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轻武器的进步,同样也推动了
作为重武器的火炮的革新。
19世纪中叶以前,各国使用的火炮均为前装滑膛炮。这种火炮虽然在近
代战争中发挥了空前强大的威力,成为杀伤敌人的主要兵器,但在射速、射
程和精度等方面也有不少明显的缺陷。1846年,意大利少校卡韦利造出了一
种在炮膛内刻有两条旋转来复线,使用圆柱形炮弹后膛装填的后膛来复线式
火炮,使火炮技术有了变革性的飞跃。不久,英国制炮商惠特沃斯也生产了
一门后膛装填的线堂炮,不过,他是用盘旋的6角炮膛来代替旋转的来复线
的。同前装炮相比,后装炮由炮口装弹改由炮尾装弹,提高了射速;有完善
的闭锁炮闩和紧塞具,解决了前装炮因炮弹弹径小于火包口径所带来的火药
燃气外泄的问题;炮膛内刻制了螺旋膛线,同时发射尖头柱体定装炮弹,使
炮弹射出后具有稳定的弹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
括陆战掩体和军舰舰仓内装填炮弹,既方便又安全。由于后装炮具有较多的
优越性,所以各国便竞相研制。
1854年,阿姆斯特朗几乎在研制前装炮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创制了火
炮的楔形锁栓式闭锁机即炮闩,加上预压紧塞具,制成精良的阿式后装炮。
与此同时,德意志的火炮专家克虏伯制成精良的后装钢炮,在 1855年受到拿
破仑三世的称赞。1864年,又制成后装线膛全钢克虏伯式层成炮和装箍炮。
此后,几十种口径的后装克虏伯炮被许多国家装备部队作战,成为与阿式后
装炮齐名的世界名炮。火炮性能的这些重大进步,使其杀伤力一度落后于步
兵新武器的状况得到改变,火炮重又成为战场上的支配性武器。
… Page 79…
(4)舰船技术
近代海军首先产生于西方,而近代海军的变革则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产生并完成的。这一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由风帆驱动变为以蒸汽
为动力,由木质战舰变为钢铁战舰,由威力较小的舷炮变为威力较大的套筒
炮和可以旋转的装甲炮塔。
蒸汽机出现后,很快被用于推进船舶。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
制造了一艘名为“克拉蒙特号”、可供长距离航行的实用蒸汽船。这一事实
说明,蒸汽机应用于军舰已经为期不远了。有趣的是,在此之前,当富尔顿
于1803年向拿破仑建议用蒸汽机作动力建造无帆战舰时,竟被拿破仑当作天
方夜谭而轻率地否定了。尽管如此,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们还是很快
便敏锐地发现了蒸汽船的潜在的军事价值。1813年,富尔顿采用双船体间夹
单明轮的方法,在美国建造了第一艘叫做“狄莫罗哥斯号”的蒸汽舰(后改
名为“富尔顿号”)。英国也于1827年将蒸汽机运用到军舰上。蒸汽机的应
用,使舰船摆脱了风向和水流的影响,提高了航速,增加了机动性。
但是,新的蒸汽舰也带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暴露在外的机器和大型
划水蹼轮易遭敌炮火攻击,而且在船舷两侧的明轮占据了本来可以用于安装
火炮的宝贵空间;木质结构的船体防护力很弱。1837年,瑞士出生的工程师
约翰·埃里克森发明了螺旋桨式推进器,并把机器置于舰船吃水线以下的舱
室。这一舰船建造史上的创举,解决了明轮和机器暴露在外的问题。在埃里
克森的帮助下,美国海军设计并制造了第一艘螺旋桨战舰“普林斯顿号”,
向世人宣告了舰船动力革命的成功。1849年,法国也建造了一艘螺旋桨式战
斗舰,并将其命名为“拿破仑号”。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运用性能良好的
钢材制造装甲军舰成为可能,并且因为大马力蒸汽机的运用,可以不必担心
舰船重量的增加。由于客观上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特别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
在装备有新型火炮的俄国海军的攻击下,木质舰船不堪一击的事实,使得法
国和英国在战争结束不久即开始建造第一艘装甲蒸汽军舰“光荣号”和“勇
士号”。在美国内战中,埃里克森于1862年又设计、制造出了船形较小、具
有装甲和装甲甲板、装有威力强大的达格尔伦滑膛炮的全新舰艇“班长号”,
并在3月份同南方盟军舰队的战争中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内战的经
验,打破了一些人对以铁代木建造舰船的怀疑,最终敲响了木质战舰的丧钟。
到19世纪60年代,装甲蒸气舰已开始全面取代在海战史上雄踞几百年的木
质战舰。许多国家的军舰逐步披上铁甲,并随着火炮威力的增大而将铁甲不
断加厚。据1864年6月英国《海陆军报》记载,当时作好战斗准备的22艘
英国军舰中,已有一半是装甲舰。
这一时期海军军舰的另一个重大进步,就是舰炮的改进和炮塔的发明。
184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特雷德雷尔运用法国海军军官阿·蒂埃
里用铁箍紧套铸铁炮管的发明,为美国造了几门套筒炮。采取这一措施后,
炮管的应压强度大大增强。但是,美国海军在一个长时间里却没有采用这种
炮,而是用一种改进型的达格尔伦铸铁炮。这种重型铸铁炮口径达15英寸,
攻击力很强,可以击穿美国南方联邦装甲舰的钢板。1859年,英国军舰装备
了一大批阿姆斯特朗套筒炮;就在这一时期,克虏伯钢炮也开始装备海军。
由于这类炮具有后装、套筒和有膛线三个特点,炮弹的命中精度和末速有了
很大提高,因而成为当时对付装甲舰的一种具有较大威力的火炮。这一时期
在海军发展上还有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炮塔的发明。直到美国内战之前,舰
… Page 80…
船上的火炮都是固定的,在战斗中成为制约火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内战
爆发后,才华横溢的设计家埃里克森于1861年发明了旋转炮塔,将其应用于
新建的“班长号”军舰,从而使舰炮可以灵活自如地向不伺方向射击,大大
提高了军舰的攻击力。此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还出现了潜艇和水雷,并
在实战中获得成功。
近代后期舰船技术在以上这些方面的重大发展,使海军建设产生了质的
飞跃,实现了机动力、打击力和防护力的高度统一。到19世纪70年代,蒸
汽装甲军舰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从动力来看,一些大型蒸汽舰已有6千至
8千马力,排水量达8千至9千吨;从火力来看,舰上装备有25吨至100吨
重的线镗炮,有旋转的炮塔,能将300至2000磅重的炮弹发射到前所未有的
距离,而舰艇的装甲厚度则达200至300毫米。这些都标志着海军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时代。
(5)通信技术
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有力地推动了军事通信技术的进
步,这突出地表现在电报的运用和电话的发明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洲先后出现了商用电报机。在这方面有代表
性的发明家是英国的高斯、韦伯和美国的莫尔斯。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作
出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磁指针电报机。此后不久,另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库克
和伦敦高等学院的教授惠斯登发明了新型电报机,并取得第一个专利。1837
年,美国人莫尔斯的发明,把电报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用一套点、
划符号代表字母和数字 (即莫尔斯电码),并设计了一套线路,发报端是一
个电键,该电键把以长短电流脉冲形式出现的电码馈入导线,在接收端电流
脉冲激励电报装置中的电磁铁,使笔尖在不断移动的纸带上记录下电码。经
过不断改进,这套电报系统于1844年达到实用阶段,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
间首次建立了电报联系。
由于战争比人类任何其它活动都更加依赖于当时最有效的通信手段,因
此电报一经出现,便立即引起了军界的关注。1854年,英军第一次在战争中
采用了电报。海底电报约于1851年开始用于多佛和加莱之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