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剧本都写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实际上是在用戏剧形式作政治宣传。 


… Page 114…

但由于忽视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人物常常成为作者政治见解的传声筒,很 

多剧本思想性很强,艺术性不高,缺乏戏剧性,有的甚至没有故事情节。这 

些剧本往往只在报刊上登载,并不能演出,其影响也就限于知识界,而未能 

扩大到广大群众中去。 

    在戏曲改良运动中,地方戏和京剧在思想内容上和表演艺术上都有不少 

革新。汪笑侬是在京剧革新中有重要作用的人物。 

     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金,字润田,号仰天,别署竹天农人。 

满族人。年轻时中过举,后捐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怒豪绅而被革职。此后 

便专门从事京剧活动。他满怀爱国热忱,而且知识广博,艺术修养很高,既 

受过传统教育,又接受新学识,从琴棋诗画,到法律学、心理学,无不知晓, 

自己也能粉墨登场,这对他进行京剧改革很有帮助。他一生整理、改编、创 

作的剧目有五十多种。他的剧作以历史题材为主,如《博浪椎》、《哭祖庙》、 

 《将相和》、《党人碑》等,借古喻今,针砭时政;也编写过一些时装京剧, 

如《宋帅平东》、《惠兴女士》等,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无论整理、改编, 

还是创作,都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适宜表演,推动了戏剧现代化的进程, 

被人称为“中国第一戏剧改良家”。 

      《哭祖庙》是汪笑侬的主要代表作。故事描写三国末期蜀汉后主刘禅在 

魏将邓艾攻打成都时准备投降,其子刘谌屡谏不成,悲愤已极,便杀妻灭子, 

哭祭祖庙,自刎而亡。这个剧本是为痛斥清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而作,表达 

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危亡之时要求抗战的愿望,深受观众的欢迎。刘谌说:“自 

古以来哪有将大好的江山,白送人家的道理?”“想我国破家亡,死了倒也 

干净!”演员在说这些台词时,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十分感人;这些台词 

也成为警句,广泛传诵,激励人们投入救亡斗争。最后一场刘谌在祖庙连唱 

八九十句,低徊呜咽,慷慨淋漓,充分表现了人物在亡国亡家时的悲愤心情, 

有着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戊戌变法后上海青年学生受汪笑侬等京剧革新的影响,曾组织开明演剧 

会编演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用时装和对白作为表演形式的新戏,以提倡改良 

和爱国。这种新戏当时称为“文明戏”,和中国历来的与歌唱、舞蹈相结合 

的戏曲不同,也就是后来的话剧。不过,中国话剧的正式诞生,则是以1907 

年在东京的中国留日学生新剧剧团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为标志。《黑 

奴吁天录》是由曾孝谷根据林纾所译美国作家斯陀夫人的同名小说 (现译为 

 《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七幕话剧。这个剧本为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剧本, 

通过描写美洲黑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来揭露社会黑暗和种族压迫的 

残酷,唤起人们反封建、反侵略的觉悟。演出十分成功,轰动了在日的中国 

留学生和日本的舆论界。后来又曾在国内话剧舞台上演出。这个剧本虽然未 

能流传下来,但是它作为由中国人编演的第一部话剧,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 

首创和开拓的意义。 


… Page 115…

                        七、亚非19世纪中期文学 



                       1。亚非19世纪中期文学概况 



     19世纪中期,亚非其他国家也和中国一样,封建社会逐渐解体,除日本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外,都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这一 

时期的亚非文学,就是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族民 

主运动中兴起和发展的。它既继承了亚非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接受了 

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的影响,开始突破旧文学的束缚,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 

新文学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亚非文学,从内容上看,题材比过去扩大,加强了对现实生 

活的描写,表现了亚非各族人民的苦难和觉醒,反映了他们同殖民主义、帝 

国主义以及封建主义的矛盾与斗争,原来占据着作品主人公地位的帝王将 

相、王公贵族和神话、宗教人物,慢慢让位给了日常所见的凡人;从形式上 

看,由诗歌体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散文为主,由过去的传奇故事、民间故事 

逐渐发展为着重刻划性格、深刻揭示生活的艺术小说。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 

还仅仅是开始,但是,它所显示的进步、民主、爱国的思想倾向和不断丰富、 

发展的艺术表现手法,给本来已经陈腐、僵化的旧亚非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使之重新活跃起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绚丽的色彩,为新文学的完善和 

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亚非各国在19世纪的文学发展状况是很不平衡的。一般说来,原 

先文化传统悠久、民族民主运动发展较快的国家,文学发展也较快,成绩较 

显著;缺乏深厚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滞缓的国家和地区,文学发展也缓慢, 

有的甚至仍然停留在民间口头创作阶段,而没有太大的起色,直到 19世纪 

末、20世纪初才开始改变。 


… Page 116…

                               2。东亚文学 



      (1)日本文学 

     日本是亚非国家中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19世纪中叶 

以前,它处于腐败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之下,对外无力抵御西方列强的胁 

迫,一再签订不平等条约;对内无法控制藩阀割据势力,广大农民和封建领 

主的矛盾更加激化,起义越来越频繁。在空前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 

形势下,日本统治者于1868年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即明治维新,结束 

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日本近代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80 

年代是它的形成阶段。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了一系 

列的“文明开化”措施,西方的思想、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为新文学的产生 

做了大量启蒙工作。70年代起,西方小说不断被翻译进来,著名的如笛福的 

 《鲁敏(滨)孙全传》(1872)、《伊索寓言》(1873)、汤马斯·摩尔的 

 《良政府谈》(即《乌托邦》,1882)、大仲马的《自由之凯歌》(《夺取 

巴士底狱》的前半部分,1882)、席勒的《哲尔自由谭》(即《威廉·退尔》, 

1882)、莎士比亚的《人肉质入裁判》(即《威尼斯商人》,1883)、《该 

撒奇谈自由太刀余波锐锋》(即《该撒大将》,1884),以及凡尔纳、雨果、 

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 

    80年代日本曾有过一次全国性的自由民权运动,为了鼓吹民权运动,近 

代文学开始勃兴。在此前后,出现了很多政治小说。如户田钦堂的 《民权演 

义情海波澜》 (1880)、武田交来的《冠松真土夜暴动》(1880)、杂贺柳 

香的《席旗群马嘶》(1881)、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1883)和东海散 

士的《佳人之奇遇》(1885)等。这些政治小说表现出爱国忧民的思想,成 

为日本近代小说的新声。 

    但是,政治小说并没有产生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在艺术上还未摆脱 

旧文学的束缚,它的价值主要在思想方面鼓吹民主、自由,是民权运动的宣 

传工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日本新文学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坪内逍 

遥(1859—1935)。他在1885年发表《小说神髓》一书,反对游戏文章和道 

德功利观念,认为“小说在于忠实地描写社会的情况和人们的心理活动”, 

主张“小说的主脑在于人情,世态风俗次之”,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现实主 

义的方法,为新文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还按照自己提出的理论 

来进行创作,写出了小说《当代学生性格》(一译《当世书生气质》),也 

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奠基作品的,则是二叶亭四迷(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