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英国制定的“蒙巴顿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并获得独立。不久,
两国因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短期的战争。此后,两国关系长期不和
睦,1965年再次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短期战争。50年代前期,巴基斯坦分别
加入美国组织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后
改称中央条约组织)。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与中国、苏联等国保持友好关
系。
进入60年代以后,南亚军事格局发生变化。英国军事力量在60年代后
期逐步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美国和苏联海军相继进入印度洋。印度的
军事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南亚主要军事强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少数拥有航空
母舰的国家之一(购自英国)。苏联向印度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美国也向巴
基斯坦提供武器装备。1962年印度与中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以后,两国关系
恶化。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稳步发展。1971年8月,印苏签订友好合作条
约,两国进一步发展特殊关系。同年11月,巴基斯坦东部地区强烈要求独立,
印度军队进入该地区,印巴两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印度军队迅速取得决定性
胜利。12月17日双方停火,随后在原东巴基斯坦成立独立的孟加拉国。1974
年印度兼并南亚内陆小国锡金。印度还在同一年爆炸核装置,并在后来研制
成功弹道导弹。美国则于70年代在印度洋建立大型军事基地。
70年代中期,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度,国内局势不稳,苏联积极介入阿国
内事务。1979年底,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这是战后苏联在东欧以外地区进
行的最大规模军事干预,也是70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再度紧张的重要标志。
阿国内出现众多武装抵抗组织,使苏联始终未能完全控制住阿局势。美国、
巴基斯坦、伊朗等国不同程度地支持各抵抗组织,并提供武器装备。 80年
代后期苏联寻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1989年初苏军撤退。但阿局势并未平
静,国内各种势力为争夺对政权的控制发生持续的内战。
冷战结束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与大国的关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
南亚各国的相互关系和军事力量对比未发生重大变化。
… Page 23…
(3)中东与海湾地区
中东地区和海湾地区的局势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它们是
战后发生战争较频繁的地区。
中东与海湾地区各国原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战后先后获
得独立。1948年5月,根据联合国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家以
色列,遭到当地阿拉伯人和中东各国反对,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
黎巴嫩随即进攻以色列,以在美、英的支持和援助下击败阿拉伯五国联军,
占领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此即第一次中东战争。此后,大批巴勒斯坦阿拉
伯人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50年代中期,埃及与苏联发展关系,并接受苏联等国提供的武器。1956
年埃及宣布收回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10月底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
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和苏联出于不同的原因迫使英、法、以停
火。此后,美国取代了英、法在该地区的地位,苏联的影响也迅速扩大,逐
渐形成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支持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局面。
后来,苏联与埃、叙以及伊拉克等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并向埃及等国派遣
军事人员。但其他阿拉伯国家多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1967年6月发生第三
次中东战争,以军迅速击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军队,占领三国部分领土。
1973年10月发生第四次中东战争。月初,埃、叙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使
以一度处于被动地位,但战局随即逆转;美苏两国分别向以阿双方紧急空运
作战物资;阿拉伯产油国和伊朗用“石油武器”向美国施加压力;下旬,实
现停火前夕,苏联声称将向作战地区派遣空降部队以促成停火,美国命令全
军处于戒备状态;交战双方随即停火。
70年代后期,中东局势发生变化。埃及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并在美国斡
旋下与以色列单独媾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组成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黎巴
嫩为基地继续袭击以色列。教派繁杂的黎巴嫩发生大规模内战,叙利亚军队
进入黎东北部地区,各种背景的伊斯兰教激进组织先后介入黎国内冲突和与
以色列的冲突。1982年6月以军入侵黎巴嫩,攻陷巴解组织基地,摧毁叙军
导弹基地,迫使巴解组织军事人员撤出黎,并长期占据黎南部。直到90年代
初,黎局势才渐趋平静。
1980年,海湾地区的两个军事强国伊朗和伊拉克发生战争。多数中东和
海湾国家支持伊拉克,少数国家支持伊朗。战争持续8年,危及海湾石油运
输。1988年8月停火,但两国关系仍持续紧张。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并
占领科威特,威胁沙特阿拉伯,用导弹袭击以色列,引起西方国家和世界各
国强烈反对,美国迅速向海湾地区派遣大批军队。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
多国部队空袭伊拉克,2月发动地面进攻,伊军被迫撤出科威特。部分阿拉
伯国家派军队参加多国部队。这是冷战结束后发生的首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通称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以后,伊拉克受到国际社会严厉制裁,国内局势一度不稳定。
在联合国监督下,伊被迫拆除生产导弹、化学武器等设施。中东与海湾地区
的局势有所改善,黎巴嫩内乱、两伊对抗和阿以争端均趋向缓和。然而,巴
勒斯坦问题仍未解决,冲突时有发生;叙以关系仍未改善;海湾局势仍不平
静,各国竞相扩充军备。美国自海湾战争结束后在该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并
保持一定规模的军事实力,而苏联及其主要继承国俄罗斯的影响已经显著下
降。
… Page 24…
(4)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非洲仅有几个独立国家,大多数地区是英国、
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40多年来,非洲各殖民地先后独立,独立国家
增加到50多个。影响非洲军事形势的主要因素包括:殖民统治在一些国家长
期延续;多数国家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部族问题,
一些国家由领导独立运动的强有力政治组织长期执政,而一些国家政权不稳
固;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殖民时代遗留的边界问题,但就总体而言未形成其
他地区那样的稳固的军事集团;超级大国介入较晚,介入的程度也不如其他
地区,到70年代以后才有所加强。所以,非洲的军事形势有显著的独特之处,
虽然在80年代末以前军事冲突繁杂,但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冲突之间没
有多少相互联系。
非洲的军事冲突大致有三类:反对殖民统治的战争、边界冲突和国内冲
突。
50年代后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多数英国和法国所属殖民地
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了长达数年的反对
法国殖民当局的战争,抗击了数十万法国军队,是战后规模较大的独立战争
之一。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持续时间较长,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 (比
绍)等地都发生长期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此外,在南非占据的纳米
比亚和白人政权长期执政的津巴布韦也发生长期的武装斗争。
多数非洲国家之间都有边界问题。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边界冲突
有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之间有关欧加登地区归属的战争,乍得和利比亚的边
界争端以及利比亚对乍得内部事务的干预。此外还有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毛里塔尼亚和西撒哈拉人独立组织有关西撒哈拉地位的争端。
许多非洲国家发生过国内战争或冲突。南非非洲人组织为反对白人政权
建立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得到所有其他非洲
国家的支持。60年代后期尼日利亚发生的有部族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