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9年修改《国防安全法》,决定将国家军事机构改称国防部,三个军种部
由内阁部降为国防部下属的部。1958年改组国防部,取消军种部长通过军种
参谋长实行作战指挥的权力。改组后的国防部由三个系统组成:国防部长办
公厅,负责计划、协调、行政管理;三个军种部,负责本军种的行政管理;
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作战指挥。至此,形成了总统经国防部长并通过军种
部长实行行政领导、经国防部长并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实行作战指挥的体
制,集中、统一的领导指挥得到加强。根据《国家安全法》,军官退出现役
10年后方可担任国防部长。此后,仅在朝鲜战争期间破例任命退役不久的马
歇尔将军为国防部长。国防部和军种部局长以上职务也由文职人员担任。这
… Page 43…
是为了保证民选的政治机构对军队有绝对的控制权,也造成多数国防部长在
上任时缺乏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军事知识等问题。
其他西方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战后也仿照美国的模式设立国防部,
在国防部内设立职责划分较明确的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系统,普遍实行
文职人员担任国防部主要职务的制度。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设立国防部后取消
了原有的军种部。
苏联在 1946年初将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海军人民委员部合并为武装力量
部。1950年又分为军事部和海军部。1953年3月两部再次合并为国防部。此
后,国防部一直统一负责武装力量的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苏联国防部内设
有八个总部和五个军种总司令部,但未明确区分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系统。
在八个总部中,总参谋部主要负责作战指挥,兼管部分行政事务,并协调其
他各总部和军种的活动;总政治部代表苏共中央主管军队中苏共党组织的工
作;其他总部分管行政和后勤事务。军种总司令部的作用各不相同,除负责
本军种行政管理外,海军总司令部有作战指挥权,空军和防空军总司令部有
部分作战指挥权,战略火箭军总司令部有具体指挥权,陆军总司令部无作战
指挥权。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主要职务都由军职人员担任,个别非职业军人
任国防部长后也授予军衔。因而包括军队行政管理在内的各项工作都由熟悉
军事工作的专业人员负责。东欧各国国防部的设置与苏联类似。
中国在1954年设立国防部,以国防部的名义公布中共中央军委的有关命
令和指示,并从事对外交往工作。
(3)总参谋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部分国家设有统一负责备军种作战指挥的总参谋
部,部分国家没有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如:美国在陆、海军部长下分设陆、
海军参谋长 (海军称作战部长);二战期间,为协调作战行动,设立起协调
作用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由总统的参谋长主持;但军种参谋长仍主要代表本
军种的利益并受军种部长领导,参联会作用有限。英国的情况与美国类似。
1947年美国《国家安全法》确认参联会的合法地位,规定它是总统和国
防部长的主要军事顾问,但军种参谋长仍听命于军种部长,参联会仍不具有
实行统一作战指挥所需要的权威。1949年正式设立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1958年取消军种部长的作战指挥权后,形成以参联会为核心的统一的作战指
挥系统,参联会因而具有总参谋部的性质。美国的参联会专司作战指挥,不
负责行政管理,职责单一,机构简单。
其他西方国家也实行了与美国类似的变革,但一些国家的总参谋部在作
战指挥方面的作用更突出,并兼管部分行政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设有总参谋部。苏军总参谋部具有较广泛
的职责,除负责作战指挥外,还负责与作战有关的行政管理,协调各总部和
各军种的活动,因而机构比美国的参联会更复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
防部和总参谋部保持了原来的特点。
中国的军队指挥体制独具特点。50年代初曾基本仿照苏联在中央军委下
设立八个总部,1958年合并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是
中央军委领导下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统一负责作战指挥和行政管理,并直
接负责陆军的行政管理。海军和空军领导指挥机构负责本军种的行政管理和
部分作战指挥。第二炮兵具体组织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行动。这种体制适合
… Page 44…
中国的军队结构和装备状况,有利于中央军委的集中统一领导。
2。军队结构与编制体制
军队结构和编制体制内容庞杂,各个国家的情况差别较大。这里主要介
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若干变化趋势。
(1)规模
军队规模是指军队的总员额。二次大战以后,除冲突地区有关国家以外,
主要国家军队的规模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再缩小
的变化过程。
战争结束时,美国和苏联的军队都达1000万人以上。战后最初几年,各
国军人大量复员。到1948年,美国军队减至150万人以下,苏联军队减至
300万人以下。两国军队规模的差别,主要是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
武器装备状况和不同的计算方法造成的 (美军的许多工作由文职人员承担,
未计算在内)。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
志着东西方之间开始尖锐的军事对峙。1950年发生朝鲜战争。美苏等国开始
扩充军队,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苏联军队超过570万人,达到战
后军队员额的最高峰。美国军队在1952年达到360多万人的战后最高峰。北
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军队规模也有所扩大。
从1955年到1958年,苏联再次大规模裁减军队,总员额减少到360多
万人。这次裁军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朝鲜战争结束后,东西方关
系趋向平稳;苏联试图通过裁减军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并集中力量同
西方进行经济方面的竞赛;随着核武器技术和战略导弹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苏联把发展军备的重点由常规力量转向战略核力量,认为不必保持数量庞大
的常备军。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的规模也有所缩小,从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中期保持在300万人以下,并积极发展战略核力量。中国自1950年
起致力于裁减军队。朝鲜战争后,经过几次裁减,军队总员额由 1952年的
600余万人减少到1958年的200余万人,为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60年代后期起,各国军队规模又有扩大的趋势。由于越南战争,美军
再次超过300万人,最高时达到350多万人。苏联军队在70年代保持在400
万人以上。由于越南战争和中苏关系紧张等原因,70年代初中国军队规模超
过50年代末一倍以上,达到和平时期最高水平。
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各主要国家先后基于不同的原因裁减军队。
美国在越南战争结束后迅速缩减军队规模,到70年代末现役军人减至200
万人左右,80年代略有增加。美军另有100多万文职人员。军职人员与文职
人员合计,规模超过300万人。在缩小规模的同时,美军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以质量优势弥补数量劣势,因而作战能力并未降低,
反而有所提高。中国在80年代初改变了对国际形势的估计,集中力量发展经
济,在80年代初两次整编的基础上,于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人,将军队
规模缩小到300万人左右。80年代后期,苏联已无法承受军备竞赛的沉重负
担,根据“合理的足够”的新理论,并随着东西方裁军谈判的进展,从80
年代末起大规模裁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缩减军队规模。
… Page 45…
到90年代初,多数国家的军队规模都已缩减到二次大战以后较低乃至最
低的水平。但是,总的看来,仍然超过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