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思想、意识、观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宣言。

“上帝死了”不是狂人尼采的随口妄语,同样,史怀泽的“敬畏生命”
也不是故作深挚的表述。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时代中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
时代,从而对时代的历史、现实、未来作出既充满个性又符合了时代的需要、
预示着发展方向的宣示。“上帝死了”具有惊雷般的震撼力,它的指向是破
坏和瓦解,这如同要在旧房子上建筑完全不同的新房,就必须彻底拆除旧房
子;而“敬畏生命”则富于建设性,它正如在原有的黄土路上,建造高速公
路。

“敬畏生命”的观点要求人们从道德—伦理的层面上去接受,它不只是
指一般的生命保护,仅仅给予足够的水和食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等,它
也不仅是宗教性的不杀生伤生,而是特别强调对生命的责任。

史怀泽之所以被人类普遍接受,首先是他倡导的“敬畏生命”这一观念,
具有面向全人类的跨度;其次是他以宗教般的虔诚去倡导,并身体力行。

在几十年前,史怀泽就坚决反对核武器。一切生命都在核武器面前脆弱
不堪,史怀泽则以他“敬畏生命”的信念与力量对抗核武器,他以一人之躯,
去阻止时代的一种倾向,似乎那么势单力薄,但时间仅过了几十年,全球的
人类都把限制和消除核武器当作地球存亡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不禁对史怀
泽肃然起敬:几十年前史怀泽所做的一切,变成了今天全人类共同努力的方
向!他以他的个体行为,预示时代的未来!

“敬畏生命”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而且,它富于
实践性,史怀泽就是以“敬畏生命”的言行度过他的一生的。如果面对《敬
畏生命》,仅仅从知识性的角度去接受,增加些学问,那么,“敬畏生命”
就会僵死在知识和学问之中。知识和学问如果不能化为精神,那么都是死的
东西。史怀泽和他“敬畏生命”的全部言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位1954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由于他把“敬畏生命”化为一种精神,因此也使
这精神在他身上上升到了一般人难以与他相比肩的高度。史怀泽小时,跟同
学去打鸟,在同学命令他把弹弓对准鸟放射时,由于对生命深切的责任感,
他把弹丸射到他处。这些,对我们来说,该不难做到。

(梁启谈)


《逃避自由》

[德]埃里希·弗罗姆著,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出版。

关于自由的宣言,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
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这一神圣的字
眼,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使人们把自由看作比人的生命本
身更高的存在,比人类的情感中最美丽的爱情更完善的东西。古往今来,为
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传说,在人类漫长的历
史画卷上早已闪耀着夺目而令人骄傲的光彩。而在现代生活中,自由甚至成
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条款之一,与社会的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密切相
关。

当代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大师,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社会哲学家
埃里希·弗罗姆,却将他被誉为20 世纪最出色的社会学著作的书名,命名为
“逃避自由”。为什么要逃避多年来孜孜以求的自由呢?逃避自由的真正的
原因、方式和涵义是什么呢?

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弗罗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类的全部活动都
取决于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摆脱个人的孤独和软弱状态,
一种是人对自由的追求以克服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
如果人与同类的交往,对自由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人就能实现自我、自然、
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富有创造性的世界。这是积极意义
上的自由,也是人们追求的自由。

逃避自由,弗洛姆指出了它所隐含的两种原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
婴儿呱呱坠地,割断了与母体相连结的脐带后,一方面,他成为一个独立的
个体,是新诞生的自由的生命。另一方面,与母体的隔离,婴儿随即失去母
体给予他的安全感、从属感和踏实感,油然而生的不安全感、孤独感便时刻
笼罩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直至成年。这种感受,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奥托·兰
克称之为“原始忧虑”——“出生的经历使不能自主的生物非常惊骇,不仅
惊骇于与母体的肉体分离,而且惊骇于生理状况的危险和变化。”因此,人
这种内在的心理机制,会导致个体不时地产生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强烈冲动,
而希望依赖、结合他人及外在事物,以抗拒深刻的恐惧感,弥补自身缺乏的
力量。

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形成自由的双重含义。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了
中世纪传统枷锁的束缚,在智力、社会关系、政治上为人类追求自由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机会。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关系和个人活动原则决定了人必然
陷入孤独的漩涡之中。超自然的大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个
人成为实现经济目的的大机器的奴仆,人际关系物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异化关
系。人已经不能完全控制他所创造的世界,而日益为这世界所吞食。他们变
得更加孤独、彷徨,更加沦落为在自身之外的某种制约性力量的工具。这些
事实客观上触及了人的异化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追求自由又隐含着失去
自由的威胁,积极意义上的自由不时的变为消极被动的自由。

然而,现代人真的是无法寻找自由吗?人将无可避免地直面自身的真
相,这是唯一的真正的解决方式。他们必须意识到并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力
量,能够让人们从窘迫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事实上,只有利用自身的力量,


才能够使人们重新寻找到达到自由境界的途径。弗罗姆坚信,总有一种积极
的自由状态存在,即通过充分实现人所具备的才能:爱和有成效的工作,使
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性力量和信仰,在不
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我并达到自由。

“我要认识支配个人生活的规律和社会规律,也就是人在社会生存中的
规律。”弗罗姆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我们不会因为他寻找的道
路存在着个人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而完全地否定他在此领域中所做出的重大
贡献。这也许正是弗罗姆如此执着地企图引起我们对自由话题重视的原因。

(梁丽明)


《苏菲的世界》

[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出版。

当我急切地渴望向你们描述苏菲的世界——可以隐藏可以展示的人的神
秘世界时,我更愿意再一次的讲述一个让我久久思索的故事,向你们,向所
有人。也许,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早已明白这个故事的真谛,这不是由于你们
曾经阅读过、听说过这个故事,而是因为许多人或许已经寻找到或明白了故
事中主人公的选择:为什么苏格拉底在真理和死亡之间,有勇气地直面后者,
而去追求前者。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哲学家。他从未留下任何有关哲学思想
的文字,但他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公元前399 年,他因
“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的罪名,在500 人的陪审团的投票表决下,
以极微弱的票数之差被定以死罪。尽管苏格拉底诚恳地向陪审团保证他所做
的每一件事,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幸福。不久,苏格拉底以在友人面前
服毒的方式,最后一次从容地完成了对信仰和真理的无条件遵从。

苏格拉底有没有第二种选择?苏格拉底为什么一定要遵守众人的裁判而
不采取极端的方式挽救生命?你愿意对像苏格拉底一样的人或更多人的行为
进行思考和提问吗?《苏菲的世界》,在浮躁和喧嚣的现代社会,为你提供
了一个严肃思考和享受思考的乐趣的哲学天地。

一位神秘的导师,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引人遐思的知识世界,还有许
多似真似幻的梦想。。你可以像小女孩苏菲一样,如此目不暇接地漫游在丰
富的哲学天地里;也可以兴之所致,随意、偶然地与某位沉思者相遇,被他
的理性光芒射中心扉;甚至可以大胆的怀疑、批判你不信服和不认同的思想
和理论。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