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在政治上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在亚洲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争取
结束越南战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在
亚洲的军事力量,加强在欧洲的军事力量。这项战略认为:在美苏核均势的
条件下,发生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而提出准备打“常规——战
区核战争”,即以常规战争为主要的战争样式,同时主张欧洲战区在防御阶
段必要时使用战术核武器,以阻止对方的进攻;用“一个半战争”的设想取
… Page 59…
代“两个半战争”的设想,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战,同时准备在东
北亚或中东、波斯湾打一场小战,到70年代末进一步明确准备在欧洲打一场
大战,在中东、波斯湾打一场小战;由于常规兵器的更新和计划使用战术核
武器,改变了长期以来立足于在欧洲进行长期战争的方针,设想未来的欧洲
战争将是激烈而短暂的,强调北约组织在战争初期的作战能力;进一步确认
打击军事目标的方针,增强核战略的灵活性。这项战略表明,美国已明确意
识到它的力量是有限度的,已不能在世界各地广泛地进行军事干预,而不得
不集中力量同苏联抗衡。根据这项战略,美国在70年代后期不再把中国视为
“潜在威胁”。北约组织仍采用灵活反应战略,美国和西欧之间在战略问题
上的分歧依旧。
新灵活反应战略。70年代后期,苏联利用美国在越南战争后的困难处境
在若干地区加紧扩大势力范围,引起美国强烈不安。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
汗后,美苏之间的对抗重新加剧。80年代初,里根政府结束了60年代末开
始的战略收缩,提出新灵活反应战略,力图增强美国的实力,重建对苏联的
军事优势,并针对苏联的扩张,加强实战能力。新灵活反应战略的主要内容
包括:首先,强调“多层次威慑”。里根政府认为,美国的基本防务战略仍
然是威慑,而实战能力是有效威慑的基础。为了使苏联认识到进攻将付出高
昂的代价,美国应当使用包括核力量、常规力量、后备力量、盟国力量在内
的各种威慑力量,运用包括防御、升级、报复在内的多种威慑手段,发挥从
前沿部队直到总统的各个级别的威慑作用。第二,改变消极防御的常规战略
方针,提出“横向升级”的战略方针。里根政府认为,在核均势的条件下,
美苏之间发生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增大,但放弃了在苏联进攻的地方加以阻滞
的战略方针和“两个半战争”、“一个半战争”等设想,主张在多个战区、
多条战线作战,不仅要在欧洲、中东、西南亚、东北亚等地阻挡苏联的进攻,
还要在苏联的要害地区和薄弱环节积极发动攻势,即在苏联进攻以外的地区
使战争升级。为此,里根政府全面加强常规力量,重新调整海外军事部署。
第三,注重核战争的实际准备,着重建立战略防御体系。里根政府强调美国
决心赢得有限范围的核战争,加速更新和部署核武器,提高战略和战区核力
量的进攻能力,在国内力图通过加强民防等措施提高在核战争中的生存能
力。从80年代中期起,推行“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试图
凭借美国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建立以空间为基地的战略防御体系,把美苏军
备竞赛引向新领域。美国决策者认为,此举将使现有的核武器失效,变美苏
“相互确保摧毁”为美国单方面“确保生存”,从而根本改变美苏力量对比。
第四,积极准备应付低强度战争。针对70年代以来苏联在第三世界干预增多
的情况,里根政府决心改变越南战争以后美国不愿介入第三世界事务的局
面,重建特种部队,提高对地区冲突、代理人战争、恐怖活动等低强度战争
进行快速反应和紧急干预的能力。新灵活反应战略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最有进
取精神的一项军事战略,有助于美国重新取得对苏联的主动地位。然而,西
欧国家并不完全赞同这项强硬的战略。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90年代初起,美国
开始重新评估国际安全形势和确定战略目标。美国决策者认为:世界上已无
任何国家能对美国构成全球性军事挑战,无任何国家、集团或联盟能对美国
的利益构成敌对的战略态势;但在若干地区存在着可能威胁美国的既得战略
利益的因素。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或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
… Page 60…
欧、东亚、西南亚和原苏联等地区,以保持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作用,
并且消除冲突和不稳定局面的根源。根据这些认识,美国从1990年起调整军
事战略。1992年,布什政府提出名为“地区防务战略”的新军事战略。这项
战略要求:美国在保持对原苏联地区各核国家的战略威慑的同时,加强对一
些地区性军事强国的地区战略威慑,其中包括有限核威慑;在保持核威慑作
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常规力量的威慑作用,增强战略防御力量的威慑作
用;在常规战略方面,把对付地区危机和冲突作为首要战略选择,注重提高
快速反应部队和战略机动部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远距离战略投送能力,
并在若干重要地区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沿军事存在;在核战略方面,也转向主
要应付地区冲突和地区性军事强国,主要目标是抵销仍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原
苏联核力量以及摧毁敌视美国的地区性国家可能拥有的制造和部署核武器的
能力,因而将以全球核防御和有限核打击为基本出发点;努力维系、加强和
扩展原有的联盟关系。美国正根据地区防务战略调整军事力量和军事部署。
由于稳定的世界政治和军事新格局还远未形成,美国的军事战略仍在调整
中。
(2)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积聚了强大的
军事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另一个超级大国。与美国不同
的是,苏联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与科技实力较弱,所处的地理位置
也有极大的局限性。冷战开始后,苏联强烈感到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
的包围。在冷战期间,苏联积极争取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环境,以尽快增强经
济实力,赶上和超过美国;同时竭力巩固和扩大在战争中取得的各种权益,
逐步削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影响。苏联的军事战略是在此基
础上形成和演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苏联军事战略最初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
二次大战结束时,尽管苏联拥有规模庞大、经验丰富的陆军,但美国在武器
装备质量上占据优势,并且处于核垄断地位。鉴于苏联所处的劣势地位和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斯大林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
针。这项战略方针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战争准备,但不对外发动进攻;
一旦遭到进攻,首先实施战略防御,并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防御的稳定性,随
即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争取战争的胜利。所以,这是力求避免与美国
发生直接军事对抗,以便争取时间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方针;也是以传统
的常规军事力量(主要是陆军)为基础,准备在欧洲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
方针。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战略方针相比,这项方针更加注重战略防御,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战前突出强调进攻的倾向。这项修改是在总结苏联在战
争初期失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苏联认为,这种战略防御是被迫采
取的,是有计划地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的,因而是一种暂时的战略行动;随
之而来的反攻是特殊、复杂的进攻形式,目的在于摧毁敌人的主要进攻集团,
夺取战略主动权,为尔后的进攻创造条件;战略进攻仍将是战略行动的主要
类型和实施战争的主要方法。在制订和实施这项战略方针的同时,苏联加紧
研制核武器、火箭和远程轰炸机。到50年代初,苏联已拥有少量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