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为侵略者收集了大量有关当地的详细精确的情报,通过传教活动博取了
当地人的好感,为以后的殖民侵略铺平道路。传教士的活动以各国政府的武
力为后盾,拉拢欺骗当地人民,随后商人跟踪进入,以贸易为名,进行掠夺。
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入亚、非、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必然与当地的文明发生
冲突。当地人民一旦识破传教士那虚伪的外衣,就必然奋起反抗传教士的宗
教文化侵略。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不仅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而且打击
了教会的传教活动。在近代中国,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不断,中国人
民不断掀起反对“洋教”的斗争,使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屡次受挫。在其他国
家也不断发生反对基督教传播的活动,以捍卫本民族的传统信仰和传统文
化。
从总体上讲,基督教传教活动是资本主义侵略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帮
凶,但我们也应该对其作出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否认当传教士怀着不可告人
的目的传播“西方文明”时,“西方文明”所代表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比较先
… Page 40…
进的生产方式。传教士在殖民地开办学校、创建医院、开办农场、建立工厂,
在殖民掠夺和引起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也将西方的文化与教育方法、现代医学
知识和医院、农业和林业的改良办法、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带到了这些地区和
国家,引起了这些地区和国家某些领域的根本性变化,促进了这些地区和国
家的文明进化过程。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一些传教士是虔诚的宗教徒,他们在
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几十年如一日传播基督教的教义。这些真正的传教士,
对于他们传教地区的贫穷落后的人民充满了同情之心,为所在地区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当然,与传教士的宗教文化侵略所造成的破坏相比,这种积极作用是微
不足道的。
6。近代中国的基督教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从唐代开始,历代不断。清代康熙、雍正颁布诏书,
禁止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禁教令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但是清政府的禁教活
动时紧时松,使传教士在中国仍有秘密活动的余地。到1839年6月,天主教
在中国的13个省有活动,有欧籍传教士65名,天主教徒约30万人。同时从
19世纪初,新教传教活动也逐步渗入中国。
(1)传教士与鸦片战争
在清政府颁布禁教令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成为非法,不能进入中国
内地传教。传教士一面鼓吹采取强硬政策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侵略活动搜集
情报;一面为在中国传教进行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出版中文书刊,用中文著
述传播基督教教义,兴办新式学校和西医院。
在搜集情报方面,郭实腊 (又译郭士立、郭甲利)起的作用最大。郭实
腊是普鲁士人,受荷兰传道会派遣到远东,1829年后成为自由传教士。他自
己表述说:“我心中长久以来就怀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在当今的日子里,
上帝的荣光一定要在中国显现,龙要被废止,在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
①
成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对象” 。为了实现这一信念,他10次深入中国东南
沿海,搜集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情报。他发现当时清政府的经济、技术非常
落后,防备松懈,简直不堪一击。他预计如果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
很快就会屈服投降。“英国兵只要一个团就可以击退他们几个省的军队。”
竭力鼓吹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向西方打开闭锁
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传教士竭力为英国侵略者出谋画策。郭实
腊和马礼逊之子马儒翰担任侵略军的翻译,从战争开始到签订《南京条约》,
他们参与了每一次侵略活动。在战争中,美国传教士雅稗理和文惠廉直接参
加了英军在厦门的侵略活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被派到舟山,在英军的司令
部里担任翻译。美国的传教士伯驾竭力向美国总统、国务院和国会鼓吹美国
应乘机参与对华作战。另一传教士裨治文担任了加尼海军司令的翻译和助
手,在《南京条约》刚一签订就怂恿加尼向清政府勒索最惠国待遇。1844年
2月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抵华时,伯驾、裨治文,卫三畏成为顾盛使团的重要
成员,直接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① 《中国丛报》1837 年8 月号,第140 页,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9 页。
… Page 41…
1844年10月24日,在法国传教士的策划下,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
法《黄埔条约》。在条约第22款中规定法国人可在五口建造教堂,“倘有中
①
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基督教会借
西方在军事上的胜利打开了在中国传教的一个缺口,也可以说是传教士为侵
略战争服务得到的回报。
基督教传教士借助不平等条约,得寸进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终于在
1846年迫使清政府解除了“禁教令”。道光皇帝在上谕中说“天主教既系劝
人为善,与别项邪教迥不相同,业已准免查禁。……所有康熙年间各省旧建
之天主堂,除已改为庙宇民居者毋庸查办外,其原旧房屋尚存者,如勘明确
实,准其给还该处奉教之人。”但仍然规定“外国人概不准赴内地传教,以
示区别。”在“给还旧址”交涉中,天主教传教士擅自跑到各省地方,任意
指控,恣意讹诈,以还堂的名义非法强占房地产,甚至煽动教徒用暴力驱逐
旧址上的大批中国居民。甚至一些绅民的华丽居室,也被传教士、教徒硬指
认为当年的教堂,勒逼老百姓归还。一些受当地居民尊敬的与国家体制和文
化传统有关的地方,如会馆、公所、庵堂,也被强迫抵作教堂。传教士在外
国列强使馆的直接支持下,向清政府地方当局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使这种
交涉持续了二十年之久,制造出许多事端。传教士的这种强盗行径,激起了
中国人民强烈的抵抗情绪,中国老百姓对传教士均“怒目相视,俨若仇敌”,
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同时,各国传教士违反清政府的规定,纷纷潜往中国内地,发展教徒,
进行种种不法活动。法国传教士马赖不顾中国政府的规定,1852年擅自潜入
广西桂林传教,进行不法活动,1856年2月被地方当局逮捕法办。法国勾结
英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及于1856年10月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中国活动多年的传教士成为侵略军最好的参
谋,他们为侵略军提供清政府内部的情报、军队设防情况的情报,使侵略军
对清政府的态度和实力了如指掌。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清政
府被迫同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在与这些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
均有关于传教的专门条款。在与法国签订的条约中,第13条规定:“凡奉教
之人,皆全获保佑身家,其会同礼拜诵经等日,概听其便。凡…备有盖印执
照安然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凡中国人愿信奉天主教而循
规蹈矩者,毫无查禁,皆免惩治。向来所有或写、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文,
无论何处,概行宽免。”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中文本中,担任翻译的
传教士艾美擅自加入“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条款。
这样通过武力和欺骗,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教士也获得了在中
国全境自由传教的权利。传教士对此既意外,又欣喜若狂,他们迫不及待要
利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