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学的社会功能 作者:[英]j.d.贝尔纳陈体芳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它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批评的。首先,基金会是纯粹的慈善机构。人们不能向它们提出什么要求,只能向它们提出申请。能说会道的研究津贴申请者占便宜,吹牛拍马本领差的人和研究所就要吃亏。往往很容易把钱花在鼓吹得比较厉害或者比较容易鼓吹的科学项目上,从而创造出一套虚假的价值标准。最后,津贴金额是武断决定的而且不可靠。没有任何科研项目或者科研人员能够指望得到五年以上的支援,而五年对于发展科学理论来说,是很短的期间。

  不过主要缺点还在于:虽然有许多管理委员会处于科学家控制之下,但金额的分配却不是根据科学家的有组织的一致意见决定的。毫无疑问,这些机构所发放的津贴虽然带来极大的好处,但几乎要比用任何其他方式支付的科学经费都更加浪费金钱。

  美国花费在科学事业上的金钱是极其可观的。如果我们以前面说的数字为根据(这个数字不会有很大出入),每年花在大学、政府和工业科研上的费用就有300,000,000美元,亦即60,000,000镑。这是英国科研费用的十倍,也许比苏联以外其余世界的科研费用总额还多。不过效用递减的规律显然也在这里起着作用。不论美国科学的贡献有多大,它总不能自称为科学进步作了十倍于英国或是德国的贡献。这个差距可以部分归因于报酬比较丰厚,特别是设备和基建费用花得比较多。但是应该说,美国科学家本身也有一些浪费。科学家的地位不能不受科学界以外的社会风尚的影响、特别是个人奋斗和重视宣扬的风尚。虽然比较优秀的美国科学家没有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不过从美国发表的大部分著作的质量可以十分清楚看出:这些风尚并不是没有起作用。如果说美国的出版物和同类的德国出版物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便是前者的篇幅更长一些。在德国,人们觉得只有为了把问题说透彻起见才需要多说几句,而在美国,人们都觉得,一个人的地位可能取决于他发表的著作的篇幅。不过对科研工作进行宣传却是美国所独具的特点。这并非完全不利于科学。英国企业认为遵循传统方法是它们自己的一个特色。英国企业甚至把自己进行科研的事实隐瞒起来,而在美国,科研对于企业和进行科研的大学都有广告价值。因此,许多不大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纯粹科学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完成。在另一方面,这一做法无疑地也突出了可以大加宣传的学科,诸如天文学、原子内部结构、生命的本质或比较可怕的疾病的治疗方法等等,以至损害其他同等重要的学科。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美国的科学也许可以说明一个建立在私营企业和垄断企业混合体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充其量可以为科学做到什么程度。它可以取得伟大成就,但是只要这个制度继续存在,它就永远不可能取得同所耗人力或物力资源相称的成就。

东方的科学
  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几乎只有住在美洲殖民地或自己本国的西欧人。东方比较古老的文明的确也产生过一些学者,然而他们仅仅以遵循固有传统为己任。这些传统大多同文艺复兴初期欧洲的固有传统处于同一水平,内容大体上也一样。科学是同更有力量的工业文明的其他外部标志一起突然传到东方去的。非欧洲国家的科学的发展程度很不相同,视帝国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的程度而定,印度和日本是两个极端例子。在印度一直有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没有中断过的、然而却在最近趋于衰败的科学传统。印度的数学家们曾经对数学的总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新思想和新教育方法随着英国统治而传入了,然而它们却是在和旧学术相对抗的情况下传入的,一开始就造成了传统学术和外来学术的更明显的对立。而且,从英国传入的教育方法在性质上过于偏重古典学术和文学而不注重科学。

  印度的科学  印度科学实际上是在二十世纪才开始。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印度蕴存着发展科学的巨大潜力;拉曼努疆的数学以及玻塞和拉曼的物理学成就已经表明印度的科学家是可以达到第一流水平的。可是只要印度科学所遇到的困难存在下去,印度科学就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尤其是不可能对印度文化产生任何重大影响。正象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印度人必然会感到有必要在科学上提高民族地位,不过这种态度总是不大自然的。首先,印度科学家必须通过英国的渠道去学习科学,而且要受到英国人对其治下民族的傲慢态度的欺凌。由于这个缘故,就产生了一种服从和自傲兼而有之的心理。这必然会影响到科学工作的质量。印度科学既由于它的不少概念和实验方法别出心裁而受人注意,也由于它自己独立进行工作时极端不可靠和缺乏鉴别力而受人注意。

  不用说,除了驻印度的英国政府机构和军队以外,一切方面都缺乏经费,印度科学自然也是缺乏经费的。印度全年用于科研的经费总额也许不超过250,000镑,等于全体人口每人负担五十分之一便士,亦即可怜的国民收入1,700,000,000镑的百分之零点零一五,可是世界上却再没有什么国家比印度更迫切需要把科学知识加以应用了。为了把印度人民当中发展科学的巨大潜力解放出来,就有必要把他们改变为一个自力更生和自由的社会。也许今日印度科学的最优秀工作者并不是科学家,而是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的政治鼓动家。

  日本的科学  日本的科学构成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对照。日本人很快就把西方国家的先进军事技术和足以支持军事技术的机械技术一起接过来了,因而能够在欧洲人自己的侵略和掠夺游戏中胜过他们一筹。非常讲求实际和理性的日本人明白:西方人所以拥有这些极为可贵的力量,完全是由于科学的缘故,所以日本也必须拥有科学;可是单单通过模仿来创立科学,效果不大。的确,按社会财富来说,日本的工业和政府实验室和研究所同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实验室比起来,可能规模更大、经费更充足、组织更为完善。但是这些研究所的工作成绩却是比较值得怀疑的,日本的确也产生了如野口英世这样的一些科学界著名人物,可是大部分日本研究工作似乎都具有德国科学和美国科学的缺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容过于繁琐、故弄玄虚而且缺乏想象力。而且不幸地,在不少情况下,也缺乏鉴别力和精确性。要把这些缺点归咎于日本科学家是不公正的。在一个对危险思想进行日益严重的迫害的国家里,科学的独创性是不会受到奖励的。在当局比欧洲人更加露骨、更加无耻地利用科学来进行军事科研并且力图查明工厂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绝对最低限度食物数量的时候,科学就不可能吸引最有才智的人去从事最出色的工作。近年来,这种官办的和军事性质的科学引起了一种值得注意但却是隐秘的反应。青年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开始明白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他们正在抛弃帝国主义和军人的神话“神道”及其更为激烈的现代版本“皇道”等,来独立地进行思考。假如在东西方同样面临的革命中,日本人民果真获得和平与自由的话,我们可以预其它的科学工作的质量也将随之大大改进。

  中国的科学  最近几年,中国开始独立发展科学。有史以来,在大部分歧间,中国一直是世界三四个伟大文明中心之一,而且在这一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中,它还是一个政治和技术都最为发达的中心。研究一下为什么后来的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不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西方,是饶有趣味的。也许是由于在农业生活与受过经典教育的统治阶级之间,在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充沛供应与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劳动力之间保持着十分令人满意的平衡,中国才没有必要把技术改进工作发展到某一限度之外。不管怎样,既然西方已经在技术上领先了,中国文化不经过彻底改组实际上就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科学,而且事实上,中国同西方发生接触的头一个后果便是加强了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自卫措施。在整个十九世纪中,西方通过贸易战争、争夺租借地和破坏有秩序的政府等等,在中国进行干涉的可悲历史,也象妨碍印度科学发展那样,有效地阻止了中国的科学发展,虽然方式大不相同。

  中国人从来都不象日本人那样享有充分的独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