理论的研究,没有更多的建树,这是因为金陵刻经
处的刻经事业,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使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钻研佛学
理论。对佛学理论进一步研究与发挥,则是由他的弟子辈去进行的。
(3)中国近代思想家与佛教
康有为与佛教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早岁饱受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1876年,康有为
从学于同邑学者朱次琦(字子襄,1807—1881年,长期在南海县九江乡讲学,
人称九江先生),朱为广东有名的大儒,其学术思想以程、朱为主,兼采陆、
王,而康有为则独为陆、王。陆、王心学与佛学是相通的,康有为从喜欢陆
王,进而学佛。他“时与名僧接谈”,潜心佛典,探求事事物物的本原。梁
启超说他“由阳明学入佛学”是符合他的思想发展的途径的;但他的思想与
陆王心学和佛学有区别,他欣赏陆王心学与佛学夸大主观精神的能动作用,
以求得思想的自由,但他反对佛学的逃避和超脱现实世界的思想,坚持济人
经世。1879年,他辞别朱九江,移居西樵山白云洞,开始研究佛学,积极寻
求经世。
康有为由于受董仲舒的宗教思想影响,尤其是接受了佛学的深刻影响,
他的宗教思想很盛,其基本哲学范畴是“元”,类同于婆罗门的“大梵天王”,
耶教的“耶和华”,是“全神”,与华严“性海”同。不过,当他讲到物质
世界出现后,这个物质世界与“神”的关系时,却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佛
① 杨文会: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
… Page 75…
教华严宗为了欺骗群众,极力把现实世界与宗教幻想的“法界”(真如)靠
在一起,认为人只要除掉心里的迷妄,即彻底抛弃一切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欲
求,就可以在当世立地成佛,进入“充满极乐”的“法界”;实际上,华严
宗与佛教其他的宗派一样,是要根本否定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人们完全脱离
现实斗争,去追求一种宗教幻想的推动境界。康有为跟他们有所不同,他利
用了华严宗的世界与“法界”不相外的说法,提出一些带有泛神论倾向的思
想,批判了佛教的完全摆脱现实生活的物质欲望,去寻求精神性的“法界”
的说教。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是由“元”即“全神”产生出来的,这无疑是
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唯心主义论调。但他又认为,宇宙万物出现后,这
个“神”就在万物之中,各种具体事物都是“神”的一个部分,是“全神”,
就好象是“性海”里的一个波涛或水泡。并且他还说,神“有魂魄”,“无
物无神”,等等。这样一来,“神”同现实世界便结合为一了。梁启超谈到
康有为的思想时说:康有为认为:“众生同原于性海,舍众生亦无性海,世
界原具含于法界,舍世界亦无法界”,因此,“世间与出世间,非一非二也”
①
。
我们知道,在康有为的思想里,佛的“性海”、“法界”,即是“元”,
是“神”(或“神”的境界)。所谓“性海”、“法界”与“众生”、“世
界”合而为一,也就是说“元”——“神”与现实物质世界融为一体,“神”
即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离开现实的物质世界,也就没有“神”的境界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康有为说“知天演之自然,则天下尊,知无量众魂之难
立待于空虚,则不信末日之断。”既然世界与“法界”是一个东西,那么,
①
“庄严世界,即所以庄严法界”,把现实世界搞好了,也就等于建设了圆满
极乐的“法界”了,因此,人们要求得解脱,就不能回避现实,相反,必须
正视现实,解决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康有为正是以此观点为依据,积极主
②
张改革现状,“专肆力于改造世界”,“务于世间造世界”。这显然是与佛
教思想相对立的,他说:“佛欲强逃烦恼世界,别觅极乐世界而不可得,今
③
为演出极乐世界于全世界中” 。
康有为“大同”之说显然也受了佛教的影响,他自命为“救世主”,抱
有“救世”的宏愿,决心要“普度生民”,“务致诸生于极乐世界”,他说
“吾既生乱世,目击苦道,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
哉!遍观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
康有为在帝国主义肆行侵略,祖国濒临“瓜分豆剖”的危急境地时,迫
切要求维新变法,以挽救祖国的危亡,并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创造有利的条
件,但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在政治上存在着很大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害怕革命,只主张在不触犯封建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基础上推行若
干改良主义政策,以维护和扩大其利益。因此他在酝酿和策划变法活动时,
就只能“托古改制”,战战兢兢地抬出封建“圣人”孔子的亡灵,给自己以
帮助,利用今文经学解释《春秋》的所谓“微言大义”的牵强附会的手法,
把本来在政治上处于保守的孔子学说,主观臆造地填进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
① 梁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