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型和实施战争的主要方法。在制订和实施这项战略方针的同时,苏联加紧
研制核武器、火箭和远程轰炸机。到50年代初,苏联已拥有少量原子弹,并
开始研究核武器的出现对军事战略可能产生的影响。
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苏联的经济已经从战争造成的严重破坏中恢复过
… Page 61…
来并有所发展,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经济实力仍远落后于美国。此后
几年间,苏联的核力量迅速发展。1954年军队开始装备核武器,1957年发射
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1960年组建战略火箭军。随着核力量的发展,军事战
略发生重大变化。从赫鲁晓夫执政时起,特别是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
会以后,在苏联领导层和苏军内部,就核武器出现后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
作战方法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60年代初制定出新的军事战略。新
战略的主要依据是:未来的战争一旦爆发,将很快扩大为世界大战,不可能
把战争保持局部化;世界大战必然具有火箭核战争的性质,即战争中的主要
武器将是核武器,核武器的主要投射工具将是火箭;这种战争具有空前的毁
灭性,苏联已拥有用一次核突击将美国的任何目标全部摧毁的能力;这种战
争将突然地爆发,因而战争初期的作用大大提高,将决定战争的发展和结局,
持续的时间则将很短暂。所以,火箭核武器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进行战争
的方法。新的军事战略认为:在火箭核战争中,战略防御是十分有害的、不
容采取的战略行动,防御将作为一种被迫采取的战斗行动在战役和战术范围
内发挥作用;传统的、由陆军起主要作用的战略进攻也已失去意义;火箭核
突击很难说是进攻性行动还是防御性行动。苏军在未来战争中的战略行动将
有四类:一是火箭核突击,目的是摧毁敌方的军事经济潜力、破坏其首脑机
关、消灭其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军队集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行动类型;
二是陆战场的军事行动,目的是通过进攻战役消灭敌军、夺取重要目标、占
领敌国,也会发生阻止敌军入侵的防御战斗,核武器将在陆战场上起主要作
用;三是对敌方核突击的防护,这对胜利地进行战争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四
是海战场的军事行动,目的是消灭敌海军、破坏其海上交通线、使本国免遭
来自海上的核突击,这种行动将在世界各大洋进行。根据这项战略,战略火
箭军是苏军实力的基础和进行战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可以称这项战略为“火
箭核战略”。由于苏联这时还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从世界核灾难中得
到胜利,这项战略的主要意义是阻止美国对苏联发动核袭击和提高苏联的国
际地位。这项战略导致轻视常规军事力量的作用和否定常规战争的可能性,
引起苏联军界的不满。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继续增强,70年代初实现了
与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均势。苏联的军事战略理论也逐步发生变化。变化之一
是对核战争的态度更加谨慎。从60年代后期起,由于核武器数量的增加和战
略预警系统的建立,苏联军界认为,对方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已不会使
其得到决定性的优势,也不会使其免遭巨大的破坏和杀伤,摧毁性回击将是
毫不迟缓和不可防备的。出于这种认识以及国际局势的缓和,苏联在70年代
中期以后提出核战争的危险已经减少或推迟,但仍继续认为火箭核大战是未
来战争的主要样式,火箭核武器是进行战争的决定性手段,强调核战争持续
的时间可能“相对持久”,核战略的出发点应是准备进行并赢得长期的核战
争。变化之二是更加注重常规战争。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不久,就改变了赫鲁
晓夫主张的轻视常规战争的观点。70年代初苏联进一步明确提出:未来战争
的样式既可能是核战争,也可能是常规战争;既可能是世界大战,也可能是
局部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常规世界大战;但在东西方直接发生武
装冲突的可能性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局部战争的作用明显提高;常规战争仍
将以核武器为后盾并可能发展为核战争,局部战争亦如此。苏联对常规战争
态度的变化,是与世界上频繁发生局部战争以及60年代初美国军事战略的类
… Page 62…
似变化相联系的。经过调整的苏联军事战略准备打各种样式和各种规模的战
争,可以称之为“核与常规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苏联的军事力量得到全
面、协调的发展,在欧洲常规力量对比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苏联一再正式强
调其军事战略具有明确的“防御性质”,但苏联军方人士普遍认为,在未来
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将是坚决的、积极的、进攻的。所以,苏联军事战略的进
攻性与防御性的问题引起有关国家的关注。
80年代初,苏联对核战争的看法发生进一步变化。勃列日涅夫提出,核
战争可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毁灭,在核战争中取胜的想法是丧失理智的,并
明确排除先发制人的战争、“第一次打击”和“有限核战争”的概念。1982
年6月,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但苏联强调,
如果遭到核袭击,将给对方以“毁灭性回击”。这些观点和承诺是在美苏关
系又趋紧张、苏联经济日渐困难、苏联在欧洲拥有常规力量优势并继续部署
核武器的情况下提出的,是苏联军事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奏。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开始推行全面的重大改革。戈尔巴乔夫
提出“新的政治思维”,主张变革东西方关系,使之由“军事政治对抗”转
向“进行最广泛和互利的合作”。80年代后期,美苏军备控制谈判取得重大
进展,苏联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全面改善。在此背景下,苏联在1986
年制定“新的军事学说”。苏联认为:新学说具有“单一的防御目的性”;
首要任务是防止战争,包括防止核战争和常规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
使用核武器;将军事力量保持在“合理的足够”的水平上,即在东西方军事
力量实现低水平战略平衡的基础上保持可靠的防御能力。根据新的军事学
说,苏联对军事战略进行重大调整。苏联认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
的威胁已经“推迟”,但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苏联必须做好“反击侵略”
的准备。在对核战争的准备方面,由于美国不放弃核威慑,苏联将继续发展
核力量,以防止美国打破既有的战略平衡;继续进行核备战,以在遭到核攻
击时进行“回击”,即争取用强大的“第二次打击”力量达到防止战争的目
的。在对常规战争的准备方面,军事行动的基本类型是“非进攻性防御”,
这要求排除先发制人和突然袭击的作战方法,把军事行动限制在本方领土
内;将通过常规力量防止常规战争的发生,并在遭到常规进攻时给对方以“反
击”。这实际上是与核威慑相联系的常规力量威慑。由于军事战略的变化,
苏联在80年代末削减军事力量,减少在国外的驻军,宣布将从国外撤回全部
军队。这次军事战略的调整尚未完成,苏联就于1991年底解体。这标志着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形成的世界军事格局的终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军事遗产,包括核力量和常规
力量。由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和原苏联境内各共和国独立,俄罗斯已不再具
有原苏联那样广阔的防御空间。由于剧烈的政治和经济变动,俄罗斯的总体
实力远逊于原苏联,已不是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90年代初以来,俄
罗斯认为:世界大战的直接威胁已经消除,地区性冲突成为对国家安全的主
要威胁,仍存在着发生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的潜在危险;所以,俄罗斯的安
全环境已有根本改善,但仍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俄罗斯强调:不
将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视为自己的敌人;其安全构想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防止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