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变动中,英法等国恢复殖民统治的努力遭到抵制。在这种局势下,美苏两
国都首先致力于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同时试图利用局势谋取进一步的利
益,力争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美国在1947年确定遏制
苏联的政策,帮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稳定政局,调整军事部署,争取与从
西欧到东亚的一系列国家订立防务联盟,在那里广泛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可
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构成对苏联的军事包围圈。这些措施带有进行直接战
争准备的性质。苏联致力于巩固对东欧的控制,恢复本国和东欧经济,建立
相对独立的苏联东欧国际市场,保持在东欧的大量驻军,积极研制核武器,
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力量差距。从总体看,这一时期美国在竞争态势上处于优
势。1948—1949年柏林危机和1950—1953年朝鲜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两个重
大军事事件。前者是战后首次美苏军事对抗,后者是首次有东西方对立背景
的较大规模局部战争,有数十万美军参战。这两个事件都明显带有冷战格局
尚未最后确定的特点。这两个事件以后,冷战的格局更加明朗。也是在这一
时期,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深刻影响了东亚局势
和两极对立的态势;一些亚洲国家获得独立,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1953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界线大体固定后不久,美国基本完成了对苏
联、中国等国的军事包围圈,但随即受到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苏联与一些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美国的包围。随着苏联核
力量的发展,美国失去对核武器的垄断,失去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曾经享
有的不受军事打击的优势,对立双方都开始正视核战争的危险。因而美苏在
尖锐对峙的同时,开始在更大程度上寻求主要使用政治手段、而不是使用军
事手段达到战胜、改变对方的目的。对话随之恢复,局势趋向和缓。然而,
和缓是有限的、不稳定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对峙仍在进行。1958年再次发生
柏林危机;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以核战争相威胁,对抗达到
空前尖锐的程度。这表明,双方都不希望由于关系和缓而失去什么,依然试
图谋取更多的东西。到60年代初,殖民体系基本瓦解,美国在一些地区取代
了英法等原殖民国家的地位,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
集团政治,反对把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冷战格局。
在60年代,美苏两国都已具备足以摧毁对方的核力量,出现了军事力量
大体平衡的局面。古巴导弹危机后,它们进一步认识到核对抗的严重危险。
英国、法国、中国先后掌握了核武器技术。美苏两国在相互对峙和争夺的同
时,也希望避免核战争和保持既定世界格局以维护既得利益,开始更认真地
… Page 10…
讨论军备控制和改善东西方关系的问题,相互关系趋向平稳。这一时期亚洲
发生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苏关系破裂;美国一度把中国当作
主要对手;美国在越南进行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最终遭到失败,力量严重
削弱。在西方内部,西欧联合初具规模,西欧和日本在经济上崛起。诸多战
后成长起来的新因素对表面上平静的两极格局造成严重冲击,使其左右国际
局势的能力相对下降。
70年代,世界各种力量在两极格局下重新组合。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
不得不收缩力量;苏联的战略核力量超过美国,在世界各地更加活跃;美苏
关系出现短时间有限的缓和,在限制战略核武器继续增加方面达成一些协
议;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改善;西欧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不结盟运动发展壮
大,发展中国家坚定维护对资源的控制权。这些变化一方面表明多极化的趋
势在加强,经济发展问题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表明苏联在美苏竞
争态势上已占据某些优势,并且在许多方面采取进攻的姿态,而美国则取守
势。但在70年代后期,苏联渐趋停滞,美国仍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和科技潜力。
8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早在70年代后期,苏联利用美国的困
难处境,加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利用代理人在一些地区广泛干涉,直接
参加在阿富汗的战争。但波兰政局动荡,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严
重障碍,处境日益困难。美国从80年代初起竭力扭转不利态势,加强与苏联
的全面对抗,进一步明确在政治上战胜和改变苏联的总目标;大力增强军事
力量,试图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在军备竞赛中拖垮苏联;加强在欧洲以外地
区与苏联的争夺,不惜使用军事力量阻止苏联扩张势力范围。面对国内的困
境和美国的全面攻势,苏联不得不调整政策,试图缓和与美国的对抗,收缩
力量,以争取时间摆脱经济困境。80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显著改善,美苏
两国达成了一系列裁减军备协议,使早已没有多少实际军事意义的核军备数
量竞赛得以停止,常规军备得以减少,集团军事对峙的程度降低。然而,苏
联国内的变革触发了积存已久的诸多问题,局势最终失去控制。1989年东欧
各国政权更迭,1990年德国按有利于西方的方式实现统一,1991年初作为两
大军事集团之一的华沙条约组织解散,1991年底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解体。
两极对立就此终结。冷战的另一方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其力
量严重削弱,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进一步下降。
在冷战期间,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军事力量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显著下
降。而两个超级大国把过多的力量耗费在军事方面,对冷战的结局有着重要
影响。冷战是在没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情况下结束的,反映了和平的趋势进
一步加强,并将对世界的前途产生深远影响。冷战结束后,世界大战的危险
进一步减少,但地区冲突依然存在,各国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新的
格局正在形成。
(2)美国军事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在战后
初期,美国除陆军力量逊于苏联外,整体军事实力拥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是
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50年代初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被打破,50年代后
期在洲际导弹方面一度落后于苏联,但美国在核武器数量、海军和空军力量
方面仍拥有明显的优势。从70年代初起,美国与苏联的军事力量趋向均衡,
苏联在许多军事领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美国在许多方面继续保持质量上的
… Page 11…
优势。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都与美国和苏联相距
甚远,美国始终保持军事超级大国的地位。
美国军事力量的规模和构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多次调整。下面
介绍80年代中期美国军事力量概况。
美国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军队中的文职人员组成。现役
部队是美国武装力量的正规力量和主要作战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和海
军陆战队组成,又可分为常规部队和核部队两大类。1986年,美国现役部队
215万余人,编组预备役部队120万人左右,文职人员110余万人,总计近
450万人。
陆军。以地面部队为主,现役部队78万余人,编成7个集团军司令部,
6个军部,16个作战师 (类型有装甲师、机械化师、步兵师、轻型步兵师、
空中突击师和空降师),以及若干独立的旅、团、战术导弹营等。装备主要
有主战坦克1。3万余辆,装甲战斗车辆2万余辆,各类火炮1万多门,战术
导弹发射架200余部(配备有核弹头),各类飞机近千架,直升机8000多架。
海军。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部队和战略导弹潜艇部队组成,
现役部队56万余人,编成4个舰队,13个航空母舰航空联队。装备有攻击
型潜艇101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37艘(配备潜射弹道导弹640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