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出善斗的蟋蟀,被官吏打得头破血流。后来总算捉到一只,但是被儿子不
小心弄死。儿子害怕父母惩罚,就投井自尽。夫妻二人见儿子死去,痛不欲
生。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死去的儿子变成了一只枭勇无敌的蟋蟀,被
… Page 73…
献入皇宫,皇帝大喜,那些进献的官吏备受赏赐。这是对封建统治者荒淫生
活的血泪控诉,成名一家的悲,是下层人民苦难;统治者的喜,是用一个孩
子的生命换来的,因此小说中的或悲或喜都是这一出悲剧的深刻揭示。《梅
女》是一篇写一个少女死后冥中复仇的故事,其复仇的行为,充分表现出反
抗的精神。梅女的父亲捉到一个小偷,送交典吏。典吏受了小偷的贿赂,反
诬梅女与他私通,并且要把梅女捉来检查,梅女气得自缢而死。梅女死后,
在冥界寻机报仇。一天典吏来见封某,忽然梅女和一老妪出来,老妪大骂典
吏;梅女用长簪刺他。典吏回家后患头痛,半夜死去。 《席方平》中的席方
平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形象,为了伸冤受尽种种酷刑。可是他仍要报
仇,直到大仇得报,才肯罢休。
对科举制度的剖析批判,是又一大内容。蒲松龄自己出入科举考场数十
年,对科举的种种弊端了如指掌,因此写得也异常深刻而真实。从当时的社
会思潮来看,反对和批判八股科举是一种进步,黄宗羲、顾炎武、吴敬梓、
曹雪芹等都是反对八股科举的。反对科举的原因是因为科举从根本上埋没人
才,残害人性。蒲松龄的批判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描绘了试官的丑恶,
他们不学无术,香臭不分;贪污受贿,营私舞弊。另一方面考生们热衷功名,
内心龌龊,酸臭不堪。《司文郎》是最具讽刺意味的小说。一个盲和尚有一
特殊功能,就是能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坏,引得三个应试的士子烧文试之。
先烧古代大家的文章,盲僧大叫美妙。烧余杭生的文章时,说气味难当,不
可再烧。可是偏偏余杭生高中。后来烧及余杭生老师的文章,说:“此真汝
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
①对试官的讽刺可谓绝妙。《王子安》写了王子安梦见自己高中进士,点为
翰林,于是不可一世,唤人稍稍来迟,便骤起扑打。《贾奉雉》写才学名冠
一时的贾生屡试不中,后来他把那些文章中最劣的文句,连凑成文章,去应
试,居然会高中。但他不禁为此汗颜,于是遁入山丘。
在艺术形式上,《聊斋志异》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鲁迅说:“描写委曲,
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改弦,别叙
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
新。”②《聊斋志异》展示一个浪漫的世界,但是从人物形象中反映出现实。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抓住人
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尤其是对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极为准确
的刻划,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如《婴宁》中抓住笑来写婴宁形象: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
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
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③。
隐笑、嗤笑、掩笑、忍笑等动作的描写,使婴宁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的
形象顿时犹在目前,由此也表现出她无视封建闺范礼教的个性。在众多的人
物形象中,有很多是妖狐鬼怪幻化的。作者一方面使它们人情化,另一方面
… Page 74…
还保持原物的特征。葛巾是牡丹精,身上香气扑鼻 (《葛巾》);苒生是虎
精,性情粗狂 (《苒生》);绿衣女原是一只绿蜂,因此绿衣婉妙,细腰殆
不盈掬,声音细如飞蝇。人性与原物的结合,使形象非常新鲜。
情节离奇,变幻莫测,然而又次序井然,脉络分明,构成全书的非常明
显的特点。情节的曲折多变是由于现实与非现实世界频繁转换,使情节扑朔
迷离,妖鬼变人,又露原形;死人复活,死活杂居。在这纷纭的世界里,一
切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其实又十分清晰。其原因在于无论如何变化,都离
不开一个情字,因情而变,缘情而转。《莲香》中的女鬼因与桑生相爱,不
肯还墓,终于借尸还魂,结为夫妻。死而复活,变化的动力在于情感,如果
没有爱情,也就不一定能够阴阳两界男女结为夫妻。《连城》中乔生与连城
相爱至深,然而在现实世界不能团圆,连城死后,乔生也因爱而死,两人因
为爱相聚于阴界,同样还是爱又使他们双双回返人间,终于冲破现实中的障
碍,结为夫妻。
“会王氏来议吉期,女前症又作,数月寻死。生往临吊,一痛
而绝。……生自知已死,亦无所戚。出村去,犹见连城。……连城
曰:‘重生后,惧有反覆。请索妾骸骨来,妾以君家生,当无悔也。’
生然之。偕归生家。”①
连城几度生死,皆关于情。若和乔生聚时复活,若为王家妻时必死。生
而死,死而生,都是爱情所致。因为感情为线,虽然变化多端,但变化有序。
《聊斋志异》语言古雅洗练,清新活泼。全书中的小说篇幅短小精练,
最长《婴宁》也不过四千字左右。但是内容丰富,意义精深,语言中还时时
杂以口语、俚语,斟酌情节人物而用,符合人物性格。叙述语言时用单行奇
句,时用骈词俪语,典雅而不失于生动。这是因为蒲松龄吸取了先秦两汉、
唐宋古文等各方面的语言优点,才形成他特有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官僚世家,祖辈有不少达官显贵。但是到了他父亲时,家道已经衰
落。他父亲只中过拔贡,晚年出任江苏赣榆县教喻。吴敬梓18岁时考中秀
才。23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父亲并没有给
他留下多少家产。但他性喜助人,因此很快就把田宅卖光。他屡次应试,均
未中举。族人亲友益加鄙视他。33岁时,不得已迁居他喜欢的南京。36岁
时为人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的省试,但让他到北京参加廷试时,托病拒绝
了。后来他的生活更加贫困,主要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度日。54岁病逝于扬
州。
他的思想曾摇摆于热衷仕宦和甘于贫困之间。早年还是对科学抱有很大
希望,但是屡不得志之后,思想发生变化。他在困顿生活中,深刻体验到社
会的世态炎凉,对下层人民的生活也有所了解,因此他逐渐鄙弃科举,对社
会现实越来越不满意,只到最后完全放弃了科举出仕的想法,转而批判科举
… Page 75…
的种种弊端。
他的作品现存有《文木山房集》四卷,收入40岁之前的诗赋。《儒林
外史》是他的晚年作品,大约成书于1750年前后,是他的代表作。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艺术的杰作。鲁迅说:“乃秉持公心,指挞时
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
足称讽刺之书。”①吴敬梓秉持公心讽刺批判的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主要现
象,科举出仕和富贵功名。除此还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实为现实主义的
一面镜子。
毫不留情地批判科举制度,讽刺科举的种种丑恶现象,是 《儒林外史》
的主要内容之一。科举自从隋唐建立以来,其主要目的是选拔治世之人,士
子也把科举作为报效国家的一种途径。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举还是
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毕竟比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进了一步。但是到了清代,
正如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败一样,科举也成为一个封建社会颓败的例证。具
体表现在士子们把科举作为个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捷径,因此科举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