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范围内进行的、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大规模战争。全面战争是指进行全
面动员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整体力量所进行的战争,即
总体战。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在作
战目的、武器和兵力使用等方面都有所限制,但对中小国家来说也可能是全
力以赴的战争。近年来,一些专家主张在局部战争以下再划分出军事冲突,
或将战争划分为全面战争、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
2。若干国家军事战略
军事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的力量和手段
达成战争目的的一种艺术,它受国家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
… Page 57…
自然地理、国际关系等条件的制约,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目标。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两极格局的出现和长期延续以及武器装备的迅速更新是决定
各国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下面介绍若干国家战后军事战略理论演变的大致
轮廓。
(1)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首次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国
家。在战后初期短暂的平静以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1947年
美国政府把遏制苏联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政治目标。美国外交官、遏制政策的
倡导者乔治·凯南说,遏制就是要对苏联“采取坚决的包围政策,在苏联可
能危害西方国家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美苏之间的冷战从此开
始。在从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的40多年时间里,遏制苏联一直是美国对
外政策的核心,也是美国军事战略为之服务的主要政治目标。在此期间,美
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遏制战略。美苏之间的冷战首先表现为在欧洲的军事对峙。在40年代后
期到50年代初,美国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苏联在欧洲拥有强大的常
规军事力量。针对这一现实,美国在40年代末制订遏制战略,强调依靠核威
慑和有节制的地区性常规力量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并在威慑失效时打赢新
的欧洲战争乃至更大范围的战争。这项战略设想:一旦发生战争,将由驻欧
美军和欧洲盟国的军队阻滞对方的进攻;同时由美国战略空军向对方的纵深
目标进行轰炸,包括原子轰炸;尔后全面动员军事力量进行反攻。所以,这
项战略基本上是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争期间西方国家的传统战略。
要求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并用,侧重依靠常规力量,原子弹只是作为一种威力
更大的武器加以使用。为了贯彻这项战略,美国在加速发展核武器的同时保
持相当规模的常规力量;与西欧国家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在以后几年
里与从中东到东北亚的一系列国家组成若干军事联盟,力图从军事上包围苏
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在西欧以及其他地区建立大量前沿军事基地,特别
是供执行原子轰炸任务的轰炸机使用的基地。但是,这项战略超出了美国及
其西欧盟国的经济能力。美国既无力在欧洲建立与苏联的常规力量平衡,也
无力有效地维持庞大的军事包围圈。
大规模报复战略。到50年代中期,美国的核力量进一步增强,开始拥有
可用于实战的氢弹,原子弹的储存量迅速增加,开始装备喷气式战略轰炸机,
从而具有实施洲际核打击的能力。苏联也开始拥有核武器,但美国仍拥有巨
大的核优势。这些构成了美国制订新战略的基础。1953年,执政不久的艾森
豪威尔政府批准了新的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国务卿杜勒斯解释说,新
战略要求“依靠一支强大的报复力量,用我们选择的武器,在我们选择的地
方立即进行报复”。所以,这项战略的实质是以核武器作为主要的威慑手段
和战争手段,对任何重要的“侵略”都报以全面核战争,并且把对方的城市
和工业中心作为主要打击目标,以迫使对方投降。这标志着美国用核战略代
替了常规战略。1954年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采纳大规模报复战略。这
项战略把北约组织的军事力量分为两部分,即以常规力量为“盾”,用于阻
滞对方的进攻;以核力量为“剑”,用于打击和战胜对方。因而这项战略也
称“剑和盾”战略。根据这项战略,美国在50年代着重加强核力量,而把常
规力量 (主要是地面部队)放在次要位置上。美国决策者认为,实行这项战
… Page 58…
略可以节省维持庞大的常规力量和遍布全球的大量军事基地的费用,因而可
以用较低廉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并且可以避免地面部队进行旷日持久的
战斗给美军带来的重大伤亡。然而,大规模报复战略是以核垄断或压倒性核
优势为前提的,一旦失去核优势,其有效性就将消失。此外,这种战略无法
对付世界各地发生的中小规模的战争。50年代后期,大规模报复战略遭到美
国一些战略家的非议。
灵活反应战略。5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核力量迅速增长,已经储备了
一定数量的原子弹和氢弹,开始装备远程轰炸机和中程导弹,率先试验成功
洲际弹道导弹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表明,尽管美国仍拥有核优势,苏
联已具备对美国和其他北约组织成员国实施核打击的能力,大规模报复战略
的前提已不复存在。50年代后期,基辛格、泰勒等人提出有限战争和灵活反
应的战略理论,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战略问题辩论。1962年,上任不久的
肯尼迪政府决定用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将灵活反应战略归纳为三项原则。其一是有控制的反应原则,即把战争 (包
括常规战争和核战争)按规模和强度区分为若干等级,由文职当局根据威胁
的程度有选择地决定防御措施和逐步升级的步骤,而不是仅仅在不进行战争
和进行核大战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决定。其二是打击军事力量原则,即核打
击不仅针对对方的城市,而且针对对方的军事目标,以此保持核战略的灵活
性,并促使对方也不打击美国及其盟国的城市和平民,从而在战争中维护美
国的社会结构。其三是常规选择原则,即运用非核力量对付有限规模的挑战。
根据这些原则,美国在60年代建立了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弹道导弹
潜艇“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形成遭到核袭击后进行有效还击的能力,即第
二次打击能力,使美苏两国“相互确保摧毁”;增强常规力量,并建立对付
游击战的特种部队,目标是在欧洲和亚洲同时进行两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并在
其他地区应付一场“灌木林火”式的冲突,即所谓“两个半战争”。这项战
略要求拥有进行各类战争的能力,主要依靠、但不仅仅依靠常规力量,即以
常规力量为“剑”,以核力量为“盾”。北约组织欧洲盟国对此战略长期持
保留态度,其理由是:苏联在欧洲拥有常规力量优势;在欧洲使用战术核武
器将摧毁整个欧洲;北约组织的核武器完全由美国控制,西欧既无决定权,
又无否决权。直到1967年北约组织才决定采纳灵活反应战略,但美欧之间的
分歧始终未能弥合。在美苏核力量“相互确保摧毁”的情况下,美国的核威
慑已变得更加不可信;由于常规力量严重不足,美国和北约组织灵活地选择
战争类型的余地实际上十分狭小。正如基辛格后来指出,这项战略使北约组
织陷入危险的境地。
现实威慑战略。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
国陷入越南战争的困境之中,消耗了巨大力量却无法取胜,造成全球战略失
衡;美苏两国都已拥有足够多次摧毁对方的核力量,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
拥有核力量。美国首次在与苏联的全球对峙中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尼克松
政府在政治上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在亚洲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争取
结束越南战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