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位。
苏非主义关于神秘的爱的主张有利于穆斯林远离种种邪说而一心向主;
苏非派强调个人内心的直觉经验,强调个人的精神生活的纯朴和灵魂的净
化,对巩固伊斯兰教的信仰阵地,坚定人们的信念都是有益的。但是苏非派
所主张的神智论、泛神论观点以及圣徒、圣墓崇拜仪式不利于正统信仰的发
展。11世纪,伊斯兰著名学者安萨里(1058—1111年)对苏非主义中的神秘
主义作了具体的取舍,使之与官方信仰艾什尔里派的观点进行调和,合而为
一,成为伊斯兰教教义的终极形式。
安萨里以后,苏非主义发生重要分化。一方面,它被纳入正统信仰而使
伊斯兰教在神秘主义的基础上得以重建;另一方面,苏非主义并未因纳入正
统信仰而丧失其独立存在的特点,它发展成民间信仰,成为教中之教。苏非
主义深入伊斯兰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成为中世纪伊斯兰教的主要形
式。
苏非神秘主义教义尤其是泛神论和偶像崇拜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伊
斯兰教的纯正信仰的冲击越来越大,不断遭到正统派的批判。伊斯兰教的现
状引起了一部分宗教学者的忧虑,在苏非主义内部形成了新苏非主义。这部
分学者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圣训和教法,崇尚9世纪以前纯正的伊斯兰教信
仰,对于当时正宗信仰的衰落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极为关注。主张重振社会道
德,复兴正宗信仰。这一思想倾向最早产生于印度和北非的宗教学者中,其
后通过学术交流影响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学者,在整个伊斯兰社会产生了
复兴伊斯兰教真正精神的强烈要求。这些学者为此在圣训学研究中更加倾向
于9世纪以前早期圣训,在注释上坚持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之见。对早
期圣训学的研究使学者们确信,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带有泛神论倾向的苏非崇
拜和民间习尚背离了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应予取缔。这些来自苏非内部的
复兴论者,几乎全部属于那些比较接近逊尼派教义的苏非教团。其中最重要
的两支是从阿拉伯半岛外部传入的,一支是从印度传入阿拉伯半岛的纳格西
班迪教团,一支是从伊朗西部和土耳其东部传入的哈勒瓦提教团。
较之传统的苏非教义、礼仪,新苏非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遵循
伊斯兰教法、严守《古兰经》和圣训,以此为行教、布道的根本依据,纯洁
信仰。 (2)他们认为信仰的根本目的不是通过虔修与绝对存在的安拉合一,
而是与先知的精神和人格相遇。反对已有广泛影响的带有泛神论倾向的伊
本·阿拉比的学说,提倡以“现象一元论”代替“本体一无论”。他们提出
的口号是“真主是向导,一切皆来自真主”。重新树立真主安拉在伊斯兰教
信仰中唯一真神的至尊地位。 (3)反对遁世、安贫、禁欲等消极的人生观,
提倡以现实主义态度面向人世,关心并积极参与,干预现实生活。坚持以伊
斯兰教法为基础重振社会道德,根除社会腐败现象,以“圣战”的方式净化
信仰,抵御欧洲殖民者的入侵。(4)简化宗教仪式,纯洁内部组织。他们批
判圣徒崇拜、圣墓崇拜,简化宗教礼仪。新苏非教团在组织形式上更加严格。
… Page 49…
如纳格西班迪教团,只在志同道合,具有纯正伊斯兰教信仰的宗教学者中吸
收信徒发展组织。
这种从苏非派内部产生的改变伊斯兰教现状的思想对以后的苏非派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重振日趋衰弱的伊斯兰国家,结束穆斯林精神生活的僵化和混乱状
态,反对偶像崇拜,抵御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穆斯林世界兴起了一系列改
革运动。这些运动的领导者往往把统治集团的腐败、国家的软弱、经济和文
化的落后、道德的堕落、社会风气的恶劣归结于伊斯兰教的衰微,把复兴伊
斯兰教作为解决问题、迎接近代世界和伊斯兰教内部挑战的根本出路。他们
或以纯洁宗教信仰为口号,提倡恢复早期的伊斯兰教;或主张革新和发展伊
斯兰教,适应近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伊斯兰教跟上时代的步伐。
(2)瓦哈比运动的发展
瓦哈比运动于18世纪中叶在阿拉伯半岛的纳季德(内志)地区兴起,以
恢复早期的伊斯兰教纯正教义为目标,带有非常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他们
自称“陶希德”,即唯一神论运动,其成员称“穆瓦希德”,即唯一神论者。
瓦哈比派的活动实际上是借恢复伊斯兰教纯正教义而进行的伊斯兰教的
宗教和道德的复兴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摆脱异族人统治的阿拉伯人的解放
运动。瓦哈比派继承了伊本·泰米叶的理论和罕百里教法派学说,认为陶希
德——认主唯一是伊斯兰教的根本。根据唯一神论的方针,瓦哈比派认为下
列行业属于或接近于多种崇拜:①遇到灾难向真主以外的被造物祈祷;②向
真主以外者求助;③通过先知或圣徒向真主祈祷,以求得到主的喜悦;④要
求真主以外者保护;⑤向真主以外者发誓;⑥参拜坟墓,向亡人祈祷和求情。
认为如果穆斯林的心灵屈服于无意义的被崇拜物,将使他驯服于暴政,接受
完全非伊斯兰教的种种异端。
瓦哈比派兴起后,禁止在坟墓附近建立清真寺,也不准在坟上建拱北,
对于建立在墓地上的清真寺和拱北一律捣毁。1801年,瓦哈比派军队攻占伊
拉克的什叶派圣地卡尔巴拉,扒掉侯赛因陵墓的拱顶建筑;1804年,瓦哈比
派军队夺取圣地麦地那,捣毁了先知的陵墓并掠走墓地的全部物品。同时,
瓦哈比派禁止对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等圣地以外的清真寺作朝觐般的访
问。
针对伊斯兰教社会生活腐败的现象,瓦哈比派在其征服的地区实行严格
的伊斯兰生活准则。凡是有悖于此准则的行为均加以禁止。如禁止穿绸缎,
戴金饰,饮酒、抽烟、画像及音乐、舞蹈等等。他们认为这些行为导致穆斯
林追求现世的享乐,注重生活的富裕和舒适,从而减弱对真主安拉的绝对信
仰。
增强穆斯林对真主安拉的绝对信仰最重要的措施,乃是提倡伊斯兰教的
原旨教义。瓦哈比派将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的复兴,作为改变伊斯兰教僵化
状态的重要手段。他们坚持《古兰经》、圣训和先辈的学说,主张一切应回
到《古兰经》去,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提到的真主的属性是不容怀疑的,
只应信仰其字面意义而不过问其形态如何。就象罕百里所说的那样,“先贤
及其教长们的主张是:我们描述至高无上的真主要用真主自己及其使者穆罕
默德所做的不曲解、不渎神、不变形、不比拟的描述,不允许否定真正自我
描述的那些属性,不许用被造物的属性来比拟真主的属性”。穆斯林应绝对
遵行“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信条,必须严格执行先知和《古兰经》所规
… Page 50…
定的理论和实践,而绝对不应该信奉后世神学家、哲学家、苏非主义者对伊
斯兰教信仰作出的种种阐释和渲染,这些阐释和渲染只能使穆斯林对真主的
信仰产生迷惘和困惑。对扰乱穆斯林心智的非正统行为,诸如苏非派以吹笛
击鼓伴随纪念安拉的仪式,苦修者的狂热举动均严厉禁止,以恢复伊斯兰教
信仰仪式的纯正性,让信徒的心智集中于对真主安拉的绝对崇拜上。
为了规范伊斯兰教徒的日常生活和伊斯兰社会的行为,瓦哈比派在其征
服地区严格推行伊斯兰教法中保守主义的罕百里派的教法。但瓦哈比派在教
法上更为保守,主张只有《古兰经》和圣训才是真正的源泉,当罕百里法与
《古兰经》和圣训相矛盾时,将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和圣训
是穆斯林生活的唯一准则,任何其他的解释都不能凌驾于它们之上。同时,
瓦哈比派也表现出相当开明的态度,使瓦哈比派的主张更适应近代社会和伊
斯兰教革新的需要,也更能为广大穆斯林接受。这是瓦哈比派能够获得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