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无论三毛何处去,她的心依然归属一块她不居住的土地。三毛终于把自
己关于故乡和祖国的那一个遥远而悠长的梦,变为了现实。她在故乡和祖国
的山水之间,寻找她一直心向往之的精神之根。

根,对于奇怪而坚韧的中国人来说,是他们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源泉。
根,不是抽象的概念的附属品,中国人的根,活在他们每一颗跳动的心里,
活在他们生活着、想念着的土地上的每一处山水中。这里有陶渊明的恬淡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豪迈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杜甫的雄壮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还有王维的空灵美,“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恐怕再没有别的民族像我们的文学前辈如此的
重视息息与共的大自然家园了。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化为一株引颈而
望的向日葵,将根深埋在那忘也忘不了的古老的文化土壤里,让身躯匍匐在
那望也望不尽的绵绵山河上,然后,引吭而歌。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们太容易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亲近的
人熟视无睹,对长久生活的地方产生厌倦的情绪。人们往往偏爱不断出发的
生活方式,期待不断感受新世界的不平凡经历。

但是,出发和观赏是完美的旅程的一体两面。否则,旅行便无完整的意
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成为吸引人们驻足欣赏
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中国名胜
与历史文化》一书中,作者才如此自觉地把这种人和山水相融的文化意识,
在介绍和描述中国名胜的文字中,细腻而生动的凸现出来。她按历史文化特
点将中国名胜分成11 个大方块,如“京华大观”、“中原览古”、“川滇山
水”、“丝绸之路”等。

首先让我们从“京华大观”进入,好像由此引领我们进入京华大观园的
迷宫之门,随即便迷失在一处又一处的用历史和文化修建的园子,它们有时
很大,有时也很小,但你对它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觉;偶尔,你会
迷失在纵横交错的小路上。(通往园子的小路,铺满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掌
故,地理、宗教、建筑、民俗等形状各异的石块,俯拾皆是。)你因此会有
一点点心焦,也有些许欢喜,一下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有另一番世界。
执着而聪明的旅行者总会收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礼物。这样的旅行随兴而至,
你或许可以接着到“中原览古”,或领略“朔漠风光”,或倘佯“川滇山水”,
也可以由北至西,沿着勇敢的古代商人和冒险家的足迹,一路探索美丽而神
秘的“丝绸之路”。。

如果你曾为曹雪芹的《红楼梦》的悲欢流下不能自己的泪水,如果你曾


对岑参、高适描绘的八月飞雪的胡地产生过惊奇,如果你曾经神往过敦煌莫
高窟的飞天艺术,如果你曾经被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悲恸深深震惊,那么,就
带着你的好奇和爱,看一看那“太神秘、太丰沃”的祖国山水,以及理解它
们所蕴含的并不单纯的意义——其间,有生死,有爱恨,有人性的光辉与盲
点。

愿我们在没有翅膀痕迹的天空自由飞翔,让我们把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
欢轻轻放手,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在此起彼伏的海浪中。。
(梁丽明)


《中国人气质》

[美]亚瑟·亨·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记得初看龙应台女士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当时的感觉真的
可以这样描述:震惊后的痛快。一个成熟的民族和成熟的人应对自身有比较
深刻的了解,认清自己的种种伪装与弱点,把握其内在精神的本质,并努力
显现自身的价值。这便留下了中国许多有识之士认识自身的文字。鲁迅先生
一针见血地指出“阿Q 式精神胜利法”的盛行;辜鸿铭先生描绘的“永葆青
春”的真正的中国人;胡适先生戏谑而悲哀地选出的榜样——“差不多先生”;
龙应台女士愤怒地批评的“不会生气的中国人”。。他们自为中华民族中的
一员,其充满智慧和警醒意味的看法,源自于他们将深深的关怀完全倾注在
了解、完善国民精神的工作上,并且揭出国民的一些内在的东西。

中国的一首古诗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孜孜探求的行为,都还是中国人自
己向内审视的自省。池鱼故渊,剖析之深,期望之切,拳拳之心可见。因此,
希望获取一种比较成熟、全面、深刻的见解,自我审视固然重要,却也不能
不诚恳地借助来自外部的客观评判。没有坦荡的胸怀和从容的气度,要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

鲁迅先生就曾经严厉的批判过,在中国民族特性里,对罪与恶缺乏一种
正视、反省的勇气,更安于在瞒与骗的沼泽中欺人并自欺,“造出奇妙的逃
路来”,让“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行为,落荒而逃。这真正是一个民
族在思想、情感、承受力等方面缺乏自我体认和直面现实的能力的悲剧呀。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14 天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一文的结尾处,为了
疗救这种普遍的精神痼疾,语重心长地说: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
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
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注:《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气质》)

据《中国人气质》一书的译者张梦阳先生的介绍,Arthur H。 Smith,音
译为阿瑟·亨·史密斯,是美国传教士。生于1845 年,死于1932 年。前后
共在中国居留50 余年之久。他所写的最著名的代表作
《ChineseCharacteristics》,是根据他在中国传教22 年的见闻和观察,以
“中国人气质”为总题,在上海的英文报纸《中国北方每日新闻》上发表的
一系列文章,后集印成书。此书与后来作者所写的《中国的农村生活》、《中
国在动乱中》等书,被公认为在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
实的著作。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和忠实的传教士,史密斯写作《中国人气质》的态度
是诚实和中肯的,因为他把关于中国人的研究,看作是一门关于人的艰深的
科学研究。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他坚信卡莱尔的格言:“在指出一个人的
缺点之前,首先看到他的优点。这对于正确地判断任何人和事都是有益的,
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史密斯的确首先看到了中国人勤劳、节俭、生命力强
等种种优点,并认为它将会成为地球上最繁荣的民族之一;但是,《中国人
的气质》的价值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作为一名目光敏锐、思辨深邃的外


国人,史密斯直接切入我们日常熟视无睹的一些平庸、丑陋的社会现象,以
及一些无益甚至阻碍建构、升华人的精神世界的民族劣根。其间许多切中肯
綮、尖锐批评的字句,真是令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惭愧不已,恨不
能有机缘与史密斯先生一辩高低。然而,正是利用这种清醒的旁观者的批判
眼光来审查自我,才会使我们有一种充分认识自己、他人及世界的理性精神,
逐渐成为一个高度自觉与高度成熟的现代民族。

诚如鲁迅所说,《中国人气质》“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虽然
错误亦多”,例如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行径进行了掩饰和美化,引
用中国典故也有失误之处,有时批评的缺点也难以使人同意,而且全书旨在
传布基督教,期望以基督精神升华人格,革新中国。这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的态度与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它,分析它。

“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
的眼光/来审查自我。”(勃恩斯)然后,直面现实,“变革,挣扎,自做工
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梁丽明)


《漫话圣经》

[美]房龙著,施旅、于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其中,犹太教的正式经典称《旧
约圣典》,基督教的经典除《旧约圣经》之外还包括《新约圣经》。一般所
说的《圣经》包括《新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