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部分
军民之分的由来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受民受疆土”、封邦建国的诸侯分封制,
各诸侯在封国内统揽行政、军事及经济等权,军和民是无分别的。当时人口
少,生产力低下,部落氏族之间战争频繁,部落诸侯国民在不打仗时为民,
打仗时人人参战,大家为兵。到了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废除诸侯分封制,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在迁豪(将原六国权贵及各地富豪12万户迁居到京城咸阳附近,置于中央政
权的监视和控制之下)的同时,下令收缴民间所藏的武器,运到咸阳加以销
毁,确立“民任传输,兵任征战”制度,军资兵饷由民缴税赋承担,军民从
此分开。
民兵的由来
最早见于宋朝,宋《王海·兵制》载:“庆历五年,丁度为兵录五篇,
宋祁为之序曰:凡军有四:一曰禁兵,殿前马步三司隶焉;二曰厢兵,诸州
隶焉;三曰役兵,郡有司隶焉;四曰民兵,农之健而村者籍之。”
民兵,也就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从上可知,这种类型的武装
我国古已有之,那种平时务农,战时打仗的办法,就属于民兵的性质,只是
当时没有如此称呼罢了。
我国的民兵,是我国人民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人民军队的有力助手
和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有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赤卫
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民兵制度。
民兵中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中国民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踊
跃参军、配合军队作战、坚持游击战争、支援前线、巩固后方等方面都作出
了重大贡献;建国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配合人民解
放军和公安部门,在守卫海陆边防、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低估
的作用。
军队称呼的由来
我国从商殷时代,就有了有组织的武装,不过那时不称其为军队,而称
左师、中师、右师。到了西周,职业军队就更多了,禁卫军有6个师,宿卫
军有8个师,每师2500人。春秋时,各大国都设上、中、下三军。战国时因
步兵穿甲胄,故称“带甲”。汉代的中央部队因屯卫于京师长安城内北门,
所以称“北军”,统兵官称“中尉”。汉武帝时又建立“南军”和警卫部队
“羽林骑”。唐代,唐玄宗以前实行“兵符制”,兵农结合。唐玄宗时,改
募“ 骑”兵,又称“长从宿卫’”。后期,中央有羽林、龙武、神策、神
威等十军。宋代的正规军称“禁军”。元代的主力部队是“蒙古军”,俘获
的宋兵,则编成“新附军”。明代在京师及南京均设五军都督府,指挥京师
及南京的各卫所。清代称“八旗军”,后来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
… Page 2…
旗”。
三军称谓的由来
现在一般国家的军队,通常由陆军、空军和海军三个军种组成,统称为
“三军”。但“三军”之称,并非始自现代,早在空军、海军出现以前,古
代军队中就有了。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以“军”为最大的编制单位。“军”人数多
少不等,有的几千人,有的上万人。小国一般设一个军或上下两军。晋、齐
等国除设上、下军外,还设有中军,统称为“三军”。到战国时期的秦国,
“三军”的组成又与其他诸侯国不同。《商君书·兵守》称:“壮男为一军,
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者为一军,此谓三军也。”从此以后,“三军”的名
称便一直用来泛指整个军队。
阅兵的由来
阅兵是古今中外一种隆重的军事仪式,起源国不详,据记载,公元前,
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的活动。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观
兵以威诸侯”的记载。如在桓公六年八月,曾举行“大阅”,陕西出土的秦
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现在的阅兵,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和
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受阅部队多,礼仪时间较长。
我国古代军旗的由来
我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就已经使用旗帜了。各种各样的旗帜起
的作用并不一样。有的表示身分,如国王的旗帜叫常,上面画的是日月,寓
意天明。主帅立黄牙旗,在军中居于中央,其他将领也都有表示自己身分的
旗帜。有的表示方位,有青、赤、白、黑、黄五旗。青旗表示东方,赤旗表
示南方,白旗表示西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黄旗即帅旗。有的
指挥队形阵式,在战斗或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
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环阵。有的和鼓、金、角之类的器材互相配
合,用作军中通信,保证上下联络畅通。有的旗帜上缀有牦牛尾,下面有五
彩析羽,是用于指挥和开道的。另外,还有一些作专门用途的旗帜。这些旗
帜,根据用途和不同的身分,有多种颜色、尺寸、图案、装饰和形状。
军衔的由来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
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队梯或职衔
的等级”。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
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1984年,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
到 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从此进入了采用军官衔级新制时
期。
… Page 3…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年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
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官衔条例》,中断了
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
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军衔汉语名称的由来
我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
元帅:渊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唐代
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
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
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
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
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
以后带尉字的官号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
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队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
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军官的由来
军官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见于公元1世纪东汉人班固所著《汉书·百
官公卿表》该书称:“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就是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