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宿所以及散发书籍来影响群众。许多平信徒被吸收参加这一运动,并建立了 

一些女执事的团体。在新教徒屡遭迫害的天主教诸侯国,路德教会的牧师用 

生动的布道来吸引听众,并向他们分发《圣经》和宗教小册子,而且还向北 

美的德国移民派遣传教士。新教的国内传教活动带有强烈的虔教主义特征, 

得到受各种觉醒潮流影响的新教徒的支持。包括归正宗势力强大的南德和下 

莱茵地区也引起了有力反响。 

     19世纪德国新教的复兴还包括新教的联合及由此引起的宗派分化。19 

世纪初,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诸侯国林立,致使教会也处于分裂状态。普 

鲁士是德国新教徒最为集中的国家,而路德宗的力量大于归正宗。18世纪的 

启蒙运动和虔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方在教义上的分歧,初步排除了 

教会联合的障碍。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推动下,路德宗和归正宗逐步趋 

向联合。1817年,在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300周年之时,威廉 

三世宣布路德宗和归正宗实行联合,并举行双方的联合礼拜。威廉三世的主 

张获得这两个教会许多神职人员的支持,所成立的新教联合组织定名为“普 

鲁士联合福音教会”。1822年,威廉三世颁布了他亲自编纂的礼拜仪程,并 

命令教会必须使用。联合福音教会的成立和新的礼拜仪程的采用,其结果是 

使普鲁士国王实际上成为教会的最高领袖。在普鲁士教会联合的影响下,德 

国境内的其他诸侯国的路德宗和归正宗教会也逐步实行了联合。 

     但是,教会联合使普鲁士一些地区的路德宗发生了分化。路德宗在德国 

的东部和北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萨克森和西里西亚,顽固的路德宗正统 

派对归正宗教会极端仇视,拒绝加入联合教会。在布雷斯劳,所有路德宗教 

会的牧师都拒绝采用威廉三世编订的新的礼拜仪程,他们在1830年脱离普鲁 

士联合福音教会组成“老路德派”(或译旧礼仪派)。这些“老路德派”遭 

到威廉三世残酷的迫害,且不准他们移居他乡。1840年,威廉三世去世后, 

许多老路德派信徒移居美国,他们组成布法罗会议、密苏里会议等保守的路 

德宗教会。留在德国的老路德派组成了福音路德宗大会议。这种强烈地维护 

路德宗信仰传统的不仅有老路德派,而且还有加入普鲁士联合福音教会的保 

守的路德宗信徒,这些信徒自称“新路德派”。他们强调上帝的救赎之恩通 

过各民族、各种制度流传下来,试图复兴古代的宗教礼仪传统。在联合福音 

教会中还有另一些信徒,他们带有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否认任何信条,只 

承认《圣经》的权威,并提倡对它进行比较灵活的解释。同时他们主张政教 

分离,教会脱离世俗政权的控制、保持独立。尽管教派分化不断,联合福音 

教会在普鲁士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到20世纪初,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 

新教教会。 

     19世纪后期,为了反对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各种 

非基督教倾向,在德国新教教会尤其是路德宗教会中出现了寻求联合,共求 

发展的趋势。1868年,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和美国的路德宗教会首次召 

开“路德宗福音教会大会”,成立了国际性的路德宗教会合作组织。与会各 

国教会领袖讨论了教会改革、联合与合作的途径,研究时局的变化,谋求对 

付社会的挑战的办法。路德宗教会国际组织的成立成为基督教国际联合的重 


… Page 24…

要开端。 

     福音觉醒运动也强烈地影响了斯堪的纳维亚的新教,在这些国家出现了 

形式多样的复兴活动。在丹麦,福音觉醒运动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最大,具有 

类似自由教会的精神倾向。其代表人物是宫廷布道师、神学家J·P·米恩斯 

特(1775—1854年),他早年崇拜法国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后来又受到康 

德哲学的影响,是丹麦教会的首席主教。正统派的代表人物是尼柯莱·格伦 

维特(1788—1872年),他强调使徒信经作为教会坚实的基础,主张教会的 

活的传统和圣事为教会活动的中心,从而使丹麦的宗教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在挪威,觉醒运动中虔敬主义色彩比较显著。领导者汉斯·尼尔森·豪 

格(1771—1824年)是一位平信徒巡回福音传教士,他因抨击国教会信仰冷 

漠的状况而被关押近十年。后来,挪威的福音觉醒运动由吉恩尔·约翰逊(1822 

—1894年)继续领导,约翰逊是克里斯蒂安大学的神学教授,在他的努力下, 

福音觉醒运动与国教会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他注重传统的信条,因而得到了 

教牧人员的支持,对挪威不同阶层的信徒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瑞典,福音觉醒运动也有形形色色的表现。牧师亨利·沙尔陶(1757 

—1825)的影响最大。他原先受到摩拉维亚兄弟会的影响,后来倾向于高教 

会派,强调教会的传统和基督真正临在圣餐之中,注重圣事。 

     在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路德宗教会福音觉醒的同时,欧洲大陆的各归 

正宗教会,也逐步复兴并引起了分化。18世纪后期,理性主义对瑞士、法国、 

荷兰的归正宗教会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归正宗教会的福音觉醒运动就是对 

这种冲击的反应。归正宗教会福音觉醒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受到了不列颠的福 

音运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福音觉醒运动的起源可以部分地追溯到苏格兰的 

福音运动。英国的福音派牧师在日内瓦举办学习班培养神学生,介绍苏格兰 

福音派的教义,在法国和瑞士的法语地区引发了一场觉醒运动。在觉醒的潮 

流中,平信徒成为教会复兴的主力。他们成立了许多志愿会社,从事福音传 

道、慈善工作和国外传教。但是,福音奋兴运动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具有理性 

主义倾向的教会领袖的反对,在教规和信仰方面出现了分歧。1834年,在荷 

兰发生了科克事件,青年牧师亨德里克·德·科克(1801—1842年)拥护极 

端的加尔文主义,主张谨守多尔德会议的决议,被免职,引起了理性主义和 

觉醒运动的关系紧张并导致分裂。一些地方教会会众脱离国教会建立了基督 

教归正会,不过,仍然有许多福音派留在国教会内。在瑞士,被誉为“法国 

新教的施莱尔马赫”的亚历山大·维内(1797—1847年)带领福音派从国教 

会中分裂出去。维内起初对不成熟的福音奋兴运动感到反感,但后来被稳健 

的福音派观点和浪漫主义潮流吸引,并对理性主义者竭力压制福音派感到不 

满,因而采取了奋兴运动的立场,直言不讳地鼓吹教会与政府分离。1845年, 

他带领包括多数牧师和洛桑学院大多数神学教授在内的一批人脱离了国教 

会,成立了沃州自由教会。 

     ②英国新教福音觉醒运动。相对于欧洲大陆的新教福音觉醒运动来说, 

英国新教福音觉醒运动早已开始。可以说,1815年后的英国新教福音觉醒运 

动只是前一段时间这一运动的继续。在英国,福音觉醒运动包括国教会内的 

福音觉醒运动和不从国教者的福音觉醒运动。 

     1815年,国教会的福音派获得了第一个主教管辖区,充分显示出福音派 

在国教会内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然而,第一个福音派主教的任命引起了国 


… Page 25…

教会教士们的普遍不满,因而称他为“宗教上的主教”,意思是只担任主教 

职务,不享有政治特权。随着福音派运动的不断发展,在国教会内福音派的 

地位不断上升。一些持福音派观点的人被任命担任教会的重要职务,甚至担 

任国教会的最高职务——坎特伯雷大主教。到 19世纪中叶,福音派成为国教 

会内的主要派别,在平信徒中拥有很大势力。后来,福音派逐渐演变为低教 

会派,与高教会派相对立。 

     不从国教派的福音觉醒运动影响非常强大,因此,各个不从国教派教会 

的势力在19世纪稳步发展,教会团体不断增加。在争取与国教会的平等权利 

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