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在分类原则上,他反对把生物划分为相反的两类这种对分原则(如分为
陆上生物与水生生物;有翅动物与无翅动物等),而主张选取尽可能多的不
同特征进行分类。在分类系统上,他把生物从低等向高等的发展序列依次划
分为11个等级,并初步提出了类和纲这样的分类学概念。
继亚里士多德后,他的学生德奥弗拉斯特 (公元前372—前287年)进
一步推进了生物分类学的研究。德奥弗拉斯特在初创双名制命名法的基础
上,给许多植物命了名,并进行了初步分类。由于他首创双名制命名法和奠
定生物分类的初步基础,因此被西方生物学家誉为古代植物学之父,他的《植
物的历史》与《植物的探究》亦被视为古代植物学的经典著作。就一定的意
义而言,西方近代生物分类学的发端,正是以德奥弗拉斯特为代表的古希腊
主物分类学为直接的理论渊源的。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随着古希腊生物学的复兴,特别是由于生物考察
与生物养殖的兴起,近代生物分类学在意大利、英国、荷兰、瑞典等沿海国
家逐渐发展起来。近代生物分类学从16世纪中期兴起后,在此后持续一个半
世纪的发展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物种资料,而且还由于不同的宗教背景
的影响,初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法:人为分类法与自然分类法。
人为分类法的基本方法是,选取植物和动物的某一个器官的形态特征为
分类的主要标准,然后把生物物种人为地划分为不连续的、有等级序列的若
干级类别。这种分类法形成和发展于天主教流行的国家。近代生物分类学的
先驱、意大利生物学家契沙尔比诺(1524—1603年)和另一个生物学家马尔
比基(1628—1694年)则是人为分类法的代表人物。
契沙尔比诺是近代生物分类学中的人为分类法的开创者,他深受亚里士
多德的生殖灵魂论及其最初的人为分类法的影响,认为生物的生殖器官是机
体的灵魂,而这种生殖灵魂,对植物来说,则表现为果和根:靠果繁殖,靠
根生长。因此,在植物分类中,他以果和根的形态特征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
在其于1583年出版的16册本的《论植物》中,以南欧地区的植物和少数动
物为分类对象,初步建立起了近代的第一个生物分类的人为系统。
此后过了70余年,意大利的另外一些生物学家试图把契沙尔比诺的人为
分类法广泛地运用到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物物种的分类上,从而建立起完
整的生物分类系统。最先把人为分类法引入动物分类学的生物学家,是显微
… Page 88…
解剖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马尔比基。他在1661年发现毛细血管之后,对契沙尔
比诺的人为分类法进行了研究,试图建立一个把一切生物都纳入等级序列系
统的分类体系。他认为,对动物来说,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是生物呈等级序
列的主要标准,于是,他以生物的呼吸器官的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将所有
生物按植物、昆虫、鱼类、高等动物、人这种等级序列进行了统一的分类。
自然分类法的基本方法是,选取植物和动物的多种器官乃至全部器官的
形态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然后把生物物种自然地划分为连续的、彼此有亲
缘关系的若干类别。这种分类法形成和发展于新教比较流行的国家,如荷兰
生物学家洛比留斯(1538—1616年)、瑞士生物学家鲍兴(1560—1634年)、
英国地质和生物学家约翰·雷伊则是这种分类法的代表人物。
自然分类法强调分类中的多标准,强调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运用这种
方法,瑞士植物学家鲍兴曾在1623年完成了对他当时所知的近6000种植物
的分类。鲍兴在建立他的植物的自然分类体系时,还广泛地采用了在16世纪
中期已有人采用的双名制命名法,从而扩大了双名制命名法的影响。
继鲍兴之后,约翰·雷伊进一步推动了自然分类法的发展,他在研究17
世纪中期以前的植物分类法时认为,在选用分类标准时,不仅要注意植物的
果和根,也要注意植物的花、叶和其他器官的形态特征。1660年,雷伊运用
自然分类法建立了一个植物的自然分类体系。此后,雷伊逐渐转向动物学的
研究和地质学的研究,并对当时尚处于萌芽时期的比较解剖学进行了最初的
研究,在此基础上,雷伊进一步推广了自然分类法的运用范围,在1693年又
建立起了一个动物的自然分类体系。这样,雷伊也在生物分类学中建立起了
一个统一的自然体系。
自然分类法强调在生物分类中采用多种标准,强调生物物种之间的亲缘
关系,比较符合生物物种类别及其关系的本来面目。但由于这种分类标准太
多,不易掌握;而且由于此分类法与天主教教义相悖,因此此分类法影响甚
小。
17世纪末,植物学中的一大新发现也对人为分类法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
动作用。1692年,英国植物学家格鲁(1641—1712年)发现了植物的有性繁
殖,1694年,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卡梅拉留斯(1665—1721年)以
及其他的一些生物学家进一步证实了格鲁的发现。由于格鲁和卡梅拉留斯等
人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植物的雄蕊实际上是它的雄性器官,而它的雌蕊实际
上是它的雌性器官,这就更增强人们对植物具有生殖灵魂这一观念的信奉。
植物有性生殖的发现,加强了生物分类学中的人为分类法的优势。
2。生物学家林耐
(1)对生物分类学的探索
林耐(1707—1778年)生于瑞典司马兰省的牧师家庭,他的父亲是个乡
村牧师,热爱大自然,喜爱种花草,为此,曾开辟过一个规模不小的花园。
幼年林耐受到了这种热爱花草种植的家庭气氛的熏陶,也许是使林耐后来成
为一个著名的植物学家的最初动因。
林耐中学毕业后,考入瑞典的龙德大学,在进大学之初,林耐寄宿在一
个叫司徒比的医生家里。司徒比既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个博物学家,他家里
藏有丰富的矿物、介类、植物、鸟类的标本。林耐因此向司徒比学到采制生
… Page 89…
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一年以后,林耐转入瑞典的著名大学——乌帕萨拉大
学,受到了该校医学教授、植物学家路德维克的器重,并把林耐破例地提升
为自己的助教,代表他讲授植物学。后来,由于校方禁止没有学位的人在大
学执教,林耐只得离开该校。林耐离校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植物考察,此
后,林耐为了取得正式医生的资格,于1735年前往荷兰。在荷兰期间,林耐
结识了不少生物学家,并曾一度前往英国进行植物品种交换与植物物种考
察。1738年,林耐取道法国回国,在巴黎期间,林耐又结识了法国的一些生
物学家。1740年,由于路德维克去世,林耐即应聘继任路德维克的教授席位,
重返乌帕萨拉大学任教。
青年时代的林耐极其重视生物物种考察。早在乌帕萨拉大学任助教时,
林耐就曾只身前往瑞典北部的拉帕兰地区进行植物物种考察。拉帕兰地区环
境恶劣、气候寒冷,1732年底,林耐对该地区的植物物种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研究,写成了 《拉帕兰植物志》,这是林耐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瑞典
当时重要的地域植物志之一。1733年初,林耐离开了乌帕萨拉大学,立即应
瑞典达拉尔纳省省长之邀,前往该省进行植物资源考察。林耐在瑞典境内进
行的这些植物考察,为他后来建立分类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实验基础。1740
年,林耐返回乌帕萨拉大学任教之后,觉得个人独自进行考察的力量有限,
于是动员他的学生走出瑞典,走向欧洲,走向世界,到世界各地去进行更为
广泛的动植物物种考察。林耐派出进行考察的学生,有的曾东到日本,有的
曾西去北美,有的曾南到南非,有的曾北去斯比兹堡群岛。其中有位学生也
到过中国。可以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