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视为自己的敌人;其安全构想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防止战争,基本点是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集体安全体系,建立与美国等西方
国家的“安全伙伴关系”,以及维持亚太地区军事平衡。俄罗斯的军事战略
正在形成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确保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不
… Page 63…
发动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强调俄罗斯没有“全球任务”,将主要防止和应
付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侧重打中、低强度的战争;实施有重点的防御,
积极建立强大的快速反应部队,争取在短期内解除冲突;重视机动作战,把
机动防御作为防御作战的主要样式;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军备,维持核大国地
位,由全球性威慑核战略转向以足够的核力量和核回击能力为手段的地区性
威慑核战略;发展战略防御体系,争取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打击体系。俄罗斯
军事学说和军事战略的调整将对世界军事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3)法国
在冷战期间,大多数西欧国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东欧国家是华
沙条约组织成员。由于这些国家分别严重依赖美国和苏联的保护,北约组织
和华约组织的军事战略实际上分别是美国和苏联军事战略的延伸。主要的区
别是,美苏两国作为超级大国,其军事战略具有全球的性质,而北约组织和
华约组织的军事战略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局限于欧洲。在北约组织欧洲成员国
中,英国和法国在60年代相继建立了独立的核力量。英国长期与美国保持特
殊关系,其防务政策、军事战略、包括核战略,基本上与美国协调一致。法
国从50年代末起奉行独立的防务政策,1966年退出北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
构,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军事战略。
1958年戴高乐重新在法国执政。1959年11月,戴高乐宣布,“法国的
防务必须属于法国”,“法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利益并按自己
的方式保卫自己。”这标志着法国将奉行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组织的防务政策。
戴高乐认为,在核时代,是否拥有独立核力量是衡量国家独立性的标准,也
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地位的标准。所以,独立的核力量是独立的防务政策的基
础。1960年法国爆炸成功第一个原子装置;1964年建成第一代核力量战略空
军;到1971年,弹道导弹潜艇和陆基中程导弹先后研制成功,形成三位一体
的战略核力量。
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是核威慑。由于法国军事力量较弱,
他主张采取“以弱慑强”的核战略,把核威慑建立在直接使用战略核力量进
行报复的基础上,即一旦法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就动用战略核
力量进行报复。这项战略同60年代初美国主张的逐步升级的灵活反应战略是
不一致的。为了突出法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地位,戴高乐提出“针对全世界的、
全方位防御”的战略思想,主张不把法国核力量朝着一个方向,即不对准预
先确定的一个敌人。他还提出“民族庇护所”的理论,将法国核威慑的庇护
范围仅限于本国领土;将未来欧洲战争中北约组织可能在西德境内进行的防
御战斗称为“第一战役”,将在莱茵河以西的法国边境和法国本土进行的战
斗称为“第二战役”,主张法国军队只参加“第二战役”,从而把法国从统
一的北约组织欧洲战场中分割出来。这些战略理论使法国的军事战略在很大
程度上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组织。
60年代末,法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欧
洲局势发生变化。这些促使法国从戴高乐执政后期开始酝酿调整军事战略。
70年代中期吉斯卡尔——德斯坦执政时,法国放弃“全方位防御”,代之以
针对苏联的“单向防御”;用“扩大的庇护”理论取代“民族庇护所”理论,
把法国的防务圈扩大到欧洲及其邻近地区;主张对使本土受到最直接威胁的
地区进行干预,不再置身于欧洲“第一战役”之外,而使法军作为第二梯队
… Page 64…
参加欧洲“前沿战斗”,从而“间接地保护”本土;为适应“扩大的庇护”
的需要,在保持核威慑的同时,强调发展常规力量。经过调整的军事战略,
既坚持“以弱慑强”的核威慑,又照顾到欧洲战场的全局;既坚持独立的防
务,又加强了同北约组织的军事合作。
80年代初密特朗执政后,再次调整军事战略。密特朗不同意“扩大的庇
护”理论,坚持把核威慑的范围限制在法国本土,而不卷入法国境外发生的、
法国控制不了的任何行动。他把这种核战略称为“自我防御战略”。与此相
适应,法国还不承担参加欧洲“前沿战斗”的义务,特别是不在冲突一开始
就参加到联盟防御体系中去,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与盟国并肩战斗的可能
性。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90年代初,密特朗再次调
整军事战略,主张从准备全面战争转向准备对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从对
付现实威胁转向对付潜在威胁,从对付单一威胁转向对付多种威胁。经过调
整以后,“多向防御”战略取代了“单向防御”战略,重点是防范来自中东
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威胁;“严格足够”的核战略取代了“以弱慑强”的核
战略;在坚持核威慑的前提下,将核打击目标由城市逐步改为有选择的军事
目标;以远距离快速干涉为重点的作战方针取代了本土防御,以便在“国门
之前已无敌人”的情况下及时处理远离本土的危机。90年代初以来,法国还
积极推动独立于北约组织的欧洲联合防务,主张西欧联盟成为欧洲联盟的防
务机构,开始组建象征性的欧洲部队,同时努力协调与北约组织的关系。法
国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调整仍在进行中。
(4)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大规模的国内革命战争。1949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进入和平建设
的时期。在长达22年的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形成了以人民战争理
论为核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思想出现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产生于使
用相对落后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当代世界军事
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和弱小国家反抗侵略的斗争
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但经济落后,长期面临严峻的
国际环境。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提出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
则,争取在相对和缓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军队的现代
化、正规化建设。1956年3月,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确定积极防御的军事
战略方针。制定这项方针的目的,是有效地防御外来侵略。它要求:在平时,
加强战争准备,采取积极措施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旦到来,就以
持久的人民战争,打破敌方的速决企图,以积极的作战行动,逐步改变双方
的力量对比,以便尽早转入战略反攻,并发展为战略进攻,彻底打败敌人。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在防御方向、作战形式等
方面都有变化和发展,而“积极防御”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方针,始终没有
改变。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在推
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仍然把人民战争的理论作为现代条件下取得反侵
略战争胜利的根本指针。
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发展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研制成功原子
… Page 65…
弹,1966年研制成功中程弹道导弹,1970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向
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作为拥有独立战略核力量的少数国家之一,中国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就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
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