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在同一的浪漫主义潮流中,实际便表现为基本体 

  现没落贵族思想情绪的消极浪漫主义和基本体现革命的中小资产阶级思想情 

  绪的积极浪漫主义这两个不同倾向的流派。 



         (3)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率先出现在封建落后和唯心主义哲学盛行的德国, 

  并在19世纪20年代前主宰欧洲文坛。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弗利德里希·史 

  雷格尔(1772—1829)提出诗人应“任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规律的约 

       ① 

  束”的同时,又竭力颂扬“中世纪的创造性的幻想”及“不可见的世界、神 

  性和纯粹的精灵”,并把“基督教哲学”和“神的启示”当作世间万有的“最 

             ② 

  高知识” 。德国作家诺伐里斯(1772—1801)在长诗《夜的颂歌》(1800) 

  中,则通过诗人渴望跟死去的年轻妻子结合的情景,通篇用迷醉的语言歌颂 

  黑夜的无限和死亡的永恒。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异常激烈的法国,消极浪漫 

  主义文学也率先在19世纪初出现。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768~1848)不但 

  在论文《基督教的真谛》(1802)中狂热歌颂宗教精神,肆意攻击启蒙思想, 

  而且在小说《阿拉达》(1802)中,借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混血女子阿拉达爱 

  上一个印第安异教徒夏克大,并毅然为宗教殉身的故事,歌颂宗教不但可以 

  战胜爱情的要求,而且可以战胜死亡的恐惧。稍后的法国诗人拉马丁(1790 

  —1869)在其诗作《沉思集》(1820)中,也同样用很大篇幅来描写他对宗 

  教的沉思和对上帝的向往,在一切现象后都看到有上帝的存在。就是在进行 

  过产业革命的英国,因政府政治倾向反动,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时期消极 

  浪漫主义文学也十分盛行。“湖畔派”诗人华滋华斯(1770—1850)和柯勒 

  律治 (1772—1834)合著的《抒情歌谣集》(1798)虽也有对农民辛勤劳动 



② 华滋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 年版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6 页。 

③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91 页。 

④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新文艺出版社1956 年版,第70 页。 

① 弗·史雷格尔:《断片》,《西方文论选》下卷,第322 页。 

② 弗·史雷格尔:《文学史讲演》,《西方文论选》下卷,第325 页。 


… Page 9…

的歌咏和来自民间的朴素生动语言的运用,但主导思想却是对封建宗法式农 

村的美化和对通过大自然以取得神的启示的追寻。柯勒律治在长诗《古舟子 

咏》(1798)中,更通过老水手自叙他在一次航海中的可怕而又奇异的经历, 

宣扬神秘主义的神的惩罚和饶恕。“湖畔派”的另一诗人骚塞(1774—1843) 

在其长诗《审判的幻影》(1821)中,竟歌颂去世不久的暴君乔治三世,写 

他死后居然进了天堂。在盛行封建农奴制的俄国,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是被称作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茹柯夫斯基(1783—1852)。他在故事 

诗《斯维特兰娜》(1808—1812)中,借死亡的未婚夫黑夜来找未婚妻并把 

她从梦中带走的情节,极力宣扬忧郁颓丧、顺从天命的思想,且通篇充满朦 

胧的神秘主义色彩。 



      (4)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19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深入和工人 

革命斗争的兴起,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登上文坛,并很快代替消极浪漫主义而 

成为欧洲文坛的主流。德国进步作家沙米索(1781—1838)在童话体小说《彼 

得·史雷米尔奇异的故事》 (1814)中,率先通过一个人用影子换来财富但 

却丧失了人的要素的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罪恶。接着,革命民主 

主义作家海涅(1797—1856)在短文《论浪漫派》(1820)中,把德国消极 

浪漫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评斥为一些脱离实际的“苍白的尼姑和夸耀门阀的 

骑士”。其著名论著 《论浪漫派》(1833)更把德国消极浪漫主义作家评斥 

为“危害祖国自由和幸福”的“死亡的诗人”。他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诗 

集《歌集》(1827)和散文集《旅行杂记》(包括四部旅行札记,1826—1831) 

的主要倾向,也多是表现在封建重压下的苦闷,抨击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期望 

进行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1802—1885)的文艺 

论著《〈克伦威尔〉序言》(1827)继斯塔尔夫人(1766—1817)的《论文 

学》(1800)之后,提出了文艺应面对现实,美丑并融和对比鲜明等主张, 

奠定了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他的浪漫主义悲剧《艾尔那尼》 

 (1830)和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的演出、发表,则标志着 

法国古典主义的结束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历史胜利。此外,民主诗人缪塞(1810 

—1857)的浪漫主义诗歌《西班牙和意大利短歌集》(1830),也表现了强 

烈的反封建情绪和民主思想。稍后的乔治·桑(1804—1876)的“社会问题 

小说”《安吉堡的磨工》(1845)和大仲马(1803—1870)的传奇小说《基 

度山伯爵》 (1844),在非凡、离奇的浪漫主义情节中,也包含有揭露资本 

主义压迫和封建复辟的罪恶和现实内容。在英国,著名民主诗人拜伦和雪莱 

的创作,更把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诗歌发展的顶峰。他们不仅在一 

系列诗歌评论,如拜伦(1788—1824)的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 

评论》 (1809)、雪莱(1792—1822)的长篇论文《诗辩》(1821)中,批 

评“湖畔派”作家的脱离社会的神秘主义倾向,肯定诗人的社会作用和历史 

贡献;同时更在一系列诗歌著作,如拜伦的《东方故事诗》(1813—1816)、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1817)和《唐璜》(1818—1832),雪 

莱的《麦布女王》(1813)、《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和《西风颂》 

 (1819)中,愤怒揭露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罪恶,热情歌颂民族、民主革命 

斗争,有的还始终充满胜利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乐观展望。此外,英年早逝 

的英国诗人济兹(1795—1821)的抒情叙事诗《圣阿格尼斯前夕》(1819), 


… Page 10…

虽带有一定的唯美主义色彩,但主体内容仍是对封建专制的抨击和对自由生 

活的追求。著名历史小说家司各特 (1771—1832)的著名小说《清教徒》 

 (1816)、《艾凡赫》(1820),虽在一定程度上留恋和美化被资本主义破 

坏了的宗法制社会,但主导倾向仍是对凶恶的封建上层的无情揭露。在俄国, 

1812年的反拿破仑侵略战争和1825年的12月党人起义,大大地唤醒了人民 

的民族意识和自由民主思想,因而具有强烈反封建农奴制精神的积极浪漫主 

义文学,也在1825年前后蓬勃发展起来。12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 

1826)在政治讽刺诗《致宠臣》(1820)中,把沙皇的亲信、屠杀人民的刽 

子手阿拉克切耶夫直称为“卑鄙、阴险的骗子”和“靠钻营而攫取显位的恶 

棍”。普希金 (1799—1837)在一系列作品,特别是政治抒情诗《自由颂》 

 (1817)、《致大海》(1824)中,愤怒谴责专制暴政,强烈向往民主自由。 

莱蒙托夫(1814—1841)在浪漫主义长诗《恶魔》(1829—1841)中,借一 

个因反抗上帝而遭贬黜的天使形象,也鲜明表现了自己的坚守自由、永不妥 

协的孤独而痛苦的反叛精神。在东欧和南欧,这时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也取 

得了较大发展。波兰作家密茨凯维奇 (1793—1855)在叙事诗《先人祭》第 

三部(1830)中,以高昂的浪漫激情描写波兰人民反沙俄奴役的英勇斗争, 

主人公康拉德甚至毅然走上了为解放祖国而献身的革命道路。意大利作家曼 

佐尼 (1785—1873)在小说《约婚夫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