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可燃性的物素称为“燃素”,意即火的原素。
在进行上述实验研究的同时,斯塔尔研究了《地下的自然哲学》等医学
化学著作,1703年,他重印了《地下的自然哲学》一书,并在贝歇尔阐述的
油土论的地方加上了一个很长的评注,他指出,贝歇尔所说的油土,实际上
就是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中的燃素。后来,他在《化学基础》一书中进一步
阐述了他的燃素说。并在他的教学中长期讲授他的燃素说,这样,燃素假说
这样一个关于燃烧学说的新理论便广泛传播开来。
斯塔尔的燃素说认为,燃素是一种火质和火素,但并非火的本身,而是
一种呈细微粒子状的火的原质或元素;燃素广泛地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之
中,也存在于金属之中;燃素有时是油质的,有时是火质的,有时是土质的,
但无论分别存在于植物体、动物体和矿物体的燃素的性状怎样不同,它们在
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的本质属性是它们的可燃性;物体的燃烧过程实质
上是燃素的逸出过程,燃素本身具有从一种物体转入另一种物体的特性。斯
… Page 67…
塔尔还认为,如果把金属烧渣与含有燃素的物质一道加热,就可以使金属还
原。
燃素说大体上能解释一些燃烧现象,如油、脂、土、炭等在燃烧之后留
下来的残渣与灰烬确实比原来的物体要轻得多,而这些现象很有些燃素说所
解释的那样,这是因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燃素随着火焰一道释放出来了。
这样,其残渣与灰烬自然要比燃烧前轻得多。
由于燃素说表面上能解释一些燃烧现象,所以他给当时的化学家们以一
种理论上的幻觉:似乎燃素说确实是能够正确解释燃烧现象的燃烧学说。正
因为如此,当时的不少化学家都成了燃素说的忠实信徒,而近代化学也因此
进入了一个以燃素说为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燃素时期。
4。气体化学
(1)燃素说的理论危机
从贝歇尔最初提出的燃素说的1669年起,燃素说在欧洲化学界前后风行
了一个多世纪。
根据燃素说的解释,燃素是一种基质,但这种基质却具有变幻莫测的性
质:它有时是火质,有时是土质,有时是油质,有时是光质,有时是热质。
它充塞于天地万物之间,流动于雷电风云之中。但无论是在动物体或植物体
中,还是在矿物体或其他物体中,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一方面,它是组织
这些物质的一种基质;另一方面,它又是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
质动因。物质失去它就变成灰烬,而灰烬得到它就会新生。总之,在当时一
些化学家的心目中,燃素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超级基质。
根据燃烧说对燃烧现象所作的理论解释,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
可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但在解释一种与燃素有关的化学
现象时,燃素说始终无法自圆其说。这种与燃素有关的重要化学现象就是金
属的煅烧现象。
燃烧说认为,物体燃烧的过程是物体释放燃素的过程,物体燃烧,燃素
释放出去了,燃烧物体变成了灰烬。因为燃素被释放出去了,所以物体的灰
烬也就比物体本身轻得多。对于诸如木炭之类的植物体的燃烧,燃素说是乎
能得到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可是,同样是物体的燃烧,为什么金属被燃烧
后,它的灰烬不但不比原来的金属物体轻,反而比原来的金属物体重呢?
对于金属燃素 (煅烧)后增加重量的事实,当时一些持燃素论立场的化
学家颇感困惑,为了使燃素论能自圆其说,法国化学家文耐尔(1723—1775
年)竟别出心裁地解释:燃素有时具有为地心引力所吸引的向下的重量,他
把这种向下的重量称为“正重量”,有时具有与地心引力相反的“向上的重
量”,他把这种“向上的重量”称为“负重量”。由于金属燃素具有“负重
量”的性质,所以当金属燃烧而释放出燃素时,它的重量就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增加了。
一种基质,既具有向下的正重量,又具有向上的负重量,这很令人费解,
于是,有些人费尽心思找到了这样一个比喻:金属失去燃素,好比人死时失
去灵魂。失去灵魂的死人不是比含有灵魂的人重吗?由此可见,燃烧后的死
金属要比活金属重。这样,就使燃素不仅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基质,而且成
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幽灵。由于燃素说在解释金属煅烧时所遇到的无法克服的
… Page 68…
理论困难,它所编织出来的理论幻景正在消逝,理论化学已处于一场新的危
机之中。
把燃素说进一步推向理论危机的动因,是 18世纪初气体化学的初步发
展。
(2)布莱克
到 18世纪初,气体化学有了初步发展,特别是对于碳酸气的发现与研
究,可以说是18世纪气体化学发展的先导。第一个重新发现并深入研究碳酸
气的是英国化学家布莱克 (1728—1799年)。
1746年,18岁的布莱克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医学,在学习医学之际,
他同时致力于化学研究,1750年,在他移居爱丁堡的同年,由于医学研究的
需要,布莱克即开始进行酸类与碱类物质的研究。1754年,他写出了他的博
士论文《论胃中食物产生的酸,兼论白氧镁》,第二年,他把这篇论文扩充
为专著,并在爱丁堡学会上宣读了这一著作,1756年,该书以《关于镁石、
石灰石和其他碱类物质的实验》的书名出版,在这一著作中,他记述了发现
碳酸气的过程,并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把石灰石加热,除了制得石灰之外,还可以制
取一种气体,他把这种气体叫作“固定空气”,并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这种
气体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石灰石经过煅烧后减少重量44%,他认
为,这正是“固定空气”被从中释放出来的缘故。与此同时,他也用镁石(碳
酸镁)作过类似的实验,发现镁石也含有“固定空气”。他还发现,碳酸镁
(镁石)与氧化镁(镁土)的区别,仅仅在于“固定空气”的得失,碳酸镁
失去“固定空气”即为氧化镁;而氧化镁得到“固定空气”即为碳酸镁。
布莱克还用其他许多方法制取过“固定空气”,并认识到在呼吸、发酵、
木炭燃烧中也能产生这种气体,而空气本身就含有少量的“固体空气”。
在制取“固体空气”的基础上,布莱克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了多方面
的研究。他发现,这种气体能为苛性碱所吸收;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能使
动物窒息以至死亡。在当时,“窒素”曾是一个与“燃素”对立的概念,布
莱克的发现从根本上揭开了“窒素”的秘密,原来“窒素”并不是一种与“燃
素”对立的基质,而是一种特殊的气体。
通过对“固定空气”的深入研究,布莱克进一步指出,石灰石在煅烧后
失重并转变为苛性石灰,正是由于失去酸性的“固定空气”,而这种“固定
空气”本身并不是“燃素”,而恰好是“窒素”。他的这些实验与理论,一
方面使燃素说进一步陷入了严重的理论危机中;另一方面,也为后来推翻燃
素说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根据与理论启示。
(3)卡文迪许
继布莱克之后为证实燃素说而进行气体化学研究的,是英国化学家卡文
迪许(1731—1810年),他是一个公爵的后代。富裕的条件使得他终生都得
以进行专注的研究。
他在气体化学方面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创用汞槽法制取纯净的二氧化
碳,并测定了二氧化碳的比重和溶解度,证明了用实践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
与动物呼出二氧化碳和木炭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相同,同时,他还发
现,当空气中含有九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时,就会使蜡烛熄灭。
… Page 69…
他在气体化学方面的另一贡献,是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