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一些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分析和揭示隐藏在偶然现象背后的必然规律。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抓住和分析现象而取得的,如果排斥偶然性,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就会错过科学发现的时机,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 【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2)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4)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导指针。
3。 【参考答案】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关系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关系和趋势。同一性之中包含斗争性,为斗争性所制约;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两者是同时共存的。斗争性一定要贯彻下去,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2)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之间是根本对立的,存在着绝对的斗争性。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斗争仍然是现时代的本质内容。
第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同一性。A。 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渗透着资本主义因素,反之亦然。B。 两者之间相互吸取、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利用这种同一性的作用。C。 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资本主义必然最终转化为社会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第三,两者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之中包含斗争性。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斗争性或看不到两者的相互贯通性,就会丧失政治敏感,犯右的错误。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吸取、利用和促进的同一性,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就易犯“左”的错误。
4。 【参考答案】 (1)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第一,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第二,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2)邓小平在论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时,提出要使得我国从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现代化国家。这整个说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使得我国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个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既克服了我国以往在经济建设中盲目冒进贪多求快的“左”的毛病,也克服了右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全正确的发展战略。
5。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含义即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主观辩证法之所以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是因为,作为主观辩证法基础的概念本身有其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现象、关系、过程的一种抽象,而且一种概念体系向另一种概念体系的变革也不是随意产生的,它本身是人们新的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
(3)材料4中的“格”是“推理形式”或叫“思维定型”。
(4)材料2中的“网上纽结”指的是“概念”或叫“范畴”。概念之所以成为主观辩证法的基础,不仅在于概念凝聚着以往人类的认识成果,是人类思维史的结晶,而且在于概念又是人的思维的“细胞”,在概念的内在矛盾中包含着尔后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演化的“萌芽”。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 导 论
复 习 指 导
本章新增及修订知识点
本章内容新加了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本章常考知识点
从历年考过的试题中看,考核的重点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及研究出发点的掌握。
本章2006年命题预测
由于本章是近几年才增加的一章,考试知识点未曾全面考查,所以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复习,重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生产关系的“一基础,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特别关注今年新增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如果这章出题,这一节是非常有可能的。
预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经济规律是
A。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D。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研究生产关系的
A。出发点 B。目的 C。核心 D。形式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关系 B。研究生产力 C。揭示经济规律 D。揭示资本的秘密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D。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物质资料生产
C。商品 D。社会总产品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资本主义庸俗政治经济学 ④重商主义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7。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
A。研究经济规律
B。研究生产力
C。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研究生产过程
8。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